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用「女性裸體」做展,一個作品賣出600多萬:人就應該活得更真實
作者:咸魚,首發:普象工業設計小站
向京,中國當代最具影響力的藝術家之一。2010年,她和丈夫瞿廣慈合作創辦了藝術品牌「稀奇」。以大多數人買得起的價格售賣自己的作品,讓藝術真正地接上地氣。
倆人創辦的品「稀奇」品牌Logo取自彼此姓氏的首字母「X+Q」
同一年,向京的作品以627萬元成交,刷新了中國雕塑拍賣史上的最高紀錄。
宋丹丹曾說:“如果你對藝術稍微有些許興趣,你都應該知道向京,至少得知道她的名字,因為她真的了不起。”
異境-這個世界會好嗎?(來源:一條)
25年前,還沒有畢業的向京,做了人生第一個雕塑展覽。這一做,就是20多年。
「唯不安者得安寧」展覽
一、活在創作里的天才
1、既是天才也是粉絲
向京曾說,自己渴望有機會去深情。所以,她遇到了瞿廣慈,倆人成為圈內公認的“神仙眷侶”。
攝影:李奇;來源:ELLEMEN
大學里,他們都是班上的尖子生,從大學同學到戀人,再到夫妻,一切都水到渠成。在倆人世界里,向京是只活在創作里的天才,瞿廣慈則甘愿扮演天才身邊的那個人。藝術之外的一切事物,全部都交給瞿廣慈打理。
稀奇藝術-沉思的天使
向京曾在雜志社做過編輯,這5年里,瞿廣慈就成了她的專屬司機,每天負責接送她上下班。遇到向京加班,瞿廣慈就一直在車站里等她。
「唯不安者得安寧」展覽
某個冬夜,瞿廣慈等得太晚,臉上蓋著一張報紙,就直接睡著了。那一刻,向京忽然覺得這樣的生活沒有意義,生活都被工作擠占,創作完全被荒廢。“我只做了兩件小雕塑,而廣慈幾乎什么都做不出來,我們倆的狀態都很不好”。
哈欠之后
于是,1999年,倆人選擇離開北京,到上海師范大學任職雕塑工作室的教師。離開北京時,瞿廣慈感慨:“我覺得對于個人創作來說,已經完全釋放了。”在上師大的8年里,向京和瞿廣慈的創作越發成熟,向京更是代表作層出不窮。
善待我們的憂郁,它是一只忠實的大狗
向京成名早,常有人說瞿廣慈是靠她在藝術圈里混的。但向京卻說自己是瞿廣慈的頭號粉絲,直言自己寫的文章,和他的相比有天壤之別。
左:初潮的處女;右:拿煙的處女
“他有藝術家稀有的商業能力”、“比誰反應都快,別想蒙他”、“他特別自信樂觀”…在向京看來,瞿廣慈的性格是自己的對照面,他的陽光消解了自己性格里的消極,成為自己積極生活的原動力:“有他,我很幸運。”
我看到了幸福
2、尋找創作的安寧
漫長的創作過程,向京無數次想過放棄,不干了,一了百了。偏偏自己又患有“工作室依賴癥”,做不到長期離開工作室不干活。每次出差的間隔不會超過一天,往往第二天早上就已經坐上返程的飛機。
隨著創作經驗的增長,向京的不安感就會不斷地累積。
“每次創作都痛苦不堪,每次都試圖超越一點點,但每次都會面對不同的難題”。
「沒有人替我看到」展覽
2016年,向京成功舉辦了自己最大的個展。結束后,她暫停了二十年如一日的工作生活,給自己放了個大長假。她說,自己要出去走走,放下已經熟悉的東西,去探索世界上自己不知道的新事物。
“有太多感受不斷地分泌出來,創作很耗費生命,但行走是吸收營養的過程。”
印度之旅
二、創作的過程就是表達
1、我不需要靈感
向京一直否認“靈感”的說法。推動著她去創作的動力,不是一閃而過的想法,而是想要表達的欲望和沖勁。
Baby Baby Baby Baby
向京做雕塑幾乎不用模特,也不畫草圖。連細節都不講究,她的手部和臉部都做得很粗糙,壓根就不在乎這些。
彩虹
她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說話”,表達出人的某種生命狀態,或者遇到的人性困境。用夸張的動作與表情去喚起觀眾的日常記憶,去觸動他們的情感體驗。
上:鏡子里的女人-兔子不屬于波依斯;下:白日夢之二
比如《我22歲了,還沒有月經》:女孩的身體發育不成熟,就像我們每個人都有各種各種的缺陷。
我22歲了,還沒有月經
她將身體扭作一團,仿佛在和自我達成和解,去面對、接受自己的缺陷。
我22歲了,還沒有月經
小群像作品《淺水區》:游泳池里,有人戴著泳鏡,有人閉著眼,大家都在用自己的方式,避免和其他人有眼神交流。
淺水區
仿佛在害怕別人透過自己的眼神,看到自己真實的想法。
淺水區
《有限的上升》:男人和女人們雙手向上,肋骨都清晰地被暴露出來,每個人都用盡全力去觸碰自己能達到的極限高度。
有限的上升
但越是努力就越會意識到自己的局限性,有些東西就是無法超越的。
有限的上升
2、我不是女性主義者
“女性主義”,令向京困擾許久的標簽。有意思的是向京作品里女性雕塑居多,純粹是因為她太過熟悉女性身體。壓根沒有想過要冒犯誰,或是和某個假想男性敵人對抗,她就只是單純地想要表達。
你呢?
反倒是由于被追問和質疑得太多,向京突然有了股叛逆情緒:既然如此,自己索性把關于性別的問題做到底、做到爛,以后都不用再去碰。于是,《全裸》系列誕生,成為她心目中最完整和最成立的系列作品。
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
作品里沒有沖突和挑釁,彌漫著溫暖的氛圍。像一個大家庭一樣,光頭女人們赤裸著身子,圍在一起洗腳。
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
明明目光沒有任何交集,但你仿佛能清晰地感受到,她們在努力地靠近彼此。不只是身體上的依偎,也是彼此的內心在相互靠近。
一百個人演奏你?還是一個人?
在向京看來,??????????????????????????????????????女性的身體只是一種載體,沒有特殊的意義。??????????????????????????????????????不需要被單獨拿出來看待,就像當我們講到男性,也會不經意地帶有某種偏見。
孔雀之一
任何一個個體的生存和存在,都會面臨各種各樣的問題和困境。男人和女人、大人和小孩…跨越性別和年齡,他們都應該是一個真實的、真正的、具體的人。??????
我們?
三、虛無比死亡更可怕
談及生死,向京也不例外,她也怕死。只是比起死亡,她更害怕虛無,自己活了一輩子,卻活得毫無意義。
泳者
很長一段時間,她像一個“頑固的老古董”,用著老式按鍵手機,連微信也沒有。
僅用短信和電話連接著外部世界,她在有意地遠離時代的劇烈變化。“當很多人都在不斷去適應改變的時候,我可能更會去思索什么是不變的”。
不損獸
她厭惡整個時代彌漫的虛無,社交網絡上充斥著各種各樣的信息:教人如何生活,什么東西時髦,去哪兒好玩,怎么來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
每個人都被外界裹挾,盲目地追求金錢名利帶來的快感,卻漸漸地失去自己的思考。
一江春水向東流
在她看來,人生的價值需要自己去構建。我們每天都活在忙碌中,卻又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
甚至沒有辦法擠出時間去面對自己的內心,去問問自己:為什么越來越沒辦法停下來、慢下來?為什么要不停地被外部鞭打往前跑,真的需要這樣嗎?
「唯不安者得安寧」展覽(來源:慕老板啊)
有時候,她就像一個“孤僻患者”,把自己封閉在雕塑的世界里,隔絕外界的紛擾。但這一切不過是她對抗虛無的一種手段。
“所有的思考和工作都是為了抵抗虛無,證明我活著是有價值。”
「唯不安者得安寧」展覽?
資料參考:
向京官方網站
外灘畫報 | 訪問向京和瞿廣慈夫婦:叛逆者總是要歸順的
外灘畫報 | 向京:我所有思考和工作都是為了抵抗虛無
人物 | 我依然渴望有機會去深情
看理想 | 成為自己,比代言女性更重要
作者公眾號:普象工業設計小站(ID:iamdesign)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