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關簡史
公關是一個年輕的行業,有多年輕呢?
上下五千年。
關于公共關系的前史,如果你愿意,大概可以追溯到古希臘時期,那會兒有個著名的哲學家、科學家、教育家、思想家,叫哪兒都有他·亞里士多德,他所編纂的《修辭學》一書,堪稱公關領域的第一本著作。
在古代中國,雖然沒有《修辭學》這種堪比《五年方案 三年提案》的專著,但是關于修辭和言說的卻是早已有之,孔夫子就表示“一言可以興邦,亦可喪邦”,充分說明了做好發言人培訓的重要性。春秋時期百家爭鳴,士大夫階層中更是出現了職業的“公關客”,四處“競標”,兜售自己的治國“方案”。
中國民間最知名的公關達人當屬王婆,混跡職場多年,除了為自己瓜樹立了良好的輿論口碑,還撮合成了一樁著名的Cobranding。
在世界范圍內,“公共關系”一詞首次出現是在1807年美國總統托馬斯·杰斐遜的國會演說。
現代公共關系同樣起源于美國,有人認為美國的建立也是得益于公共關系。起初,美國獨立“并非一場受人歡迎的革命”,而獨立派的政治家和革命家借由宣傳,使13個殖民地獲得了“共同的仇恨”和“共同的事業”,充分顯示了輿論戰的力量。
現代公共關系的崛起與三位美國先行者密不可分:巴納姆、艾維·李和伯內斯。
巴納姆最早地使用了現代公關手段,他是一位極度擅長宣傳伎倆的商人,以至于他的馬戲團和博物館生意火爆到“每一分鐘都誕生一位顧客”,但他卻驕橫地說“每一分鐘都誕生一個笨蛋”。
就這樣,巴納姆成為了早期公關標題黨的“代言人”,“巴納姆時代”也被成為“公眾該死的時代”。
19世紀末,在瘋狂的現代化、工業化和城市化進程中,美國社會危機空前突出,此時,新聞媒體人發起了聲勢浩大的“扒糞運動”,來揭露社會丑聞。
艾維·李在此期間脫穎而出,和朋友創建了最早的專業公關公司,充當發布新聞的報紙和發生新聞的大亨之間的中介,扮演利益集團、媒體和公眾之間溝通調節者的角色。
原先是紐約記者的李老師,大概開創了從媒體圈跳槽到公關圈的先河。
伯內斯(心理學家弗洛伊德的外甥)則為現代公共理論和教育、公關職業和產業的形成發展做出奠基貢獻,他將“公共關系”一詞發揚光大。1920年,他正式將自己的角色命名為“公共關系顧問”。
值得一提的是,1919年,28歲的伯內斯還因為能干,參加了一戰后著名的巴黎和會。
伯內斯的成功激勵了一大批人加入新興的公關行業。比如1927年希爾(John Hill)和諾頓(William Knowlton)就創辦了偉達公關,另一家全球頂尖公關公司博雅公關的創始人夏博新(Herold Burson)也深受伯內斯影響,表示“我心中真正的公關大師是伯內斯”。
相比于歐美,現代公關進入中國則要晚得多。1978年后,改革開放的前沿最早出現了現代公關的萌芽,比如深圳一家“竹園賓館”在1982年設立了公共關系部。
1984年可以被視為中國現代公關的元年,一大批企業公關部如雨后春筍般出現。其中,長城飯店公關部還因為成功舉辦美國總統里根訪華答謝晚宴而轟動一時。
此間,廈門大學、深圳大學、中山大學、國際關系學院等一批高校,相繼開設公共關系專業。
1985年,新華社與博雅公關合資建立了第一家本土公關公司——環球公關,同年,法國人杜孟在中國開設了中法公關公司,1987年中國公共關系協會成立。在具體到“中國為什么要發展公關”這個問題時,時任中國公關協會主席提到的其中一點是“公關尤擅以生動、形象、創造性的手段涵化社會思想道德,有助于精神文明建設”。
與此同時,中國社會的功利主義思潮在那會兒日漸泛濫,公關開始被人粗暴地誤解為拉關系、走后門、公關小姐。
1992年后,隨著“第二次公關潮”的開啟,中國公關界涌現出了一批“點子大王”,有人功勛卓著,但也有人鋃鐺入獄。愛德曼、奧美、福萊、羅德、凱旋先驅、萬博宣偉等“洋公關”相繼來華,逐漸形成中國公關圈目前的格局,2010年藍色光標成為首家上市的國內本土公關。
再之后的公關史...大概就集中寫在下面這張圖里了。
< 就這樣 >
關公小姐
(微信公眾號:shida0625)
以上內容圖文不符,如有雷同純屬巧合
< 就這樣 >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