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作四年 | 見微知著的成長兩三
寫于2019年4月25日
如果不是前陣子忽然有人問起我的工作年齡,我大概又會在忙碌中錯過我工作四年的一個小里程碑。
大概從去年開始,我開始覺得日子過得很快,我完全的適應了工作的節奏和環境,并且對于一般的工作事物都能夠駕輕就熟解決,這讓我覺得占據生活大半時間的工作變得“輕松“,日子也不再難熬,能夠享受工作結果帶來的滿足,也能夠消解工作的煩惱和焦慮。
但是我知道的每個人的工作瓶頸期和穩定周期都不大相同,有的幸運者或許一生都不會遇到工作瓶頸期,真的十分令人羨慕了。
我的瓶頸期大概在工作2~3年的時候,你可以理解為我在同齡人中成長的比較快,當時的我面臨的正是“去抓住機會學著做一個leader“還是“放棄機會專心做好我想做的事“。在我工作兩年多的時候就已經被老板委以重任,在年紀都比我長的團隊成員中做著項目經理的職位,也正是那段時間,我進入極度迷茫的狀態,生活中其他的焦慮也如約而至?,F在回想起來很慶幸自己的堅韌最終沒被生活壓垮。
但是比起熬過這段瓶頸期的“浴火重生“,從開始工作至今,我其實更加懷念剛剛工作時,學到的那些簡單事情。
在我的敘述中,我總是把在洛可可工作的經歷說成是我的第一份工作經歷,就像你總會把你青春時候初愛的那個人記憶成你的初戀,和前東家的關系其實很像和前任的關系,那些對過去一味抱怨批評的人,無疑也是證明了自己愚蠢罷了。
從洛可可離職三年了,至今我也和許多前同事保持著聯系,我們多少都對那段在洛可可工作的日子有所懷念,懷念的或許是工作氛圍,或許是一起工作的人,或許是自己當時克服的難關。
誠然外界有許多人總是對洛可可報以批評的話語,我也深知這個公司許多的問題所在,但是我依然很慶幸自己當時在畢業之后,放棄了那些相對高薪的創業公司,選擇了這個薪水不高 工作超負荷的洛可可。
在后來瓶頸期的很長一段時間里,我都試圖去尋找當初進入洛可可時候的陌生感和上進心,當時的我沒有方向,卻知道找到這種初出茅廬的感覺是迅速學習東西的途徑。沒有太多社會經驗的我面對當時洛可可里很多專業又友善的同事感到十分自卑,這種自卑能夠強烈的激發一個人的好勝心,那個時候我常常加班到十一二點才回家,現在看來也許做的都是些輕松的小事,當時卻耗費了許多精力去學習。我喜歡做完了自己的事情就和其他同事聊聊天,許多同事因為研究某些項目而對一些行業建樹頗深,和他們聊天的我仿佛也在瘋狂的吸收養分,這樣的學習狀態讓我覺得忙碌而充實。
在洛可可接觸到的人和形成的工作習慣對我后來的工作影響都很深,但這其中有一些很細枝末節的東西仿佛看起來毫無關聯,卻在我現在的工作思維中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眾所周知,洛可可以做工業設計著名,但一款產品而言,并不是有好看的設計就是全部,為了讓“美“變成實物,洛可可有了后續的“結構設計“和“供應鏈開發“,這些工作看起來或許并沒有“工業設計師“那樣體面,但卻更加考驗技術,我在洛可可認識的供應鏈工程師無一例外是多于10年的工作經驗,對于材質工藝周期的把控十分嚴格精準,但他們大多出身工廠,在這樣一個設計師云集的公司他們顯得不善言談。
我記得當時我的領導說過最多一句話就是“供應鏈前置“,這仿佛是一句很專業性的話,但其實他的意思無非是說讓供應鏈工程師們參與到前端的產品設計中,給予更多的產品材質工藝的建議,這樣能避免設計師設計的構想無法落地為實物。
在后來的工作中,我作為供應鏈部門的推廣,做了許多努力讓別的部門,別的公司,甚至更多客戶用戶知道供應鏈是什么,在做什么,有多重要。我也常常組織活動讓工程師多去看展看市場,讓設計師們常常有機會和工程師交流學習......這是我畢業以來做的第一份從0~1的工作。
這段日子鍛煉的不僅是調度和策劃能力,更長遠的影響是我看到了對于一個產品而言,沒有完全獨立存在的服務模塊,所有的板塊都要相互影響制約,要做好前端設計就要了解更多結構的原理和材質工藝,要在中端作出更出色的結構就要看到更多市面上的新設計,要在后端制作上保證良品率就要在設計外觀時候參與進去出謀劃策。。。。所以在我后來做品牌的時候,即便我身邊許多做品牌策略的人瞧不起做營銷的功利,許多做營銷的人嫌棄做策略的人吹噓,我都堅定的認為品牌和產品一樣,沒有可以完全獨立存在的板塊,營銷要基于品牌策略,品牌策略要考慮視覺落地效果和到后期市場環境和基本運營。這種完整并堅定的體系觀念正是因為我做過這樣一份“建立連接“的工作,其實在用心的去做一件事的時候,很多東西就已經學到了。
在洛可可的時候,我在市場部主要會負責一些市場推廣的活動事宜,當時的大大小小活動會邀請各個部門的leader來做一些演講和分享,許多演講者工作很忙都會設計一套固定內容來應付每次來參加活動的粉絲。但是只有當時設計部門的總監,一個胖胖的眼睛男,平時在公司不言不語,卻每次在分享內容時自帶光芒,從我進入洛可可開始,我們開了多少次分享邀請他,他就講過多少篇完全不一樣角度內容的設計分享。當時是很崇拜他的,也幻想自己有一天能夠這樣博學,能夠像他一樣,每次都能準備出不同的內容分享給大家。
大概是基于品牌需要涉獵的范圍就比較廣,再加上我是個好奇心比較強的人,這些年我感覺自己一直在不停的拓展新的知識領域和范圍,即使不算樣樣精通但也能在學習中總結出一兩套像樣的體系,現在我也常和小伙伴分享所學,分享會上也總能準備許多干貨,當然這個過程也是自己在梳理知識的過程。
我想這一切都是歸功于我曾經看到過這樣一個優秀的人,他的博學和好學影響著我,讓我在離開校園后依然能覺得“學識“是個可以改變人氣場和氣質的東西。這點或許他自己都想不到吧。
至于后來,每次工作的選擇,以及如何熬過了瓶頸期,或許可以換個篇幅來講,但對于工作四周年的小紀念,我希望自己可以以這些容易被忽視的事情來做一個小總結,見微知著的成長當然不止這么兩三條,但是一定要相信許多不經意都會對未來的自己造成不可預估的改變。
所以在還有熱情的年紀,去和那些聰明的人們工作,帶著求知欲工作,帶著好勝心工作,帶著謙遜工作,帶著想要為別人做點什么的心情去工作,或許在幾年后的某一天,忽然想起從前,你就找到了今天為什么會這樣處理好工作的原因。
此文僅作以對工作心得紀念,所以不耗時編輯排版,望見諒。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