暖翻了!民生信用卡16周年溫情大片,6到不行!
周年慶作為品牌發展的代表性階段,對企業來說意義非比尋常。這也使得周年慶成為了品牌營銷一大重要節點。
一方面,借勢周年慶與用戶進行深度互動,往往可以重拾與老用戶之間情感聯系,強化其品牌忠誠度;另一方面,借由花式的創意內容與口碑傳播,帶來數量可觀的潛在用戶群。
新奇的是,民生信用卡在周年慶營銷上則做得恰到好處,在近日就釋出了一支振奮人心的品牌TVC,通過揉入家國情懷,巧妙地塑造起了“有溫度”的品牌形象。
一、借勢16周年營銷節點,民生信用卡寫下“時代寄語”
在這個情感消費的時代,越來越多品牌都選擇以“情感營銷”撬動流量。就如同柏拉圖說,“情感是人類本質上的弱點。”但真正能夠選對情感主張的品牌卻不多。
對于大多數品牌而言,周年慶往往就是一場“慶功宴”,對過往“成績單”進行悉數盤點,而民生信用卡則是將格局和眼光放在了時代的大環境下,以#還不是停下來的時候#回應生活。
天臺爺孫趕時髦見識了很多新鮮的玩意,用了VR眼鏡練上了太極拳,即使老了也能讓生活過得有滋有味。歲數不是衡量年輕與否的標準,要趕時髦的日子還很多。
在城市打拼的夫妻,終于能夠在繁華的都市中有一處自己的“心靈安置地”,但不能因此而停下來,因為還要讓它有家的樣子。
希望小學走出去的孩子成了全村的希望,功成名就之后卻選擇回到了家鄉當老師,因為還要讓全村都成希望,把自己的學識和愛灑向大地......
可以注意到,在短短的2分多鐘內,基于對時代與社會情緒的精準洞察,從普通人的視角和片段出發,映照出社會與群體在民生這條道路上的奮進圖景。
這一以小見大、循序漸進的手法,無疑勾勒出了一幅共同奔赴美好生活的畫面,在點燃群體共鳴的同時,也亮出了民生信用卡品牌「服務大眾,情系民生」的底色。
二、聚焦民生熱點,觸發時代與群體內心共鳴
當下,營銷傳播的核心仍然是信息傳播,在這個用戶注意力分散的時代,目標受眾對“填鴨式廣告”的抵觸心理不斷增強,只有真正直擊人心的情感營銷,才能讓品牌在消費者心智中留下深刻的記憶烙印。
民生信用卡16周年品牌片將目光和鏡頭對準了現實中普通人踏實奮進、認真生活的日常,借以小見大之法來傳達品牌態度和主張,側面是民生信用卡寫給時代,也是寫給每個普通你我的“深情寄語”。
其高超之處就在于每個故事的落腳點,把茶園生意做成直播賣貨的父子,逐漸走出“貧困縣”困境邁向小康生活;餐廳老板用心經營小飯館生活,讓每一個到店的客人都能吃上熱氣騰騰的美食......
這種一往無前、始終不停下腳步的精神,無形中與當下人民信仰、家國情懷相契合,傳達小人物對生活的熱愛之時,也折射出中國民生建設的發展迅猛,成為了TVC的靈魂所在。
配合文案上的點睛之筆:“值得被熱愛的生活,從來都不會停下。有人收獲,但從未停下播種,有人圓夢,也持續為別人造夢。在尋常日子里,總有人找到閃光的幸福”,把振奮人心之感烘托到了極致。
換句話說,每一個故事的落腳點,其實都是在強化民生信用卡的形象與人設;除此之外,品牌并沒有放棄在社交平臺上的營銷造勢。
6月16日,民生信用卡官微發布TVC,并釋出#還不是停下來的時候#話題,看似周年慶下的一次再平常不過的品牌營銷活動,實則是對時代的致敬,充分彰顯了品牌所具有的眼光和格局。
不僅如此,在話題內,品牌還聯動幽默、讀物類博主同步造勢,在充分抓取圈層年輕消費者注意力的同時,進一步激活用戶討論度,實現話題漣漪式擴大傳播。
三、構建“去廣告化”溝通方式,強化“為民而生”品牌印記
步履不停,用一個起點,連接下一個起點,這種堅持不懈、昂揚向上的精神理念無疑是此次營銷的一大亮點;然而,深挖其邏輯,背后更多的是品牌態度與主張的傳遞過程,用直擊人心的溫暖力量,為每一位用戶提供實際化的生活支持。
隨著90后、00后主流消費群體崛起,用戶需求日漸趨于個性化、多元化。如何與目標受眾建立穩固的情感鏈接,借助“周年慶”增強品牌與受眾粘性,態度營銷不失為一種巧妙方式。
可以注意到,在展現生活里奔騰向前的眾多平凡人之時,民生信用卡同樣強力響應了宏觀民生建設需要持續奮斗的號召,傳遞出自身作為服務民生大眾的金融品牌,致力于民生建設和更好的民生服務。
換句話說,民生信用卡跳脫出了產品的功能性層面,進一步觸摸和升華品牌精神、情感價值天花板,用#還不是停下來的時候#品牌態度更好地觸達消費者。
這一理念傳達的過程中已然超越了廣告的定義,實現了“去廣告化”的消費者溝通,由內而外地提升了品牌價值感,加深了用戶對品牌的價值認同和情感認同。
現代營銷學之父菲利普·科特勒說過:“只有將品牌生活化,才能真正貼近消費者的情感、思想乃至精神,他們才會成為該產品的忠實用戶”。
正如TVC結尾的落腳點:16年來,民生信用卡始終肩負“服務民生”的使命,致力于為每一位民生建設者,提供普惠權益與生活支持,為深度貧困地區累計捐款超1.5億元。
沒有自上而下的說教、也不是千篇一律的喊口號,更像是每一個認真生活的中國人內心自發的感召,無形中讓金融服務不再是“高高在上”,而是融入每一處生活細枝末節的人性化品牌形象,充分拉近品牌與消費者之間的內心距離。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