沖擊上市,喜馬拉雅的“聲”意之殤
在屢次傳出上市消息后,在線音頻平臺喜馬拉雅,終于于北京時間5月1日,正式向美國證券交易委員會SEC提交了IPO招股書,計劃在紐約證券交易所正式掛牌上市,股票代碼“XIMA”。喜馬拉雅組建于2012年8月,發展至今已逐漸成為國內發展最快、規模最大的在線音頻分享平臺。
經過多年發展,國內在線音頻市場,早已形成喜馬拉雅、荔枝、蜻蜓FM三足鼎立的局面。據報告顯示,目前為止喜馬拉雅的用戶滲透率已經達到了66.9%,穩居在線音頻第一梯隊,而荔枝和蜻蜓FM則處于第二梯隊,其用戶滲透率僅為25.1%。不過,隨著行業競爭者的增多,喜馬拉雅也需要通過IPO的方式,來為自身積攢更多“糧草”以防御外部變化帶來的沖擊。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喜馬拉雅領跑在線音頻
在疫情的催化下,泛娛樂行業迎來了高速增長,在線音頻行業的在線用戶數量,也迎來了指數級增長,引得眾多互聯網巨頭紛紛入場爭奪。不過,在面對老對手荔枝、蜻蜓FM,以及如播客、酷我暢聽、番茄暢聽等新對手的競爭時,喜馬拉雅憑借其構建的護城河,仍舊穩居行業老大的地位。
第一,是持續領先的用戶規模。喜馬拉雅初期采用種子用戶運營策略不斷獲取用戶,抓住傳統電臺DJ與主播簽約難,網絡主播競爭壓力大等痛點問題,對網紅主播進行獨家簽約,再將主播們的作品通過平臺上傳,并實現在移動場景中播放。通過這種方式,使主播自帶的粉絲自然地轉化為了喜馬拉雅平臺的粉絲。
據比達數據中心監測數據顯示,在2021年3月的移動音頻APP排行中,喜馬拉雅的活躍用戶數高達1.72億,也是目前行業中活躍用戶唯一破億的APP,蜻蜓FM緊隨其后,以6004.2萬活躍用戶位居第二,荔枝排名第三,活躍用戶為5370.6萬人。
第二,是其豐富的產品品類。喜馬拉雅為了滿足不同年齡段用戶的不同需求,對產品品類進行了細分,推出了包括有聲小說、新聞、綜藝、相聲、教育、財經、健康等不同板塊,以滿足不同用戶需求。
為了不斷豐富產品內容,喜馬拉雅還持續深化和出版社、網文平臺,以及優秀創作者之間的合作。截止2021年3月31日,喜馬拉雅平臺上已經積累了2.8億條包含100個品類的音頻內容。而豐富的音頻內容,也為其吸引了更多的用戶。
第三,PUGC內容生成戰略。PUGC指的是PGC+UGC,其中UGC指的是用戶生成內容,即用戶原創內容;PGC指的是專業生產內容或者專家生成內容。PGC生成的內容更加專業,內容也更加有保障,作為業內第一個提出PUGC內容生成戰略的平臺,喜馬拉雅通過多方面的努力,逐漸成為了音頻行業的領跑者。
喜馬拉雅的PUGC生態戰略形成了一套完整的體系,這套體系從最初的發現優質聲音內容、培育和孵化優質聲音創作者,到最后實現商業化形成了完整的商業閉環。通過這套體系,喜馬拉雅成功孵化出“有聲的紫襟”、“幻櫻空”等知名主播。
“耳朵經濟”領跑者之殤
據調查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在線音頻用戶規模為5.7億人,預計未來將繼續保持穩定增長,2022年有望升至6.9億人。面對前景如此廣闊的音頻賽道,身為行業第一梯隊的喜馬拉雅,自然也取得了許多亮眼的成績,但不可否認的是,仍有幾個困難擺在喜馬拉雅面前。
其一,目前為止其仍處于虧損狀態。招股書顯示,2018至2020年,喜馬拉雅營收分別為14.76億元、26.77億元、40.5億元;凈虧損分別為7.737億元、7.733億元、6.05億元,三年虧損超過了21億元。而虧損的主要原因,則是其高額的內容成本和營銷費用。
喜馬拉雅能占據在線音頻行業第一梯隊,更多憑借的是其豐富的產品內容,而喜馬拉雅也為此支付了高額的“代價”。招股書顯示,從2018至2020年,喜馬拉雅為內容支付的成本分別為1.24億、1.81億和2.51億。僅閱文一家,喜馬拉雅在三年間向其支付的內容費用就超過了8500萬元。
在營銷費用方面,2020年喜馬拉雅的營銷費用達到了16.8億元,同比增長28.6%,是研發費用和行政費用相加之和的近兩倍。這也就意味著喜馬拉雅是用高額的營銷費用,換取了數量可觀的用戶增長。
其二,音頻行業固有的變現難問題仍然突出。雖然音頻行業發展局勢大好,也有眾多大廠紛紛入局,但音頻行業變現難問題仍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喜馬拉雅的主要變現渠道包括付費訂閱、廣告、直播、教育服務以及其他創新產品和服務,而其中的付費訂閱服務是喜馬拉雅的基本盤。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的付費訂閱服務在2020年貢獻了超17億元的收入,占比達到43.3%。而用戶付費率方面,截止2021年第一季度,喜馬拉雅移動客戶端付費用戶達到1390萬人,付費率為13.3%。雖然用戶付費率在穩步增長,但仍舊無法彌補不斷走高的成本所帶來的虧空。
其三,是激烈的行業競爭。除了老牌玩家荔枝、蜻蜓FM之外,騰訊、網易等眾多互聯網大廠的入局,也在一定程度上對喜馬拉雅造成了沖擊。騰訊推出酷我暢聽,除了對文字作品進行音頻改編之外,還和熱門電視劇以及國內漫畫IP合作進行音頻化改編。
而網易則在其旗下的網易云音樂APP上線“聲之劇場”板塊,主推年輕IP改編的廣播劇和有聲書,并推出語音直播。由此可見,隨著在線音頻領域格局的不斷變化,喜馬拉雅將面臨更多的挑戰。
下一站,搭乘IoT的便車?
雖然在線音頻行業仍然存在許多尚未解決的問題,但科技的進步也給音頻行業的發展帶來了新機遇。得益于5G技術、人工智能、物聯網的發展,音頻內容的傳播途徑也愈發多樣,而物聯網建設應用速度的加快,更使得在線音頻迅速融入了更多載體,實現用戶全場景覆蓋。為了獲取更多的新用戶和拓寬商業化渠道,喜馬拉雅選擇加碼物聯網領域。
一方面,喜馬拉雅通過與眾多企業聯手,打造家庭場景新體驗。由于音頻的伴隨特性,音頻擁有廣泛的應用場景,而在諸多場景中,具備更強陪伴屬性的智能家居、智能家電等家庭場景,自然成為了喜馬拉雅重點發力的對象。
比如,喜馬拉雅與小米達成戰略合作,來推動在線音頻內容和智能硬件相互賦能。目前,喜馬拉雅的優質音頻內容已累計服務超一億小米用戶,每月有3000萬小米用戶收聽喜馬拉雅節目。
另外,喜馬拉雅還同美的進行合作打造語音智能空調。據悉,雙方合作之后,美的的用戶除了可以用語音控制全屋家電之外,還可以使用空調實現清晨用音樂叫醒,睡前傾聽自然之聲等場景,為用戶帶來豐富的智慧生活體驗。
另一方面,車載場景也給音頻等內容生態帶來了新機遇。隨著國內車聯網的不斷發展,車載智能終端的市場在不斷擴大,除了導航,汽車安全性等方面之外,用戶也對娛樂方面提出了較高的要求。基于此種情況,車載智能終端就成為了喜馬拉雅,拓展其內容場景的重要途徑。
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與特斯拉中國、通用、上汽、吉利、比亞迪、蔚來汽車、理想汽車等車廠進行戰略合作。據統計,截止2021年3月,已經有60多家車企,都植入了喜馬拉雅的車載內容。
就目前情況而言,喜馬拉雅布局IoT已經取得了一定成效。招股書顯示,喜馬拉雅月活躍用戶量達2.5億,其中IoT及第三方開放平臺月活躍用戶量就達到了1.46億,超過了其總用戶量的50%。不過,從其自身情況來看,發力IoT能否幫助喜馬拉雅解決當前的問題,依舊充滿未知。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