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再提“互聯網+醫療”,要讓牛刀、菜刀、水果刀各司其職!
1994年,日本政府修訂《醫療法》,推出一項旨在將患者從大醫院向小診所分流的制度,規定原則上如果患者沒有診所醫生出具的介紹信直接到大醫院就診,除了要繳納一定的費用外,甚至可能會遭到院方拒絕。這項制度推出后,徹底改變了大醫院人滿為患的現象。
4月初,國家層面多個會議接連提出要大力發展健康事業。
公眾基本只看到了“對進口抗癌藥實施零關稅”這一則惠民政策,卻鮮有人看到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一系列措施。
仔細去看會發現,國家正在試圖用“互聯網+醫療健康”的方式緩解看病就醫難題,改變大醫院人滿為患現象,解決看病難看病貴問題。
尤其是在4月26日,國家衛生部門負責人回答媒體提問時,繼續強調明確醫療衛生行業將按照《“健康中國2030”規劃綱要》部署要求。在“互聯網+”和大數據應用上進行多方面的實踐,對于慢性疾病患者探索放開院外處方和第三方配送。
甚至提到,“互聯網+醫療”一定程度上可以完善分級診療制度,即小病或初診到社區醫院或零售藥店,大病到三甲醫院,優化就診流程和醫療資源配置。
我想用“讓牛刀、菜刀、水果刀各歸其位”這個比方來形容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這一系列措施的目的。
衛生部門種種舉措這和1994年日本《醫療法》的目的幾乎是殊途同歸。
牛刀、菜刀、水果刀
治什么病,用什么刀。這本來是很通俗的道理,但是這在國內醫療體系之中卻很混亂。很多時候,居民治小病是在用“牛刀”——這固然和國內分級診療制度不夠明確有關,也和居民缺乏科學管理健康手段有著密切聯系。
比防說,我國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患者的治療費用占全國醫療總費用的70%以上。對國家醫療保障體系和居民自身家庭財務來說都是沉重的負擔。
居民自身對高血壓、糖尿病等慢病缺乏認知,防控意識不足。在歐美國家,社區醫生和家庭醫生層面即可解決的疾病日常預防護理,在國內因體制原因缺乏這樣的健康守門人,導致患者不能早期發現問題,病情加重才進入醫院接受治療。
就拿心腦血管疾病來說,國內居民普遍缺乏預防意識。飲食大油大鹽,導致很多年青人呈現高血壓先兆癥狀,而后還不注意護理,最終導致不可逆的高血壓、冠心病等慢病。
這一系列問題導致國內醫療體系承受重負,也迫使國家層面接二連三提出要“互聯網+醫療健康”,試圖通過這種方式完善醫療健康體系。
事實上,早在2016年,醫改政策就在發生轉向—— “以治病為主”轉為“以預防為主”。根據《健康中國2030》指導精神,我國高血壓等慢病管理預防必需逐步下沉到社區衛生服務中心。
要知道,醫生日常工作本來已經繁重,更不會專注于生活方式管理這種類附加值的工作,而且生活方式管理也不需要非常專業的醫學知識,殺雞不用牛刀。
此時國家再度提出發展“互聯網+醫療健康”的號召,目的就是要形成有梯度的醫療健康體系。
所謂“梯度”是指:居民預防+社區管理+醫院治療三者相結合,讓居民形成健康的生活方式,掌握科學的健康管理手段。
用前文中所提到的牛刀、菜刀、水果刀各歸其位來解釋就是——居民自身預防是水果刀;社區管理是菜刀;院內治療是牛刀,三者各歸其位、各司其職。
“前置”與“下沉”
既然醫院作為“牛刀”,不能隨便使用,那么日常健康管理則需要一類醫療外延服務者。他們從科學出發,融合跨學科領域的不同專家,深耕院外,為患者提供一系列健康相關服務。
目前國內是非常缺乏這類醫療外延服務者的——這也是“每一個人身邊都有一個醫生朋友”這種說法會得到普遍認同的核心原因。
以筆者自己的父親為例,他在5年前被查出患有冠心病,每天都要測量血壓,每周需要測量血糖。身體一旦出現不適時,都需要去咨詢在三甲醫院工作的堂哥到底要如何處理。堂哥工作繁忙,往往是在中午、夜晚休息的間隙才能給他回一個電話。
但更多人身邊是缺乏這樣的親戚、朋友做醫生的,他們在面對日常健康管理時往往手足無措,出現小毛病時第一時間只會想到去醫院、打醫生電話——這對醫療資源來說,是一種過度使用,也是另一種浪費。
如果這樣的醫療外延服務服務能夠市場化、社區化,顯然對完善國內醫療體系會起到重要作用。樂心醫療其實就是這樣的醫療外延服務者。也被稱之為“醫生助理”,解決方案是“智能硬件+人工智能+人工客服”。
樂心醫療早在2016年就在“互聯網+醫療健康”領域布局。核心理念是“預防前置”和“社區下沉”。
所謂預防前置指的是,通過醫療硬件和數據監測的方式,幫助居民管理健康。
在前端,通過血壓計、血糖儀、體脂秤以及心率設備來監測用戶的健康狀況;在中端,通過云平臺健康大數據分析以及專業健康管理團隊解讀,給出健康評估建議;在末端,可為醫院提供患者病情監測等數據,方便醫生快速給出診療意見。
對身體健康或是處于亞健康的居民來說,這種方式可以便于自己了解自身健康狀況,在前期通過調整生活方式的辦法來避免、延緩疾病。而對已經患有心腦血管等慢病的居民來說,長期監測有利于控制、穩定病情,防止慢病加重。
所謂社區下沉指的則是,讓社區衛生站分流大醫院健康管理的功能,減輕醫院負擔。
樂心醫療慢病管理系統和中山市板芙鎮政府順應國家號召,正在打造智慧健康小鎮。推行有效的互聯網技術支持醫患者連接,并提供有效的模式,使醫生實現更有效的片區患者管理和監測,方便及時介入。
這個模式也為中山市板芙鎮社區衛生服務中心、10個社區衛生服務站、16名社區醫生、416名高血壓患者提供服務。
讓社區衛生站承擔起居民日常健康管理的工作,不僅便民利民,讓身邊可以有給出健康建議的人。對國家來說,也可以減輕醫療體系的負擔,降低醫保支出,把醫療保障資金花在診療的刀刃上。
總體來說,樂心的思路是依托智能設備監測有連續的生活(睡眠/運動/久坐)數據支撐更科學的運動指導。預防前置、社區下沉基本都是圍繞這個主軸開展開的。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預防前置和社區下沉當然從目前來看,還是相對比較理想的狀態。
這需要更多企業和社區能夠參與其中,把國內醫療體系的“水果刀”、“菜刀”市場補足。面對這個問題,國內也需要借鑒成熟發達國家的醫療體系。
美國的分級診療制度可能算是世界上最成熟的分級診療制度。小病先找家庭醫生,家庭醫生解決不了再轉診社區醫院,社區醫院棘手,再轉診到大型醫院。所以,在美國的醫院里,看不到排長隊候診、排長隊取藥的現象,大型醫院救治的患者都是真正的重癥患者。
但是在中國,城市化進程加速以及城鄉二元體制遲遲沒有破解,很多社區太過松散,居民和社區之間的健康管理體系很難搭建起來。因此“互聯網+醫療”會成為另一種有效手段——醫療外延服務者某種意義上彌合了家庭醫生的空白以及社區醫院的盲區。
其實在日本,我們已經可以看到樂心醫療所設想的未來。這對中國醫療體系來說,有很大的借鑒意義。
2005年12月日本制定的《醫療制度改革大綱》中,就確定40-74歲的被保險者,有義務參加生活習慣病預防為目的的特定健康檢查、保健指導,對生活習慣病的發病危險進行評估,并由醫生、營養師、保健師進行跟蹤保健指導。
此外,日本早在2014年就在探索成熟的社區醫療養老模式。當時松下和日本18家企業在日本湘南藤澤地區開辦了一個智慧小鎮,小鎮在社區內設置了“地區一攬子護理系統”,主干醫院、藥房、診療所、上門看護站,這些醫療設施利用ICT與護理養老院、服務型老年住宅相連,可以實現居民健康信息的管理。
國內老齡化步伐還在加速。未來兩個孩子供養四個老人的局面將會非常普遍。因此樂心醫療的做法非常超前,和政策、國情也是相匹配的。作為中國民族品牌,樂心醫療在老齡化社會的當下,正在尋找適合中國人自己的健康管理模式。
當然,一家樂心醫療這樣的企業遠遠不夠。在國內龐大的醫療需求空白面前,國內需要更多這樣的企業,和政府、社區、醫院一起,建立起符合中國國情的健康管理體系。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