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芯國際扛起芯片產業大旗
最近,整個A股市場的半導體板塊再次火爆起來。此前,外資因“雙減”政策拋售引發的恐慌潮影響下,整個盤面開始了深度調整。在調整帶來的陰云中,代表著我國未來發展重要方向的高端制造業相關板塊卻走出了獨立行情,最終帶領整個市場開始回暖。
在這些相關公司中,中芯國際無疑是值得關注的,其市值也在這次上漲中突破過5000億大關。但高端制造業一直是我國在制造業領域中的薄弱環節,中芯國際作為半導體龍頭公司能否帶領整個行業攀上制造業頂峰,值得長期關注。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獨一無二的時代背景
從芯片行業市場來看,缺芯一直是繞不開的話題。受疫情波及,全球各地的芯片生產壓力開始倍增。有芯片廠商原定的擴產計劃都在疫情的影響下處于擱置狀態,直到去年6、7月份看到需求開始復蘇,才重啟擴產計劃,但投產的速度明顯不如預期。
如今的缺芯已經不是單一領域,而是全行業話題。芯片產能在2020年下半年就已經處于緊缺狀態,汽車、數據通訊、消費電子都面臨著芯片漲價的壓力。而疫情過去后,市場需求的復蘇遠超預期。
尤其是汽車芯片市場最為緊缺。車企對市場需求的預判不準確可能是此次缺芯的主要原因,疫情得到控制后,以中國為代表的汽車市場呈復蘇趨勢,并且遠超預期。中汽協發布的數據顯示,去年10月之前,中國汽車銷量連續7個月呈現增長趨勢,其中6個月增速在10%以上,加之電動車智能化趨勢的影響,進一步刺激了芯片需求。
國內市場缺芯嚴重,外部封鎖則加重這一問題。我國的經濟和科技實力一直處于發展中,而且制造業同樣有很大的成長空間。拿芯片來說,公開數據顯示,我國芯片需求占據全球市場份額比重的四成,但國內市場的九成需求都依賴外部進口。
而且國內的芯片行業發展與國外相比,要落后很多。國際科技巨頭英特爾、AMD等早在上世紀六、七十年的就已經開始芯片的研發進程,經過多年發展后,他們的產品早已經在市場上形成了穩定的供應鏈,讓后來進場變得異常困難。
這種情況下,芯片產業可以說在內憂外患中砥礪前行。外部環境對國內的芯片行業實施封鎖打壓,而國內由于產能升級的需求讓芯片的緊缺愈發凸顯,好在還有一些芯片公司開始慢慢成長起來,給我國的芯片制造帶來一絲希望。
篳路藍縷成偉業
中芯國際無疑是這些芯片公司中的明星。但回顧中芯國際的發展歷史,也是篳路藍縷歷盡艱辛。2000年4月,中芯國際由張汝京博士和王陽元院士,帶領300多位臺灣技術人才和100多位歐美日韓等國的專業人才共同成立,可謂各路人才匯聚一堂。
初期發展較為順利,2004年就已達到81億銷售額,并在紐交所和港交所上市。但2003年及2006 年公司先后兩次受到臺積電起訴,直接導致下游客戶由于擔憂法律風險不再繼續給中芯下單。
由于法律訴訟等原因,導致公司停止了先進制程追趕的步伐。2012年邱慈云出任公司CEO,開始注重成熟工藝的研發,公司成功實現扭虧為盈,但是和臺積電在先進制程上的技術差距進一步拉大。
時間來到2015年,國資股東開始占據公司的主導地位,以大基金為代表國內資金共計22.5億美元注資中芯南方,同期工信部總經濟師周子學成為中芯國際董事長,公司從股權結構理順到運營目標調整,標志著中芯國際開始以提升國產半導體技術能力為核心導向。
如今中芯國際已經成為大陸地區最先進、規模最大的晶圓代工廠商,為半導體晶圓制造國產化的中流砥柱,產品應用領域涉及通信、消費電子、汽車電子等,未來有望繼續受益芯片國產化的時代紅利。
產業發展有支撐
中芯國際自成立以來,就代表著我國高端制造業的生產水平實力,其發展進程也和我國半導體行業的增長息息相關,離開了芯片行業的增長也不會有中芯國際的飛速成長。
首先,是半導體產業正在向中國大陸擴散。上個世紀70年代半導體產業在美國形成規模后,經歷了三個產業階段擴散。第一階段是從美國擴散到日本,成就了東芝、松下、日立等知名半導體企業。第二階段是由美日向韓國和中國臺灣擴散,造就了三星、海力士、臺積電等一流半導體廠商。第三階段擴散正在國內發生,新一批半導體巨人逐漸崛起。
其次,是國內芯片設計業規模高速增長,推動晶圓代工需求的增加。2019年中國芯片設計業銷售規模突破3000億人民幣關口,同比增長19.7%。從芯片設計企業數量來看,2019年中國已有1780家芯片設計企業,相比2015年數量增長了142%。芯片設計行業的蓬勃發展將催生更多的制造代工需求。
最后,是芯片制造需求不斷擴大,占世界份額不斷上升。芯片設計行業規模的增長帶來晶圓代工需求的增長,中國晶圓代工市場的規模從2017年的74.6億美元增長至2019年的113.6億美元,年均增速達到23.4%。
中芯國際也在這一過程中充分受益,保持著高速增長。從業績表現來看,公司最近三年分別實現7.4億、17.9億和43.3億凈利率,最近兩年業績增速保持在140%左右,這個業績增長能力可以碾壓大多數A股上市公司。
長路漫漫有挑戰
從目前情況來看,未來中芯國際仍然可以保持較高的增長速度,但由于芯片行業的諸多問題,其阻力和障礙也一直存在,能否扛起中國芯片產業制造的大旗還是有不確定性在其中。
一方面是芯片行業的競爭。在中芯國際的產品類目里,14nm和28nm先進制程產品帶來的營收占比較低,并且28nm制程的產品產能過剩。從全球市場來看,其他28nm晶圓代工廠商的產能布局也很多,會對公司未來的產能消化構成負面影響。
另一方面是海外技術的封鎖。據公開消息顯示,在中芯國際的芯片生產線上,海外設備占到90%左右,其中美國半導體設備占到60%左右,其余為日韓等國的設備,國產設備占比僅為10%左右。
自從中美貿易摩擦加劇后,海外設備的使用可能就會隨時被外部勢力停掉,而中芯國際與國產設備的合作還沒有進入成熟階段,這種不確定性會對公司未來的經營造成一定的影響。
不過從世界范圍來看,我國的芯片行業還處在蓬勃發展中,芯片國產化浪潮和廣闊的應用需求都將推動行業的長足發展,而相關個體公司也都將受益于這一過程,未來的中芯國際仍然有很長的路要走。
文/蛇眼財經,公眾號ID:sheyancaij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