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業“黃金”大幕拉起背后:幾家歡喜幾家愁?
【潮汐商業評論/文】
不久前,中指研究院發布《2021中國物業服務百強企業名單》,碧桂園蟬聯第一,恒大、綠城等耳熟能詳的房企也依然強勢霸占著榜單前列。
然而,如果想仔細看看自家物業是否榜上有名,或許你會發現,這個榜單之中,似乎缺席了一位大佬——萬科。
為什么一直以來物業享有盛名的萬科,竟不在百強名單上?
變化或許早有苗頭。
2020年5月13日,在萬科物業首席執行官朱保全發表的《致全員信:新十年》中,他提及,出于“CS社區空間、BS商企空間、US城市空間的三駕馬車”新規劃,萬科物業已調整為公司業務層內容之一。
因而在之后的第三方物業排行榜中,將看不到萬科物業的名字。
事實上,不僅是萬科,整個物業行業早已騰挪已久,市場正醞釀著一場新的變局。
01 2020,地產物業的IPO盛宴
2020年的疫情,歷經數月閉門不出,使得普通購房者開始重新審視物業的價值。而作為維系社區體系運轉的專業服務機構——“物業”,也相應獲得了行業與市場更多的關注。
資本的嗅覺是靈敏的。僅在2020年一年間,大批房企紛紛將自家物業分拆上市提上日程。
6月29日,世貿集團分拆的世貿服務向港交所遞交上市申請;7月31日,恒大集團發布公告稱旗下物業管理業務也將赴港上市;8月6日,融創中國也發布公告,考慮將旗下物業板塊送入二級市場,預期融資10億美元。
至此,“碧萬恒融”四大頭部房企中,僅剩萬科物業還沒有釋放明確的上市計劃。
圖/Pexels
不過,地產物業分拆上市也并非新鮮事。
早在2014年,花樣年集團成功分拆彩生活(01778.HK)至港股上市后,各大地產企業也開始紛紛涉足物管分拆。
碧桂園服務、中海物業、綠城服務等,都是地產行業市場化物業服務的結果。
即便融創中國董事長孫宏斌曾在2015年表示“開物業公司就像辦公共服務類機構,如果用分拆上市將其變成賺錢的工具,做法并不可取”,現如今卻也沒能逃過“真香”定律。
地產物業扎堆上市,在資本市場也的確頗被看好,上市物企的平均市盈率已超過40倍。
熱錢的涌入,使得許多人開始重新審視這個一度被忽視和低估的領域。
然而,盛宴之下,也有許多物業管理公司開始逐漸“掉隊”。
例如,祈福生活增速出現負增長,數據顯示,2020年,祈福生活物業管理服務的合約面積為971萬平方米,較上一年的966萬平方米略有下降,管理項目數量也出現了“倒車”,不增反降,去年不僅“零”增長,而且數量上還減少了一個,如今只有21個。
再來看彩生活,2020年該公司增速緩慢,主要有兩個原因:一是本身基數比較大,2020年在管面積5.52億平米;二是在整個管理標準上進行了主動調整。
2021年彩生活動作頻頻,花樣年地產集團副總裁朱國剛加入彩生活,并表示會與母公司地產有更多交集,之后收購深圳市中安信保險全部股權,即便如此,能否迎頭趕上還存在未知數。
圖/Pexels
除了已上市公司,擬上市公司中,也有很多企業出現問題。
越秀服務已通過港交所聆訊,然而占其營收規模超30%的商業物業發展緩慢,在管面積分別為2319平方米、2337平方米、2795平方米,占總在管面積的比例分別為11.7%、10.7%、8.6%。
毛利率方面,報告期內,越秀服務商業物業的整體毛利率為34.4%、31.7%、30.8%,逐年走低。而從提供商業運營服務的物業服務百強企業2020年市場份額排名來看,越秀服務在管面積市場份額僅為0.1%。
另外一家擬上市公司京城佳業雖然在管319條胡同,但營收增長緩慢,凈利率較低。
于企業而言,這時候或許更需冷靜下來,在突飛猛進中對自我發問:物管行業的本質和商業邏輯究竟是什么?未來的增長空間在何處?如何獲得資本市場的長久信任?當下群雄逐鹿的市場格局又將如何演進?
千言萬語,其實終匯于一點,那便是“何為好的物業?”
畢竟,對“好”的感知,將從C端業主的直觀感受出發,直抵市場票倉。
02 地產白銀時代,物業被予何厚望?
最近十年,很多人都在討論,地產行業正逐步由“黃金時代”走入“白銀時代”,大多地產公司開始謀求存量市場的再開發,步入地產行業的后服務時代。
因此,地產行業后服務的運營主體——物業管理服務的價值日益顯現出來。
而作為地產行業的內生業務,輕資產模式的物管行業帶來的持續穩定的現金流,也能夠反哺高杠桿高負債的地產開發。
而“脫胎”于大型房企,“背靠大樹好乘涼”的地產物業,深耕好存量市場就已足夠獲得資本的青睞,而若進一步開拓外部客戶,利潤的天花板將會更高。
除去行業特征的自帶優勢,在當前人力成本持續上升的態勢下,傳統人力密集型、低技術門檻的物管企業也面臨諸多挑戰。
通常而言,物業的主要收入來源是物業服務費,而在人工成本和業主需求的雙重增加下,傳統物業服務利潤變薄幾乎是不可避免的事情。
因此,為了尋找新的利潤增長點,大型地產物業的轉型不外乎兩個方向:
一是向內尋求智能化轉型,在硬件上探索以智能設備代替人工,在軟件上多采用開發app的形式集成業主需求,通過數據的收集分析實現預判和預警,以減少溝通成本。
二是向外拓展新的增值服務領域,打造社區空間的一站式服務平臺。圍繞房產上下游的消費生態,從家政清潔到二手房買賣租賃等,物業作為空間的直接管理者,開展起來都擁有最為顯著的便利優勢。
向內尋求智能化轉型的代表是碧桂園服務。資料顯示,碧桂園在宣布投入智慧化建設后,僅研發一項就花費超過5億,核心科研團隊超過300人。旗下推出的智能灌溉系統、自動清掃車等,不僅在碧桂園地產推廣使用,還被政府市政所采購,用于城市空間的維護。
乃至于2018年5月,碧桂園服務被認定為高新科技企業,因此能夠享受到自2017年1月1日至2019年12月31日15%的稅收優惠,可收回稅費達798.8萬元,一定程度上還降低了企業的營業成本。
向外探索增值服務,則是物管行業長久以來的發展方向,但是,并不是每一家物業都能夠輕易跑通這條路徑。
在榨取社區生活每一滴的利潤上,物業的動作往往遲互聯網一步。
房屋租賃和買賣被大型中介所包圍,難以形成規模化;O2O的社區團購則在疫情之后被互聯網大廠盯上,并不惜砸重金瓜分市場;包括電梯間里的廣告位也被分眾、新潮等社區傳媒牢牢占領。
圖/網絡
難道物業只能跟在他們身后,撿些“小魚小蝦”聊以果腹嗎?
不得不承認,大部分未形成品牌與規模的小物業,都面臨著在溫飽線掙扎的困境,陷入日日催繳物業費和日漸拉垮的服務互為因果的死循環。
但與此相對應的,則是一線地產物業們“大刀闊斧”的改革與突圍。動輒千萬平方的管理面積,蘊藏著千萬級的用戶富礦,而將其背后的數據打通,則足以形成抗衡巨頭壟斷的力量。
例如萬科14年推出的“住這兒”app,集管家服務、互動社區、電商團購等功能于一體,經過不斷的迭代更新,可以實現全國萬科物業的聯網,非萬科開發商但引入萬科物業的小區也被接入進來。
集約化的服務運營大大提升了效率,地域、業務邊界的突破則為進一步的市場開發提供了無限可能。
03 變與不變:何為好的物業?
相對于資本市場面向未來的預判,對于普通業主而言,針對“何為好的物業”的感知則是微觀而具體的。
并且,作為承載房產服務的主要渠道,物業也逐漸成為了影響二手房價的重要因素。
然而目前整個物管行業缺乏差異的服務。有行業人士表示,主流公司基本上都在布局新零售、家政服務、房屋置換、空間服務等業務,差異化并不大,這也使得企業陷入價格戰的可能性增大。
缺乏差異化的服務使得行業集中度很低,集中度很低又反過來阻止垂直行業能力的培養。
行業這么多上市公司,有1000億元資金整軍備戰,都準備打仗,久而久之,行業有可能會陷入低水平競爭,有可能會在外部力量面前缺乏競爭力。???
因此,我們不僅想討論趨勢和變革,更想看看好的物業守住了哪些“不變”和“初心”,如何讓物業服務做到價值最大化。
好比雄踞西南有口皆碑的龍湖,其物業幾乎成為當地房產增值的保證——例如建于06年的重慶龍湖紫都城,和隔壁16年建成的次新小區從社區景觀和外立面看來幾乎無異,二手房價也在片區內始終保持堅挺,為其品牌和品質添加了最具說服力的注腳。
圖/網絡
舉辦了12年的“曬被節”則從生活細微處講好了開發商“善待基因”的故事。西南地區多雨多霧,難得的太陽天業主不在家便會遺憾錯過。而龍湖物業則捕捉到了這一小小的痛點,從09年起,在旗下所有小區推出了“曬被節”活動,節日當天,物業人員會挨家挨戶上門收被,在社區空地統一晾曬,結束后一一上門還回。
“曬被節”雖然沒有值得大書特書的技術含量,但勝在將心比心的溫暖。物業服務重度介入前期產品設計、率先實現的服務標準化流程等等“善待”業主的證明,也成就了西南百姓買房“無腦選龍湖”的底氣。
即便資本市場曾一度看衰大量自持商業的龍湖地產,但來自一線購買者的信任,反而也是企業進一步擴張的信心所在。
同樣以優質物業聞名的萬科,除了有鏈接服務千萬業主的“住這兒”app,還有去年震動物管行業的“電梯廣告透明化”的決定。
本該屬于業主共同利益的電梯廣告收益,長久以來被物業把持,早已成為行業心知肚明的“秘密”。
萬科挑破這層窗戶紙,主動接受公眾的監督,可見從“萬科物業”到“萬物云”,確不負其變革的決心。
圖/網絡
還有被稱為萬科業主一年一度全國大聯歡的“樸里節”(源自英文名“Please Day”),寓意打造“質樸友善的鄰里關系”。
每年九月最后一個星期日的“樸里日”,在前后1個月左右,會有各種晚會表演、游園會等社區活動。不放過任何一個節日的萬科,在構建新型鄰里關系上,也呈現出了引領者的姿態。
不過,市場是殘酷的,“規模為王”已成為行業進入高速發展期的共識。在變革的風口,行業集中度和規模化既是資本對企業定價的重要依據,也是發展精進服務的前提。
但對于那些沒有充足的資金和靠山的物業,守好服務的本質和初心,仍不失為保證生存和發展的不二法則。
04 結語
5月18日,張江光大園公募REITs的正式獲批,這是全國首批獲批的公募REITs項目之一。隨著國內REITs的進一步落地,未來將不僅僅是住宅,產業園、基礎設施等商業領域的物業運營,也會在地產開發評估中逐漸起到砥柱作用。
在“物管”漸變為“資管”的時代,好的物業不僅能夠掙得口碑和品牌,還能帶來實打實的資產回報率和快速變現能力。
可預見的是,“房產養物業”的時代正悄然落幕,物業管理運營的水平,在購房者、投資商考量的權重將會越來越大。
2020年以來,物業的價值通過疫情得到了釋放,而在未來,具備專業性的品牌化、規范化的地產物業還會迎來更廣闊的前景。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