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片仍然是最穩的掘金類型?
作者|耳東陳
編輯|吳懟懟
上映十小時,票房破一億。
這是電影《我要我們在一起》5月20號的戰績。
明明上映的日子不是節假日,五一檔同類型的《你的婚禮》還沒下映,好萊塢超級系列片《速度與激情9》也同期上映。觀眾怎么還愿意為聽名字就能腦補情節的青春愛情片買賬啊?
不可否認520厥功至偉。
日期討巧,排片友好,是票房漂亮的重要因素。
不過《我要我們在一起》能有這么好的票房表現力并不令人驚奇,拉長時間線,會發現青春片在市場吃香很久很久了。
中國電影市場有這么一個奇特景觀,從2013年至今,除去2015和2017,每年國產電影票房前十,都雷打不動有一部青春片。
而且這些青春片不像其他高票房電影那樣毀譽參半,除個別幾例以外,這些電影大多數是口碑一邊倒的爛片,豆瓣分數徘徊在及格線外。
那么問題來了,為什么口碑票房成反比,青春片卻依舊是當前中國電影市場最穩的掘金類型?
01
情懷牌
最直觀的原因,當然是有人看。
別看這些年電影院根本不缺青春片,往前推個十年,這可是我國院線的稀缺類型。
那會兒的愛情片,是《志明與春嬌》《單身男女》《愛》這種都市白領之間的愛恨情仇,比起真實生活,那更像別人的故事。
愛情片動不動人,關鍵要看代入感強不強。受眾范圍有多大,得看主人公的職業和生活接不接地氣。
在中國,毫無疑問對高中生活有體驗的人比當白領和霸道總裁的人多。
回想一下《那些年,我們一起追過的女孩》上映的時候,你身邊肯定有多同學把qq簽名改成電影臺詞,有情侶用柯景騰和沈佳宜做頭像,很長一段時間,「沈佳宜」都是學貌俱佳女生的代名詞。
雖然電影情節比生活夢幻,但相比以往那些出軌撕小三的戲碼,大家肯定對高中生活和單純愛情更有共鳴。
柯景騰喜歡沈佳宜,為愛情改變自己,全力奔赴,可惜心里裝著彼此的兩個人都太年輕,在沒學會愛人的情況下相遇,最終只能錯過。
一心想對一個人好,卻因為年輕無能為力,這種感情在日后回想,越是進入復雜環境,越會覺得彌足珍貴。
對這種珍貴的販賣,后來成了許多青春片的主題。
臺灣青春片試水成功的第二年,趙薇帶著自己的畢業作品《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來了。
90年代的大學校園,背景音樂里鄭鈞的《灰姑娘》,還有學生們用的小靈通,都是一代人青春的回憶。
如果說《那些年》的直接受眾是學生群體,《致青春》則用特有的年代,擴大了受眾范圍。
故事是無疾而終的校園愛情,里面不乏狗血,出軌墮胎車禍背叛種種元素集齊,但年少時愛一個人一腔孤勇的主旨,還是打動了不少觀眾。
再之后,一個青春逝去了,無數個「致青春」起來了。
校園愛情題材成了電影院的一顆常青樹,并且票房都穩定過億。
2014年的《匆匆那年》《同桌的你》,2015年《左耳》《梔子花開》《我的少女時代》,2016年《從你的全世界路過》《致青春2》,2018年《后來的我們》,2019年《少年的你》,甚至2020年的特殊環境下,還有《我在時間盡頭等你》七夕上映短暫「救市」。
這些電影中,除了《我的少女時代》和《少年的你》,其他沒有一個豆瓣評分超過6。
今年《你的婚禮》上映時,一位朋友發朋友圈說「雖然知道劇情很俗套,但希望待會兒不要哭」。
我問她為什么明知俗套還要看?
她覺得有共鳴的都是好電影,不存在鄙視鏈。
「況且那種一心一意高提純度的愛情,長大后就沒有了,只有青春片里才能有。女生看青春片的時候,難免都會把自己帶入進去,現實里面不如意,只能在電影里一邊回憶青春,一邊做做夢了」。
02
「四線城市」
說青春片在販賣情懷,是有依據的。
你看這么多年來,青春片依舊是壞小子配女神,普女配學霸,真心實意喜歡,造化弄人分開,成長很痛苦,公式都一樣。
但要說青春片單靠販賣情懷成功,還是有失偏頗。
畢竟《美人魚》上映的時候,網友們都在嚷嚷「以前看周星馳都在錄像廳,欠星爺太多電影票,終于有機會還了」。
這情懷一賣就是三十三億,但第二年《西游伏妖篇》再上映,還電影票的人還有這么多嗎?
因此青春片能常青,還有別的門道。
首先得益于一句俗話,「沒人永遠十七歲,但永遠有人十七歲」。
青春片,顧名思義主要受眾是年輕群體。
回看從《致我們終將逝去的青春》到《你的婚禮》的想看用戶的畫像,會發現受眾年齡在逐漸降低。
《致青春》的想看用戶在各個年齡段分布相對均勻,20-30歲的人群是主力軍,40歲以上的人占15.2%,青少年占比最少,只有10.1%。
《致青春》的男女比也相對均勻,女性用戶只比男性用戶多13.8%。
到2014年《匆匆那年》時,男女比基本呈1:1,但40歲以上的想看用戶降到不足10%,青少年上漲至近14%。
2015年《左耳》的想看用戶中,女性幾乎是男性的兩倍,等2016年《從你的全世界路過》定檔后,女性想看用戶數占71.2%,接近男性用戶的三倍,20-24歲的人占51.6%,是三四十歲以上總人數的2.7倍。
至此,青春片形成了一個極其固定的核心群體——25歲以下的女性觀眾。
這個年齡層的人要么還在校園,要么初入社會。
涉世未深的少年們看青春片,因年齡相仿,又不像片中人物那樣經歷了完整的從青春到成人的過程,所以對成長的真實性判斷有限。
正因此,他們對其中陣痛的解讀,會根據有限的自身經歷而無限放大,所謂少年不識愁滋味,大概如此。
有了理解,意味著包容度就強了。
所以雖然片子整體質量不行,但能戳中主要受眾的情緒點。
80后90后長大了,看狗血青春片尬到摳腳,但不妨礙正值青春的00后10后繼續青春中二。
除此之外,電影市場的不斷下沉,也在無形中為青春片保駕護航。
根據沙利文數據統計顯示,2014年中國影院共5598家,到2018年上升至11864 家。
影院數量變多,意味著更多地方有了電影院。自然而然拉動的,是觀影人次上漲。2018 年中國觀影人次突破 17 億,比 2014 年的 8.3 億人次增長了近 2 倍。
一二線影院市場趨向飽和的同時,三四五線院線渠道擴建,觀影人群下沉,市場份額也在逐漸提升。從2015到2017 年,中國三四五線城市觀影人次復合增長率達到49.9%,遠超過一、二線城市的增長速度。
相較于觀影門檻更高的懸疑犯罪和藝術片,喜劇和愛情片是三四線受眾的主要選擇。
因為喜劇和愛情娛樂性更強,更容易獲得情緒共振,對他們而言,看電影的主要目的就是圖一樂,青春片情緒表達強烈直白,容易引起共鳴。
如今,隨著一二線城市密室、劇本殺、沉浸式戲劇等多種新的娛樂方式對觀影人群的瓜分,撐起電影市場的「重任」,逐漸移交給三四線市民。
在今年的清明、五一乃至520,四線城市觀影人數都一騎絕塵。
由此可見,青春片的盤子大,靠的還是「小鎮青年」。
03
多快好省
有人看,自然也就有人拍。
從《致青春》開始,青春片就用小成本在搏大錢,而且次次能給投資人信心。
網傳《致青春》制作宣發總費用是6000萬。
上映11天,票房破5億,如今聽起來是毛毛雨,但對當年被進口片分走半壁江山的大環境而言,表現簡直不要太亮眼。
趙薇導演處女作本身自帶流量,辛夷塢原著小說又有書粉,故事背景是上世紀90年代,懷舊情緒是個吸引人的東西。
從故事到主創到題材,點點都能勾起一部分人的好奇心,于是《致青春》最終票房7億,位列年度票房第三,馮小剛的《私人訂制》都沒打得過它。
再看看這投入產出比,新人演員片酬低,都市青春片場景現成,制作成本低。趙薇一出手就成中國票房最高女導演,投資方光線傳媒股價上漲40%。
票房豐收時,電影口碑并不差,人們對初次試水新領域的熟面孔總會格外寬容。
雖然重看《致青春》,會發現故事嘰嘰喳喳女主極其聒噪,對于微博群眾而言,這片子還有極強「媚男」嫌疑,但放在2013年的語境下,初次當導演的趙薇,無疑給她的投資方和同行們,指了一條好路——
拍青春片。
于是,趙薇的好朋友蘇有朋接下來拍了饒雪漫的《左耳》,資方還是光線傳媒,片子內容用當今網友的話來形容,就是「尬得我在100分鐘里用腳摳出了三室一廳」。
但這并不妨礙市場繼續看好青春片,畢竟投資3000萬票房近5億,分賬之后還能到手8000萬,怎么算都穩賺。
青春片是小投資大回報的類型。
不僅在于它制作成本低,更重要的是,相比其他類型電影,青春片不依賴大明星,不依賴固定創作班底,相對容易做。
雖然喜劇也有不少低成本高收益的例子,但這么多年了,活躍在大眾視野的戲劇班底,還就那么幾個,老一輩的葛優,中生代的寧浩黃渤王寶強徐崢,后來又有開心麻花團隊加入。
每年那么多電影上映,喜劇市場有票房號召力的還是這幾個熟臉。
而動漫科幻等以類型致勝的片子,一部票房奇跡后,延續神話還得經過漫長時間。沒那么快做出來。
只有青春片,跟導演是誰關系不大,跟演員是誰關系也不大,宣發做好,片子基本就成了。
這從《致青春》《左耳》啟用新人導演新人演員就有佐證,自帶話題流量的青春IP,加上極有國民度的歌手唱響的主題曲,關注度自然就打開了。
王菲為《致青春》《匆匆那年》獻唱,趙薇給《左耳》唱主題曲,陳奕迅田馥甄為《后來的我們》出單曲,莫文蔚為《我要我們在一起》唱新歌。
宣發費用多的劇組牽手天王天后級歌手,電影靠主題曲未映先紅。
宣發費用少的劇組也不用慌張,一個好檔期就能解鎖票房奇跡。
疫情后上映的《我在時間盡頭等你》就完美證明,青春片靠的不是豪華卡司。
從導演姚婷婷到主演李鴻其李一桐,誰都沒有大眾知名度,最終卻拿下5億票房。
七夕上映,是這部電影真正的財富密碼。
這和今年的《我要我們在一起》打法類似。
選在情人節上映,形式比內容大。
目標觀眾是談戀愛的小情侶,在這種日子,就算對這題材不咋感興趣,也還是會為應景而去看。
畢竟一年的520只有一天,在這一天跟心愛的人去看愛情片跟看《速度與激情》能一樣嗎?
其他片子早看一天晚看一天沒關系,但情人節儀式感沒拉滿,那不行。
青春片,既不依賴明星,選對檔期,票還能成雙成對出售,還很有捧紅新人的潛質。
從早年的陳妍希楊子姍到陳都靈再到如今的章若楠,青春片的投資,可謂一本萬利。
既然永遠有人吃青春套路,「致青春」又何樂而不為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