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微公司撐起的大產業
如今,芯片行業已經成為景氣度非常高的行業之一。一方面是芯片成為日常生活中離不開的技術產品,在大多數現代化設備中都需要用到;另一方面是因為國際局勢的沖突加劇讓芯片成為競爭的焦點,是橫亙在我們邁入富強道路上必須突破的關卡。
隨著芯片行業重要性不斷提升,普羅大眾對行業的關注度也開始升高,但外界普遍了解的是中芯國際這樣的芯片制造公司,而對行業上游的制造設備公司知之甚少。 其實芯片制造設備公司也是整個芯片產業鏈的重要組成部分,甚至在一定程度上牽制著芯片制造公司的發展,這一領域的龍頭中微公司就對整個芯片制造產業有著至關重要的影響。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制造離不開刻蝕工藝
芯片是高端制造的代表,是科技和工藝的完美結合。一枚芯片的誕生需要從設計開始,之后是制造階段,最后是封測階段。制造這一步驟又由四項工藝組成,分別是光刻工藝、刻蝕工藝、薄膜工藝和清洗工藝,中微公司的業務就集中在刻蝕工藝領域。 刻蝕工藝是芯片制造流程中相當重要的步驟,也讓中微公司這樣的芯片設備廠商成為整個信息數字化時代生態的基礎。刻蝕實際上就是光刻腐蝕,先通過光刻將光刻膠進行光刻曝光處理,然后通過其他方式實現腐蝕處理掉不需要的地方,是制造芯片的必備步驟。 目前芯片大規模生產線的投資可達100億美元,75%以上是芯片設備投資,其中最關鍵、最大宗的設備是光刻機、等離子體刻蝕設備、薄膜沉淀設備等。 從行業來看,整個信息產業如同倒金字塔形,底部每年約500億美元產值的芯片設備產業,支撐了每年約5000億美元產值的芯片產業和幾萬億美元的電子系統產業,最終支撐了十幾萬億美元的信息產業。雖然芯片設備產業的相對體量不大,但它有成百上千倍的放大作用。 受益于良性的行業生態定位,中微公司最近三年的業績也處于高速增長中,凈利潤分別為9086.92萬、1.89億、4.92億,保持著150%上下的高增速態勢。企業的凈利率也在提升,說明盈利能力正在不斷加強,凈資產收益率為12.38%,而下游公司中芯國際的該項指標則為3.63%。 競爭優勢成國內第一 中微公司能夠成為國內芯片設備領域的龍頭公司,離不開沉淀多年的競爭優勢,而這種優勢可以轉化為壁壘,讓企業經營實力不斷提升。中微公司的優勢主要來自這些方面。 首先,是團隊骨干實力。中微的領頭人尹志堯1968從中國科技技術大學化學物理系畢業,1980年前往加利福尼亞大學洛杉磯分校留學,獲得物理化學博士學位。畢業后在英特爾、LAM研究所、應用材料公司等刻蝕部門先后供職16年,擁有豐富的行業經驗。 另外,公司在關鍵崗位上的160多位重要成員,大部分也都是在國際半導體產業耕耘數十年,為行業發展做出杰出貢獻的資深技術和管理專家。這些骨干為中微的創新技術、工藝和設計發揮了重要貢獻。 其次,是產品技術實力。中微的等離子刻蝕設備已應用于國際先進的14納米、7納米和5納米生產線,開發的MOCVD設備已經在逐步替代進口設備,并且服務于國內外40余條先進芯片生產線,技術實力得到市場的認可,未來還將進一步提升。 最后,是運營成本的優勢。中微的研發和生產活動主要集中在中國,相較于美國和日本的國際競爭對手,勞動力和原材料等運營成本環節上具有一定優勢。中微已經建立了全球化的采購體系,和供應商密切合作,精于產業鏈管理,低成本模式可以不斷提升產品的競爭力。 不一般的行業有挑戰 競爭優勢給中微帶來了增長動力,但由于芯片行業的特殊性,公司也面對這一些經營阻力,主要來自這幾個方面。 一方面是行業競爭。在刻蝕設備領域,泛林半導體、東京電子、應用材料等國際企業占據全球主要市場份額,呈現出壟斷格局。據公開信息,泛林半導體、東京電子、應用材料合計占據刻蝕設備市場91%的份額。 雖然中微的技術實力已經到達世界領先水平,市占率穩步提升,但目前在業務規模和其他產品線上與泛林為代表的全球巨頭尚有較大差距。2020年,泛林、應用材料、東京電子營收規模分別為119.29億美元、182.02億美元和120.19億美元,而中微公司的營收僅為3.48億美元。 另一方面則是芯片產業的周期性。近年來,隨著芯片行業整體景氣度的提升,全球芯片設備市場呈現快速增長的態勢,芯片產業日趨成熟,終端應用也越來越廣,并逐漸滲透到國民經濟的各個領域,下游芯片制造客戶的需求周期也較為平緩。 但如果在行業景氣的下行階段,芯片產業可能削減資本支出,從而對芯片設備的需求有所下降。隨著全球經濟的波動、行業景氣度變化等原因,下游芯片制造客戶仍然存在資本性支出波動的可能,為上游設備公司帶來一定的經營風險。 未來發展有支撐 雖然由于行業特殊性的原因,中微公司的基本面存在一定的經營風險,但從長期來看,我國的芯片產業仍是初期發展階段,未來也會有很多方面的因素支撐起中微的發展。 一方面是公司的多元化布局。中微計劃擴展在泛半導體領域設備的業務,布局顯示、MEMS、功率器件、太陽能領域的關鍵設備。利用獨特的設備和工藝技術,探索其他新興領域的機會,例如環保和健康醫療等領域的市場機會,尋找新的營收點。 另一方面則是行業增長的紅利。長期來看,Garther預測2024年全球半導體銷售額將達到5970億美元,2019到2024年的增速將到達7.3%。中短期來看,自2020年下半年以來,全球半導體缺貨漲價愈演愈烈,為緩解產能緊缺,全球晶圓廠加大投產力度,芯片設備的相關投資進入高增長周期,這將有利于中微進一步的增長。 作為芯片行業上游的設備供應商,中微公司的成長會受益于芯片行業規模的長期增長和芯片設備的國產替代雙重動力,但行業風險也是前行道路上的挑戰,未來中微公司的表現還需拭目以待。
文/蛇眼財經,公眾號ID:sheyancaijing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