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品牌如何選擇品類賽道?10個創始人糾結的品類實戰問題深度回答(下)
當下品牌專業派的時代,最終考驗不同團隊水平的是篩選品類賽道的底層邏輯。
品類賽道選擇是每個新品牌最驚險的第一關。太多新品牌其實從一開始就可能選錯了賽道,而注定后面所有的努力都白費,假如沒有投資人持續的資金支持,就會走上“一分錢難倒英雄漢”的品牌被迫死亡之路。
即便一開始選對了品類賽道,在日復一日的品牌運營當中,也往往會因為一個又一個的品類問題而驚險萬分,稍有不慎,又會踏錯腳步,繞大彎路。
在上一篇HBG深度文章中,麥青Mandy@HBG院長分享了5個來自不同行業、不同圈層的創始人,關于品牌如何選擇合適賽道、小品類如何大滲透、如何塑造多品牌等部分問題QA解答。
點擊鏈接回顧全文:《品牌的首要問題是品類!10個創始人糾結的品類實戰問題深度回答(上)》
受限于文章篇幅,這里繼續分享5個經常被創始人們問到的品類問題,也歡迎更多創始人、CEO等品牌管理者加入HBG校友會,拋出更多關于品牌實戰問題,一起交流!
問題1:篩選品類賽道時,都要看哪些維度的數據?
麥青Mandy@HBG院長:
品類賽道篩選時必須要先看三個維度的數據:
1. 滲透率
2. 復購率
3. 客單價
這里面的關鍵并不在于數據維度,而在于我們篩選品類賽道的底層邏輯。每個人的底層邏輯不同,即便面對同一波數據也會產出不同的賽道選擇結果。
另外,實戰當中經常有創始團隊是先有結果、再去尋找數據支撐,這種以果推因的現象比比皆是,那么實際上,數據維度只是佐證自己假設的工具而已,并不是從內心深處真正尊重數據維度。
除了數據維度之外,還必須要做競品調研、以及深刻的用戶洞察、如能獲取一些行業趨勢類的數據洞察,輔助我們的品類篩選決策則更好。許多趨勢性的判斷并非是基于數據而來,而是基于豐富的行業經驗與前驅性的洞察,這部分可以借助專家或者外部視角的協助。
當下時代是品牌專業派下場的時代,已經不會存在過去那種“由創始人拍腦袋,或者基于自己個人的所謂消費者洞察而產出結論”的現象,每個人都是相當專業的,所獲取的數據維度可能或多或少都類似,那么最終考驗不同團隊水平的就是底層邏輯。
如何去正確的利用數據維度,如何去做出正確的品類賽道選擇是考驗創始團隊水平的關鍵。未來有機會我會專門為大家分享HBG的HWC品類賽道篩選模型。
問題2: 是否品類跨界是一個比較大的創新方式?
麥青Mandy@HBG院長:
理論上跨界是很美好的創新方式,但實戰中很難駕馭,因為很多品類跨界其實是紙上談兵、只是存在于邏輯上的美好創意而已,并不是真正的源自消費者需求的品類跨界。
所以實戰當中要避免這種理論陷阱,先從切實可行的創新角度出發,對現有的品類進行微創新,更為實際。尤其許多競爭激烈的品類,其實已經不存在特別大的跨界創新機會,這時如果非要做品類跨界創新,往往就會損失慘重。
很多時候,理論派都喜歡創新,沒有實戰經驗的創始團隊,也常常會癡迷于過度創新,為了創新而創新,資本界也會熱衷于談創新故事。
但對于身經百戰成熟的創始團隊而言,就要避免這類為創新而創新的“紙面陷阱”,而要注重創新的底層邏輯以及底層目標。只有服務于最終目標的創新才是有意義的創新,其他創新都可能只是個人情懷而已。
落在現實角度,即便我們想要做大的品類創新,但我們有這樣的能力嗎?我們的團隊能否支撐所有的生意做到最后都不是靠創始人而已,而是要靠整個團隊。團隊的短板效應決定了實戰結果。
問題3:我正在開創一個全新品類,但苦于無法教育用戶,不知道有什么好辦法?
麥青Mandy@HBG院長:
誠如我在之前反復提過,新品牌要謹慎去做全新品類,因為新品類的教育用戶非常困難,而且新品類往往無法證實是真需求還是偽需求,會讓我們損失慘重。
但如果大家堅持要做全新品類,且堅信自己的全新品類決策是正確的戰略,那么在教育用戶上面,還是有許多戰術上的方法可以參考。比如:
1. 對標法
2. 聯想法
3. 對立法
4. 公關法
......
如上所提的方法都是有具體案例的參考,未來有機會我會為大家分享《如何去做新品類教育》的內容。
問題4:我開創的新品類,結果來不及宣傳,被其他人先宣傳了,要不要維權?
麥青Mandy@HBG院長:
這個問題在現實中太常見了,我把它統稱為“創新者窘境”。許多創新者雖然是自己一開始進行創新,但往往受限于大滲透的水平跟不上,導致競爭對手通過抄襲模仿加上大滲透,反而比創新者更早一步捷足先登,占據消費者心智。
我曾經親自見過一個創始人,在微博上吐槽競爭對手抄襲了自己的原創設計以及原創品類想法,他特別想要維權,但是苦于沒有途徑,只能在微博上吐槽。吐槽歸吐槽,現實當中沒有半點用處。
這是商業社會最常見的一種現象,這就是創新者必須要準備好付出的代價,假如自己沒有足夠的大滲透水平能力支撐,就要謹慎成為創新者。或者可以提前準備好足夠的資金團隊等背景支撐,再開始進行創新,也許更為現實。
另外一個問題是維權,很多所謂原創設計或原創品類想法,其實并不具有法律意義上面的知識產權,也就是說創始團隊一開始并沒有去注冊相應的專利或知識產權,導致想要維權也很難。
即便自己有專利和知識產權,現實當中也不建議去做維權這件事情,因為耗時耗力耗金錢,用同樣的時間精力可以再繼續加強自己的大滲透水平。或者干脆大方包容一些,讓整個行業都去幫助自己一起開拓新品類,如果整個新品類盤子越來越大,我們即便作為其中的跟隨者,也會獲得極大的增長。
問題5:集團內部不同品牌其實在做同一個品類,是不是自己和自己競爭?
麥青Mandy@HBG院長:
這是每個大集團都會遇到的問題,集團內部不同品牌往往品類相似,或甚至同一個產品配方,只是換包裝設計,分不同價位檔次,放在不同的品牌當中。這種操作方式有他背后的根源,因為大集團往往有自己所熟悉的品類賽道資源稟賦優勢,所以天生就會趨向于做同一個品類的不同品牌。
不同品牌之間肯定會存在相互競爭,但這不是關鍵問題,如果集團內部相互競爭的收益大于相互競爭的壞處,那么就可以繼續。如果相互競爭的壞處大于收益,那么就要采取手段改變這個局面。
實戰當中會有兩種情況,一種情況是大集團主動為自己的單一品牌創造對立品牌,作為競爭對手,寧可自己和自己競爭,而不愿意讓別的企業獲利。另一種情況是集團沒有想清楚自己不同品牌的布局,內部資源也相當有限,同時也忽略了外部競爭,所以產生了嚴重的內耗。
所以我們要具體分析自己集團到底是哪種情況,如果是前者就放心大膽的去互相競爭,如果是后者就要謹慎一些,可以先聚焦精力做好少量品牌后,再進行多品牌發展。
-END-
最近許多不同行業、不同發展階段的品牌創始人來找麥青Mandy@HBG院長咨詢如何選擇品類賽道、品牌增長模式、商業模式、開品思路、定價模式、營銷模式等各種各樣的實戰問題。
發現不論公域還是私域、傳統品牌還是新銳品牌,不少創始人紛紛開始孵化自己的品牌,但是如何建造品牌、如何選擇合適的品類賽道、如何打造多品牌......依舊是長期困擾創始人的重要課題,接下來HBG也會推出更多專業、系統、深度課程,也歡迎各位同仁加入HBG校友會共同探討。
HBG近期課程預告
課程均精品小班制,限額報名,HBG校友享受優先預約報名。
掃碼添加可可,發送“入群”
立即加入HBG校友會
0元暢聽全年品牌公開課!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