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更大了,高途開始蓄力
作為在線教育的頭部企業,跟誰學的一舉一動都備受矚目,比如股價漲跌、被做空機構盯上等都能引起市場的討論。而日前,跟誰學宣布將沿用7年的集團名稱將正式由“跟誰學”更名為“高途”,原成人業務品牌“跟誰學”更名為“高途學院”,集團旗下產品將統一為“高途系”。
上市公司改名也算比較常見的事,除了能夠將此前的輿論風波造成的影響減小以外,跟誰學此次改名的主要原因也是由于業務層面的整合。而作為正式更名后的首份財報,高途又交出了一份怎樣的成績單呢?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虧損大了
5月26日美股盤前,高途披露了2021年一季度未經審計財務報告。截至2021年3月31日,高途一季度收入19.403億元,同比增長49.5%。
對于營收增長的原因,高途也在財報中進一步做了闡述。一季度收入增長主要歸功2020年四季度K12正價課付費人次的增長,其中新獲客及續班的學生人次均有大幅增長。根據財報數據來看,2021年第一季度高途K12在線課程收入為18.163億元,同比增長62.2%。
營收增長對于高途來講固然是件好事,但愈發擴大的虧損也使高途的現狀不容樂觀。財報顯示,一季度高途凈虧損14.259億元,去年同期凈利潤1.48億元,虧損同比擴大10倍。而針對其虧損的原因,也能從財報中窺得一二。
首先,業務成本居高不下。在自身業務成本方面,報告期內,高途的營業成本從上年同期的2.833億元增長101.7%至5.715億元。而這也是由于增加了主講老師和輔導老師的招聘數量,以及提高了教師團隊薪酬、學習材料成本和租賃支出等。
其次,營銷費用再次攀升。根據財報來看,高途當季銷售費用從去年同期的7.57億元增長至22.89億元,而高途也表示,這一增長主要由于擴大用戶規模及提高品牌知名度所增加的市場推廣費用,以及銷售及營銷人員薪酬增加。
挑戰多了
不難看出,大規模的支出也再次蠶食了高途的利潤空間,高途此次交出的財報并不理想,而這也是其連續第三個季度陷入虧損。然而對于高途來說,虧損只是它目前面臨的難題之一,伴隨虧損而來的還有諸多挑戰。
其一,營收增長乏力。長期以來,高途K12業務的營收增長率都令人嘆為觀止,甚至引起了做空機構的注意。2020年三、四季度的增長分別為282.7%和155.6%,而此季度高途K12在線課程收入的增長僅為62.2%,高途主營業務的增速已然是斷崖式下滑。
其二,資本市場表現不佳。自今年1月以來,高途股價接連受挫,較今年1月149.05美元的歷史高點來看,高途股價跌幅已超85%,而大跌的原因也包括業績不佳、中概股集體承壓、教育版塊持續受挫等多種因素的影響。
其三,監管問題再現。近期,包括高途在內的多家在線教育企業受到有關部門的監管責罰,也使企業的品牌力受到影響。除了已公布的監管問題以外,高途在黑貓等投訴平臺的風評也并不好,這對其未來的發展并不利好。
蓄力
由此可見,高途目前的現狀并不占優勢,而在此三個季度之前,高途是在線教育行業中極少數能夠保持盈利狀態的在線教育企業。歸根結底,高途還是沒能經得起“燒錢大戰”的考驗,反而讓自身陷入了危機。對此,高途也進行了一系列的改進。
首先,整合業務,形成產品線。高途進行了業務梳理和品牌升級,將中小學業務全部聚焦高途課堂,成人類業務聚焦于高途在線。這樣一來,不但業務模式更加明朗,也能形成自身的產品線,為企業未來的品牌力做出貢獻。
其次,降低營銷規模,重視教育層面的提升。高途創始人、董事長兼CEO陳向東表示,“從去年年底開始,我們在加大了對于營銷費用控制的同時,也加大了對于內容研發、技術研發和優秀師資的投入。
對于高途來講,大規模的營銷已經讓自己元氣大傷,且目前的高途也經不起再一輪的燒錢大戰,反而會迷失方向。因此,高途也將重心放在了如何提高教學質量上,因為只有回歸教育本質才能實現真正的長期主義。
最后,本地化教育不斷賦能。2021年4月,高途課堂宣布推出下一代在線教育新產品,開始探索“本地網校”新賽道,以持續提升在線教育的產品、教學和服務。這樣一來,不但能夠針對各地的教學情況因材施教,也能夠擴大高途的品牌力和營收情況。
在線教育不能只“在線”
除了跟誰學以外,其它在線教育企業的現狀也不容樂觀。好未來、網易有道持續虧損,猿輔導作業幫依靠融資營銷不停。除此以外,許多在線教育品牌紛紛傳出上市消息,企圖在行業混亂之時為自身謀得利益。
然而實際情況卻是,目前資本市場已然回歸理性,大部分融資都落在了更有發展潛力的頭部企業身上,上市并不代表企業更進一步。另外,由于此前燒錢大戰引發的一些行業亂象,監管部門也將進一步重視此問題,一場關于教培行業的整頓風暴在所難免。
這也意味著,許多核心競爭力較差的企業再難拿到資金支持,渾水摸魚的企業也將面臨出清的后果,不但能使行業集中度增加,也是各大頭部企業強者恒強的一次機會。因此,包括高途在內的在線教育企業們不能只“在線”,而是要重視“教育”這個根本問題。
資本雖然逐利,但教育永遠普惠,兩者原本便是一個難以平衡的問題。經過長時間的資本博弈,在線教育企業也應當從燒錢回到“內容至上”的新問題上來。內容即在線教育企業的產品,只有打造精品內容,才能使企業鑄就品牌核心競爭力。
終歸結底,教育拼的是長線產品和服務能力,只有用戶認可,才能為企業帶來更低的獲客成本和更長的用戶生命周期。因此,各大在線教育企業也應當回歸到一個理性的狀態,以貼合自己實際情況去運營。只有參與其中的企業利好,才能使整個行業重新煥發生機。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