虧損同比擴大22倍,大健康的第一樁生意就被叮當快藥做糊了?
前段時間,叮當快藥背后的公司叮當健康在沖擊美股失敗后,轉而向港交所遞交招股書。
看到此消息,柴妹突然想起之前馬云說過的一句話。
“中國下一個首富,一定在大健康領域。”
除了馬云,劉強東在京東健康上市時也說過:“進入健康這件事,能做多大我們暫時沒把握,但這件事做好了,相當于再造一個京東。”
兩大傳奇人物對大健康領域的看好,無疑證明了資本風向。
但總的來說,大健康概念非常寬泛,包括食品、保健養生、心理健康、中醫藥、西醫藥、醫療用品和器械、檢驗檢測、旅游休閑等諸多行業。
所以很多巨頭在布局大健康領域時,都會選擇一手抓。
此時,我們回到開頭,叮當快藥想上市,肯定想講好一個新故事,吸引咱們這些小韭菜。
可柴妹卻對叮當快藥的未來,有一、、懷疑。
認真說起來,叮當快藥的出身可謂極佳。
叮當快藥的老板叫楊文龍,是老牌藥企仁和集團的董事長,這是他的二次創業。
也就是下面這個人。
2014年,眼見眾多資本紛紛涌入醫藥O2O賽道,楊文龍也帶著叮當快藥入局搶占市場。
叮當快藥,顧名思義,核心就是“快”。
那幾年,叮當快藥憑借“28分鐘送藥上門”的slogen將眾多競爭對手遠遠甩在身后。
但這并不算特別出彩。
畢竟大家伙兒都知道,藥房里的貓膩太多了,咱們小柴前段時間剛扒過一篇文,沒看過的指路《藥店割韭菜套路,知道這些避免入坑》
像買藥要彎腰在貨架最下層拿藥這種更是不勝枚舉。
正是因為這些藥房潛規則,導致消費者對包括叮當快藥在內的O2O醫藥平臺并不完全投以信任。
而平臺的合作藥房在時效性和品類選擇上也并不能完全滿足消費者的需求。
于是,叮當快藥選擇向自營轉型。
比如自建線下藥房、藥品配送系統、物流團隊,并逐步完善自己的藥房網絡等。
在當時,叮當快藥的這一手操作幾乎驚掉了所有人的下巴。
但楊文龍很淡定的表示,當配送達到一定數量級后,會比第三方合作成本低。
不可否認,轉為自營,的確給了叮當快藥活下來的能力。
但卻給叮當快藥帶來了更長遠的危機。
這個咱們后面會講。
反正在同時期的競爭對手相繼倒下后,叮當快藥能依舊堅持到如今并且能謀求上市,全憑當初的自營決策。
有了自己的藥房后,叮當快藥可以直接從藥廠拿藥,不僅省去了中間環節,還大大節約了成本。
這讓叮當快藥的價格更具競爭力。
除此之外,叮當快藥還有自己的執業醫藥師團隊,將線上問診、線下送藥相融合并做到了極致。
也因此逐漸打響品牌有了自己的影響力。
2014年到2021年,叮當快藥成立7年,歷經多輪融資,規模已超30億。
如今踏上IPO之路,看起來似乎前景一片大好,風光無限。
可但凡有人看到叮當快藥招股書里列出來的財報數據就會發現,叮當快藥其實并不輕松。
咱們先來看一個數據。
據招股書顯示,2018年、2019年、2020年叮當快藥分別虧損1.03億元、2.74億元、9.2億元,2021年第一季度虧損7.67億元,
有沒有人發現亮點?
持續虧損這個基操沒啥好說的。
但叮當快藥2020年一整年虧損9.2億,而2021年第一季度就虧損了7.67億...這是什么概念?
叮當快藥今年一個季度虧損的錢,都快趕上之前一整年的虧損額了。
這種增速非常可怕。
叮當快藥的虧損原因其實很簡單,就是自營背后居高不下的開店成本、履約成本、推廣宣傳成本、員工成本等。
為了獲客、留客,叮當快藥燒了很多錢。
今年為了打開市場,叮當快藥此方面的開支飆升97.8%,從去年同期的 8850萬元增加到如今的1.75億元。
可以說,之前融資的錢全貼里面了,甚至不夠。
如果有人看過柴妹之前的一些文章,估計會提出一個問題。
為什么這些企業要不停的燒錢呢?
就簡單的七個字——商業模式有問題。
欸,這兒肯定又有人疑惑,商業模式?自營?
為啥人家京東的自營就挺好呢?
在這里咱們需要知道一點,京東雖然也是自營,但它是平臺型自營,跟叮當快藥的自營O2O路線不一樣。
自營本身就是重資產模式。
想要布局“千城萬店”,前期需要投入大量的錢建造,后期還需要錢運營維持,反正就一個字:錢。
雖然自營可以方便叮當快藥做私域流量后續運營,但規模提升速度緩慢的缺點也繞不開。
物流倉儲、銷售推廣、藥房擴張...這些就好比叮當快藥身上的包袱。
包袱越來越重,叮當快藥就會走的越來越慢。
京東在最開始做自營的時候也在虧損,但京東的第三方商家占比上升后就成功扭虧為盈。
這是因為京東的商業模式跑通了。
而叮當快藥呢?
過去被大肆鼓吹的醫、藥、險醫療生態閉環很顯然并沒有給叮當快藥帶來好的發展。
如今近乎病態的燒錢速度,讓叮當快藥急需更多的錢維持運營。
所以叮當快藥需要上市,懂的都懂。
為了打動資本市場和消費者,叮當快藥給大家講了一個新故事。
數字藥房。
咱們有一說一,數字藥房的確是個好故事。
前有政策紅利,后有選擇余地。
用互聯網帶動傳統藥房,降低運營成本和庫存。
這樣一來,叮當快藥線下龐大的藥房配送鏈就成了最大優勢,若此模式成功跑通,叮當快藥的所有問題都會迎刃而解。
但在此之前,我們不能忽略叮當快藥的受眾群體。
不只是叮當快藥,在整個醫藥零售領域,最主要的消費群體就是中老年人。
這一點毋庸置疑。
畢竟年輕人大多身強體壯,就算買藥也只是買一些感冒藥之類的普通藥物。
如果大家有線下去過藥店,應該會發現,幾乎每家藥店都在售賣阿膠、人參之類的保健品。
這是因為單靠賣藥利潤不高,保健品才是傳統藥店的主要盈利來源。
反觀叮當快藥,藥品及醫療健康業務在叮當快藥的總營收里占比95%,而且從去年到今年,營收增速愈發惡化。
這里透露出兩個信息。
叮當快藥的營收業務單一,比不上傳統藥店;
以及叮當快藥的營收增速在下滑。
這是因為醫藥零售的主要群體并不習慣在網上買藥,舉個例子,柴妹的父母經常網購,但卻從來沒網購過藥品。
大家也可以關注一下身邊的中老年群體,看他們是否會在網上買藥。
事實證明,醫藥的主要消費者,更習慣線下購買藥品。
在這種情況下,叮當快藥數字藥房的故事好講嗎?那些支撐盈利的消費者,他們愿意利用手機在網上購買嗎?
除此之外,聲名不顯的叮當快藥能和大名鼎鼎的天貓、京東同臺競技,吸引年輕消費群體嗎?
叮當快藥現在最關鍵的,就是時間。
上市后能不能撈到錢?公司還能燒幾年錢?
要知道,叮當快藥的對手很多。
有阿里健康、京東健康、平安好醫生三大互聯網醫療巨頭;
有老百姓、一心堂、大參林、益豐大藥房這些我們耳熟能詳的老牌企業;
還有我國現存共50萬家的“互聯網醫療”相關企業。
對這些企業而言,醫藥零售只是一個小分支,但對于叮當快藥來說,醫藥零售卻是全部。
在這種情況下,叮當快藥有什么優勢,能從群狼環伺的虛無之地走出一條路來?
說個有意思的,在叮當快藥上市前,18位股東上演“大撤退”。
其中不少新股東才參股不到六個月就選擇退出。
個中原因究竟是公司架構調整,還是公司狀況不達預期、資金鏈斷裂,咱們仁者見仁智者見智。
反正現在,叮當快藥不僅要想辦法獲得資本青睞,還要努力獲取消費者的信任。
之前叮當快藥隨意售賣處方藥一事還歷歷在目。
即便在被官方批評后,叮當快藥依舊不改,繼續售賣處方藥。
當時人民日報痛批,醫藥行業,事關千千萬萬人的切身利益,在任何一個環節都不能出現漏洞。
風口固然重要,但只管閉眼狂奔不是正確選擇。
是啊,叮當快藥不管不顧閉眼狂奔,可否想過,一旦停下來將會面臨什么?
而上市后的叮當快藥,究竟是不是一個好的投資對象,你們覺得呢?
主筆 | 小陸
編輯 | 四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