果殼網的內容營銷探索:內容引導消費
在近期果殼網2018創新沙龍上,果殼網COO姚笛對“內容引導消費—果殼網的內容營銷探索”進行了主題演講。以下為現場演講實錄:
今天的大環境對于科學、科技領域越來越友好。人們開始主動“消費”科技,愿意在咖啡館、酒吧里去分享交流區塊鏈、人工智能、無人駕駛等話題;線下活動開始成為內容發生器;微信生態為企業提供了新的服務方式和商業契機;動態圖形短視頻也正在興起……而所有這些都是圍繞著同一個目標,就是我們做這么多內容究竟是為了什么?那就是為了引導消費者在一定的場景內做出正確的消費決策。
1.果殼網對于“內容影響消費”的探索
最近半年,大家可能對危機公關這事有點麻木,每周都有新的危機公關事件出現,每周我們都在圍觀企業如何來應對這些危機。我們先分享一個危機公關的案例。今年3月30號,愚人節前,美國加州法院宣布了一個新的決定,要求所有咖啡都要印上有可能致癌的標識。當天下午國內媒體開始跟進報道。
從百度指數上看,整個搜索流量迅速起來了。果殼網當晚就關注到了這個事件,并且迅速跟進,當天夜里2點左右,我們就上線了一篇文章,關于咖啡是否致癌進行了詳細解讀。標題大概就是:咖啡致癌刷屏了,嚇得我趕緊喝杯咖啡壓壓驚。
果殼發這樣一篇文章,到底有什么樣的價值?在這樣一個事件當中它能扮演什么樣的角色?內容發布當天,如果你去百度搜索咖啡、咖啡致癌相關詞,就會看到我們這篇文章,作為頭圖出現在百度首頁。網民當看到類似“咖啡致癌”這樣一些新聞時,他往往要去求證,只要他百度,就會看到這篇文章。如今微信“看一看”用的人也越來越多了,當微信公眾號鋪天蓋地地去報道的時候,微信通過數據會發現哪些內容會比較熱,然后自動生成專題。于是關于咖啡致癌這樣一件事,閱讀量達到1.8億人次。
所以如果用戶關心某個熱點事件,基本上不需要通過果殼網的網站或公眾號,就自然會找到我們傳達出去的信息。
我們知道,通常微信通過公眾號的閱讀量,自己就可以判斷聚合成這樣的頁面。而百度是需要一種機制的,我們也曾經和百度的產品、運營人員一起討論過這個問題。果殼網也在第一時間獲取熱點新聞的方法上做了一些改進,建立起了對熱點事件快速反應的機制。
2.果殼網對于用戶消費行為決策的思考
那么用戶怎么去搜集信息,怎么去鑒別,去引導自己的行為?會跟以前一樣,還是說未來還會有新的變化?
我們比較關心的是,用戶的消費行為決策在受什么影響。這個我們也僅從互聯網公司角度的理解來介紹,可以和大家已有的經驗做一個對照。下面這些數字體現了近年來,人們理性消費到非理性消費的一個轉變趨勢。
2010年,電子商務總交易額突破5萬億元,中國電商基礎設施搭建完成,網上購物為人們所接受;2015年,人均可支配收入突破5000美元,直接引發消費升級;2017年,消費者信心指數達到115,創2007金融危機以來新高;2020年,消費信貸規模預計達到12萬億,人們的消費理念轉變明顯。
當然,這些數據都是指消費習慣的變化,通常來說,理性消費指的更多是20年前那種狀態,你要花一塊錢,可能都會想它是不是花得值、有沒有用。但今天我們認為非理性消費指的就是那些,只要好我就買,有人推薦我就會買,只要我用著舒服就行……大概這樣一些行為,當然這和移動支付的環境,和新一代有能力消費的年輕人群崛起有關。
整個互聯網行業中,大家都愿意談的一個詞叫商業模式。什么樣的商業模式好,最簡單的說法就是,如果你把握住消費的入口就是好。比如58同城連接了消費者跟服務消費之間的入口,美團連接了餐飲需求和外送服務的入口。還有中國互聯網的三家企業BAT,百度當年做搜索業務就是因為搜索是消費的入口。后來就是淘寶、天貓,消費者通過在他們的平臺上搜索買到自己想要的產品。而今天,微信也因為社交而成為了消費的入口。
互聯網從業者往往會通過這樣的邏輯去想,下一個消費出口會是什么,下一個消費入口會是什么。這樣推斷每年都有不同的結論。比如曾經有人預測VR、AR會成為下一個入口,但這件事什么時候能到,我們也不知道。當然,位置決定想法。我們做內容的平臺,就會認為內容也會成為消費的下一代入口。
我們來看一下內容引導消費的整個演變。早先隨著“什么值得買”這類產品出現,產生了內容社區,后來就有美麗聯合,以及小紅書這樣的APP。再到移動互聯網時代,在淘寶平臺,甚至秒拍與微博合作下,網紅直播帶貨的模式開啟。今天的內容電商是一個比較大的機會,整個微信生態中就將內容電商包含在內,商品的生產者會通過內容的方式發布給這些自媒體,同時像抖音這種形態,也是通過內容的覆蓋渠道,到達消費者之后再去影響他們。
中國互聯網到今天為止,大概是20年的一個歷程。第一個十年是比較粗放的發展階段,那時你幾乎可以認為是百度知道、百科的天下。因為用戶只關心這個東西是什么。但今天大家已經完全不滿足于這樣,他可能還要了解為什么,之后會怎樣,到底哪個比較好……這些都是需要更高質量的內容來提供的,所以在第二個十年里,知乎、果殼這類公司開始出現。大家對于內容的要求也變得越來越高,這內容能做到什么程度,也是我們努力的一個方向。
3.果殼網的內容營銷實踐
在這些思考之后,果殼都做了哪些實踐呢?
今年年初,我們和一個德國品牌談合作,他們的產品是一款顯微鏡,比學校實驗課用的顯微鏡更簡單易操作。我們和對方確認貨物量時,對方說盡管放心賣,產品數量充足。于是我們為這個產品做了一些互動策劃,首輪售出了2500臺,馬上就斷貨了。這才了解到,他們一年不過賣出兩三百臺,所以從來沒有過多備貨。于是果殼就成為該品牌中國區的獨家代理。
短視頻也是果殼帶貨的一個渠道。最典型的是鯨魚本,在視頻發布一周后銷量近萬本,轉化超出日常10倍,自然主題的筆記本能夠達到這樣的銷量,還算挺不錯的成績。鯨魚本是天津博物館的一個工作人員,花了約10年時間,去整理、搜集、去畫,做出來這么一件作品。我們跟他以版稅形式合作,其實相當于把這樣一個作品做成了一本暢銷書,他自己也獲得了不菲的收益。
這類營銷最出彩的還是情感連接。用戶對于鯨魚其實是沒感情的,當提到鯨魚的時候,大家能想到的關鍵詞可能就是海洋、神秘或環境保護之類,但它怎么能夠產生進一步的連接,這是下功夫的地方。
果殼的新興業務,吃貨研究所,復購率相當之高。最初是同事閑來無事,想評測一下小龍蝦,就把淘寶上前十名店鋪的的小龍蝦都買來,吃了一遍以后,發了一篇測評文章,當天排名第一的那家店就賣斷貨了。那個老板從沒聽說過果殼網,十分不解怎么突然這么多人來買小龍蝦。他就去調查,結果不少買家告訴他是因為看到了果殼網的文章。于是他就到果殼官微下留言,要寄小龍蝦獎勵編輯。當時我們拒絕了,那時對于電商業務方向還沒有想太遠。我們只是看到了良好的發展趨勢,于是慢慢地做起來,吃貨研究所如今也算是美食科普第一號。
果殼產生的大量內容,跟社會熱點有關,跟科學知識有關,也會包含很多商業科技的內容,逐漸我們跟科技伙伴進行商業合作的內容也質量越來越高。果殼內部每月都會對當月所有的作品進行評選,今年一月份曾經有一篇天貓合作的智能門鎖文章,這個產品的獨特賣點就是出門不用帶鑰匙。對于經常會把自己鎖在外頭的人,這個賣點就直中要害,那篇文章排到了當月最受歡迎文章的第四名。四月份飛利浦炸鍋排到了第一名,全網視頻曝光量1200萬,這個就更厲害了,在果殼的歷史上也是首次出現。這類商務合作,可能是通過一個創意視頻展示產品賣點,也可能是通過一個精心策劃的實驗來展示產品優勢。當然除了表現形式外,還有雙方品牌的背書。
4.影響消費決策的內容有哪些要素
什么樣的內容會真正影響到消費者決策,我想大概有這四個要素。
第一,有意思。如果沒意思,人們連點開的欲望都沒有,更不可能有進一步的消費決策。第二,內容得有質量,值得信任,看了之后令人信服。這是要不斷去加強的一個過程。第三,剛才短視頻項目中講到的情感是非常重要的,創意有趣不能點到為止,還要產生情感的連接,傳統的營銷管理都會提到,消費者決策分三步:認知——情感——行動。所以營銷方面我們也會著力考慮情感環節。第四當然就是,我們合作的企業品牌基本上都還值得信賴,那消費者在決策時,會比較有信心。
5.果殼的實驗還在繼續
果殼內容引導消費的實驗項目中,物種日歷是科學自然文創方向,吃貨研究所是美食方向,我們也剛剛也啟動了果殼美麗,是化妝品、健身方向。下半年果殼網還會啟動兩個新的方向,面向家居生活類產品和數碼3C產品。這些業務試水,也讓我們在為客戶提供科學營銷服務上,提供更多的產品營銷驗證方向。
如今,做市場越來越偏結果導向,檢驗市場人成績的好壞,最后要看銷售團隊滿意與否。果殼也會往這個方向去做。大家有時說果殼這個平臺不錯,有影響力。我們自己也在評價什么叫有影響力。真正的影響力,是針對一個方向你能夠給人們建議,而他會按照你的建議去做,你推薦的產品他愿意購買,這才是真正的影響力。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