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報背后是星巴克中國的“守擂戰”
國內咖啡賽道融資頻繁、新晉的咖啡品牌越來越多,且新式茶飲市場發展如火如荼,給星巴克帶來了競爭困擾。從最新財報數據也可以看出,星巴克海外市場營收穩定增長,而中國市場增勢放緩。
財報數據顯示,星巴克第三財季營收同比增長78%至75億美元,市場預期72.9億美元;調整后每股收益1.01美元,市場預期78美分。全球范圍內第三財季同店銷售增長73%;最大的市場美國同店銷售增長83%,增長10%。需要注意的是,星巴克中國同店銷售增長19%,上年同期下降19%。
作為咖啡領域的巨頭,星巴克新財報既有營收增長的喜悅,也有重要的中國市場增速下滑的無奈,道出了咖啡巨頭發展的隱憂。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新財報喜憂參半
星巴克是國際化品牌在世界各國均有線下門店,主要營收來源也是門店收入。疫情期間,線下門店運營受到影響導致業績下滑,2020年第三季度星巴克全球同店銷售額暴跌40%。
現在疫情影響得到緩解,星巴克也進入正常運營期,營收同比扭虧為盈。
報告顯示,星巴克第三財季營收同比增長78%至75億美元,超過市場預期72.9億美元;歸屬母公司凈利潤為11.534億美元,相較去年同期虧損6.78億美元同比上漲270%;在美國以外,星巴克的同店銷售額增長了41%,顧客流量增長了55%。美洲地區營收為54億美元,同比增長92%;國際地區營收16.58億美元,同比增長75%。
其官方解釋,星巴克的盈利和營收增長的原因是美國冷飲的銷量飆升,并且疫情后時代各區域市場逐步復蘇和門店經營得到改善。
當然,直接原因是星巴克采取優化重組的策略,關閉盈利不好的門店又基于用戶需求開設新的門店,提高運營效率。截至季度末,全球共有33295家門店,其中51%為公司經營,49%為特許經營。美國和中國的門店數量分別為15348家和5135家,占公司全球門店總數的62%。
不過,星巴克最為看重的中國市場也卻出現了增長放緩的態勢。目前來看,中國是疫情控制最好的的國家,疫情偶有反復但國內餐飲、娛樂等線下場所均正常營業,而星巴克中國地區的同店銷售明顯低于預期,客單價也有所下降。
數據顯示,2021財年第三季度,星巴克中國的收入為9.1億美元,同比增長45%;同店銷售額同比增長19%,主要受可比交易量增長30%;客單價同比下滑9%。此前星巴克曾預計,中國同店銷售額將增長27%至32%。但現在該銷售額將僅增長18%至20%
整體來看,美國本土市場復蘇,星巴克門店營收相對上一季度有了較大的改善。但其渠道業務營收為4.74億美元,同比下降4.7%出現了負增長,而且中國市場營收不及預期,波動的股價也透露資本市場不看好的信號。
中國市場規模化、數字化改造
中國地域遼闊、人口基數大擁有最大的消費市場,長期以來眾多海外品牌將中國市場當成凈增量市場,星巴克也不列外。自1999年進入中國市場以來,星巴克“跑馬圈地”,門店越開越多業績也不斷攀升。
方今,國民消費水平上升,咖啡、茶飲、甜品等消費進入高速增長階段,擴張成為餐飲企業共同的選擇。
根據《2017-2021年中國咖啡行業投資分析及前景預測報告》,我國咖啡消費量每年增幅可達15%-20%,而全球市場咖啡消費的平均增速僅2%。預計到2025年,中國咖啡市場規模將達2171億元。
在此情景下,星巴克也加快挖掘中國咖啡市場增量。一方面,不斷開店擴大市場占有率。另一方面,強化數字化業務,提高服務能力也追求降本增效。
財報數據顯示,星巴克中國全面恢復疫情前門店增長速度。一季度末,星巴克在中國市場的門店總數突破了4900家門店;二季度,星巴克在中國市場中凈新增了162家門店,季末門店總數已經達到5135家門店,預計在2022年第三季度末,運營的門店總數會達到6000多家。
與之相對應的數據是,星巴克中國市場營收相對穩定。2021年三個季度,星巴克中國的收入分別為59億元、56億元和59億元,這或許是星巴克給與中國市場較高的市場期待的原因。
在中國市場,餐飲行業智能化、數據化轉型已是大勢所趨,星巴克為了提升自身的核心競爭力,積極提高數字化、智能化水平。
首先,星巴克上線專星送和啡快服務,打通支付寶、淘寶、口碑、高德多個第三方平臺,豐富線上銷售渠道;其次,星巴克提供線上預約、點單功能,提高用戶點單效率優化用戶消費體驗;再有,升級訂單管理系統、客服系統、門店管理系統、發票系統,提高門店運營效率。
財報數據顯示,星巴克在今年的第一季度移動訂單的交易額占比為34%(第二季度也是34%),其中外賣訂單占比15%,咖快的到店自取訂單占比為19%。過去一年,星巴克中國移動訂單的銷售額翻了一倍不止。
星巴克意圖通過開店和加快數字化進程,鞏固自身在中國市場“咖啡巨頭”的地位,但隨著越來越多的咖啡品牌出現,不同價格、口味的咖啡產品吸引消費者注意力搶占市場份額,咖啡市場競爭日趨激烈。
本土初創品牌發起挑戰
毫無疑問,資歷老、經驗足、名氣大、規模廣的星巴克占據中國咖啡飲品市場半壁江山。但有利益的地方就有競爭,連咖啡、瑞幸等新興品牌相繼出現,拓荒“性價比”咖啡消費市場,挑戰星巴克中國的市場地位。
在資本助力下,越來越多新晉的咖啡品牌快速“跑馬圈地”搶占市場份額,本土咖啡品牌與星巴克形成直接對壘格局。
網絡公開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Manner、隅田川咖啡、永璞咖啡、鷹集咖啡、代數學家咖啡、三頓半等品牌均獲得資本加持。近期,咖啡市場更是接連出現三起融資事件,7月21日,Seesaw咖啡宣布完成過億元A+輪融資;7月23日,咖啡連鎖品牌MStand獲得超5億元B輪融資;7月27日,SECRE時萃咖啡宣布完成近億元新一輪融資……
和星巴克不同,本土咖啡品牌更注重性價比和即時配送。例如,比起星巴克30元起步的商品,瑞幸咖啡僅20元的價格更親民而且優惠力度大,可以說瑞幸咖啡的興起讓普通消費者實現了“咖啡自由”。
盡管“數據造假事件”讓瑞幸咖啡成為眾矢之地,但瘦死的駱駝比馬大,瑞幸咖啡退市后門店數量和收入依舊可觀。
根據瑞幸披露的信息顯示,截至2020年11月30日,瑞幸咖啡門店總數仍有3898家。根據其業務計劃,到2023年,瑞幸希望擁有4800到6900家自營店。預計2020財年的收入將在38億元至42億元人民幣之間。
更重要的是,瑞幸咖啡的崛起給其他咖啡品牌提供了擴張范本。先是通過大額資金的融資快速跑馬圈地,而后研發多樣化的咖啡新品、提高用戶服務水平牢牢圈住新生消費,最后打響品牌名氣占領國內咖啡市場。
另外,星巴克面對的強敵除了瑞幸、Tims等大型連鎖咖啡品牌,還有喜茶、奈雪的茶等新茶飲品牌。新式茶飲在傳統茶飲的基礎上進行口味創新,并且對門店進行智能化、數字化升級,深受年輕消費者喜愛。
總之,星巴克接下來的“中國行”更像是一場場“守擂戰”。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