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糊了!
今天小柴在網上沖浪的時候,看見一個有意思的話題,“小米定位是科技公司,為何頻頻被眾人質疑,雷軍如何‘破局’?”
雷軍近年一直在強調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導致大家對此議論紛紛,有位答友表示:從技術硬實力來說,小米還真不算是科技公司,技術實力遠不如韓國的三星和日本的索尼!從商業模式來看,小米是手機解決方案組裝整合的優秀代表。適應本土化需求,大大降低了手機的生產成本。
早年間,雷布斯一直強調,小米是一家互聯網公司,小米的互聯網思維以及首創的官網直銷商業模式的確深入人心,現在雷軍話鋒一轉,表示小米是一家科技公司。那么互聯網公司和科技公司的區別是什么呢?小米究竟是一家互聯網公司還是一家科技公司?
今天我們就一起來探討一下。
小米一直在去性價比標簽
2011年,第一代小米橫空出世,橫掃市面上所有山寨機,性價比的出圈營銷方式大獲成功,讓小米在創立的第二年,就成功躋身百億俱樂部。
那時的小米擁躉者眾,潮水一樣的曝光量,過度搶占大家的注意力,現在大家對于小米的性價比模式已經感到疲勞,小米再想要獲得光輝時期的關注度,就必須加大刺激的劑量和力度。
但目前的小米并沒有什么革命性的技術優勢,很難加大劑量和力度。
現在的小米,正在努力的撕掉“性價比”的標簽,曾經讓它感到榮耀的一切,都成為了它前進的束縛,小米的笑容變得有些勉強,去標簽化的過程有些疼痛。
畢竟對于廣大米粉來說,性價比曾經是青春(pinqiong)歲月里的一道光,沒有了性價比,仿佛就失去了繼續支持小米的理由。
所以雷軍對于公眾的反應是試探性的,就像是怕被女朋友反駁的卑微直男,雷軍在小米9發布前發微博稱“小米旗艦機,一定要去掉性價比的束縛,專心做最好的產品,不辜負米粉對小米的期待!”
隨后又解釋了一下“小米9的制造和研發成本,絕對不便宜,期待我們賣到特別便宜的價錢,但完全做不到。小米9肯定比小米8貴不少,特別希望大家理解。”
但是米粉的反應完全超乎雷軍的預料,他們認為小米背叛了粉絲,要是漲價就不買了!
這樣的反應讓雷軍很為難,轉型是勢在必行的舉措,但是米粉是小米成長的根基,糾結了幾天之后,雷軍決定為米粉退一步,他修改了和管理層商定的3299的價格,降低了300元,小米9最終定價為2999元。
雷軍表示,這可能是小米最后一次定價在3000以內了。
其實從“紅米”品牌創立開始,小米就已經決心去掉性價比的標簽了。
后來推出的MIX Alpha環繞屏概念手機佐證了這一發展策略,MIX Alpha環繞屏概念手機定價高達驚人的19999元,雷軍的醉翁之意不在銷售,而是為了拔高小米的技術形象和品牌形象。
并且性價比路線極易抄襲,小米能做的事情,其他的企業也能做,智能機市場價格普遍下調,同時隨著參數逐漸透明,成本也逐漸透明,小米很難再將旗艦機價格壓低到3000元以內,轉型是無奈之舉。
要轉型,要改變小米給大眾的第一印象非常難,此前小米高管在公開場合表示用戶是屌絲,這一言論引發的震驚不小,屌絲原本是大家自嘲的用語,小米高管公開將此對標米粉,可見“性價比”的標簽貼的有多么牢固。
小米內部認知尚且沒有改變,要改變廣大的消費者難上加難。
但無論這條路有多難走,小米似乎也不能選擇不走。
小米為什么要去性價比標簽
2007年到2017年,是圍繞著新終端洗牌的十年。也是雷軍說的風口,屆時山寨機滿地走,各種各樣你想的到想不到的功能閃瞎大眾的眼睛,小米在這個時候,像是海盜一樣對山寨機市場進行了一次大規模的升級,用性價比的方式打破行規,成為了山寨機里的弄潮兒,開啟了從零到一再到N的快速爆發。
小米的商業神話顛覆了大眾的認知,首創的官網直銷模式,不僅掩蓋了資源不足的短板,還化匱乏為優勢,成功引發消費者瘋搶。
雷布斯打出“專注、極致、快”的七字口訣,抓住一點,不遺余力的發揮到極致,以非常態的方式占領市場,成為當時非常耀眼的存在。
不可否認小米在當時的大勢下,乘風扶搖的輝煌,但性價比只是突破口,而并非路徑本身,大家都知道,之所以走官網直銷的模式,是因為小米沒有足夠的資金布局完整的銷售商體系。性價比的背后是產能的不足。
當小米發展非常迅速的時候,種種匱乏會被掩蓋,但是當小米發展到一定階段,匱乏的本質終將會展現在大家面前,同時在2010-2014的小米爆發期,小米全公司上下都沉浸在成功的喜悅當中,或許根本沒有思考過公司需要從營銷主導向技術主導轉型。
而那正是小米轉型的最佳時期,因為隨著更多的玩家入局,智能手機市場越發成熟,從增量市場的新鮮感,轉為了存量市場硬實力的比拼。小米營銷有余、技術不足的本質就會被其他科技型企業吊打。
通過2020年第二季度全球4000元+手機銷量排行榜就可以看出,擁有技術研發實力的蘋果、三星、華為,包攬了排行榜的前十名。
蘋果的M系列芯片、iOS系統,華為的麒麟芯片、5G能力,三星的屏幕以及手機全產業鏈的護城河實力,都是百億級研發投入換來的。
小米曾抱怨都是代工,為什么小米常常被詬病組裝工廠,原因就在于小米推崇的互聯網思維和蘋果、三星、華為推崇的科技思維,是兩個不同的概念,并不是說科技思維一定優于互聯網思維,只是蘋果、三星、華為取得的成功,正是日積月累科技研發實力的爆發。
早期的性價比標簽,掩飾了小米技術不足的短板,后期的性價比標簽,成為了小米沖擊高端的掣肘,從高端機型的銷量對比,小米高管稱用戶是屌絲的行為,都可以看出,從外界到小米內部,大多數人都將“性價比”標簽和“低端產品”劃上了等號。
性價比成為了小米的負資產,想要進行品牌再造,就必須要撕掉原來的大眾印象。這就解釋了為什么小米一直在努力去性價比標簽。
早年的快,和性價比的省力方式,除了對品牌形象造成了影響,還造就了小米山寨的供應鏈體系。
因為和三星的矛盾,小米note 2失去了屏幕供應商,導致小米note 2不得不延遲一年發布,硬生生的從新機熬成了舊機。 一家成熟的公司是不可能只有一家供應商的,雷軍逐漸意識到了小米的問題,2016年雷軍表示小米需要補課。
雷軍沒有提到小米需要怎么補課,但是有一點是可以肯定的,小米想要成為一家科技公司。
只有成為科技公司才能創造下一個奇跡
國際巨頭們,諸如蘋果、谷歌、亞馬遜等企業,幾乎從來不會提及互聯網思維,他們都是依靠科技硬實力屹立于世。
谷歌的董事長施密特曾經肯定的說,“互聯網將會消失”。
互聯網已經很難讓人與生產力產生聯想了,同時互聯網營銷的本質是資源的分配,而科技實力則是資源的增值。就算三星不做手機了,依然能夠依靠核心專利賺得盆滿缽滿。
而反觀小米,常常被網友調侃是給高通打工的。比如小米旗艦10,從處理器、射頻、WiFi藍牙、電源管理等關鍵芯片的供應都是來自高通,小米旗艦10的拆機過程,仿佛參加了一次高通芯片的展銷會。
小米的澎湃S1芯片是買來的,澎湃S2芯片多次流片失敗未能上市,小米在高端研發上總是淺嘗輒止。但是小米高層甚至董事卻常常發表“自研的豬肉不香,組裝廠不丟人”“三五年內芯片會按沙子價賣”等言論。
我們當然非常支持小米做芯片,但是小米卻總是喜歡夸下海口,卻又拿不出真正成熟的產品,導致自己經常被打臉。
小米宣傳的黑科技,多數都是供應商的技術。而在被問到小米有什么技術的時候,雷軍表示“這個問題很難回答,只能說全年三分之一的時間,小米手機在全球拍照領域都是世界第一。”
其實這個問題不難回答,脈脈上有個熱度很高的討論是“美國制裁了這么多家公司,為什么單單解禁了小米?”
問題下面被頂到第一的評論是“美國認證的無用企業”。
或許目前的小米無論是所處領域還是科技實力,都不會對美國造成威脅,不僅沒有掌握關系國家安全的核心技術,反而非常依賴國外進口。美國的此番舉動傷害性不大,侮辱性極強。
而過去幾乎封神的MIUI,最近經常被米粉吐槽卡頓,作為當前安卓行業的領軍者,為什么連基礎體驗都做不好了。一來是因為安卓11本身的問題,谷歌志不在此,二是因為此前共同優化底層的合作伙伴斷了聯系。
而以小米現在的地位,其實不僅應該做好MIUI,還應該貢獻更多的優化方案。但是小米沒有,反而涌入造車大軍,造夢估值神話。
結語
一提到技術,國內手機廠商們就開始搬出專利數量說事。
實際上創新是分層次的,有樹干型、樹枝型、樹葉型,國內三流廠商們拿出來宣傳的專利大多都是樹葉型,和競品沒有什么明顯差別,并不能代表廠商真的具備研發實力。
要看一家公司是否具備研發實力,是否是科技公司,要看它是否推出了創新性、革命性的產品。光喊口號和打花拳繡腿,是無法改變一家公司的本質的。
營銷無法改變競爭力本身,無法對企業實現持續性支撐。樂視此前的資本故事講得如此動人,甚至一天注冊了1000個專利,也不能阻擋泡沫破裂之后大廈的倒塌。
只有科技實力,才能持續性的支持企業的發展。
所以小米要想創造下一個奇跡,除了向科技公司轉型,沒有更好的辦法。
小米表示要用坐十年冷板凳的心態去參與中國制造業的上游,從而再造制造業,這是一個很了不起的構想,但在今天,這還只是構想而已。
主筆 | 白小白
編輯 | 四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