拼多多著力描繪智慧農業新藍圖
【潮汐商業評論/文】
“神農氏選百谷而興農事”,從原始農業到新農業,歷史的車輪不斷前進,而“民以食為天”,農業與我們的生活息息相關,農業的發展也不斷呈現出新的面貌,如今以拼多多為代表的公司正在促進“科技助農”,從農貨進城到科技下鄉,著力描繪“智慧農業”的新藍圖。
01 農貨進城:農貨品牌持續升級
農產品要豐收,也要賣出去。
經濟學的視閾里,在每一次的交易行為中,交易成本的高低都有著舉足輕重的影響,但正如經濟學家張五常在《從交易費用到制度費用》中提過:“我們今天的社會中,交易或社會費用很龐大,往往占國民收入一半以上。”
拼多多從創立至今,都是在電商平臺上中最“親農民”的,在拼多多的運營模式里,是直接與各地農戶合作,水果直接從田間地頭快遞到家門口,對于買方和賣方來說,都極大降低了交易成本,促進了更多交易行為的產生。
而拼多多的腳步并不止于此,從2019年開始,連續推出“農貨節”的活動。在今年8月17日,作為國內最大的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正式啟動第三屆“農貨節”,此次“農貨節”期間,“百億補貼”將覆蓋400多個優質農產區,首批上線的精選農產品以及農副產品即突破1000款。
而拼多多這樣的平臺,也吸引了更多的“新農人”參與到新農業的建設中。
比如復員軍人蘇濤曾在服役期間,因意外造成重度耳聾,退伍之后無法正常參加工作,就一直從事扇貝養殖、瑤柱加工等個體經營工作。在去年疫情期間,因線下渠道受阻,蘇濤自家生產的瑤柱產品一度積壓超過20噸,占全年總產量的三分之一。后來,蘇濤嘗試在拼多多開店,給自己打開了新局面,這一次,也以一個海產類目商家的身份參與“農貨節”,而在此次“農貨節”的首日,瑤柱產品單日銷量暴增600%,并帶動店鋪其他產品銷量增長超過270%。
在今年第三屆的“農貨節”,拼多多將重點推薦品質農貨,將通過對優質農產區精品農貨、地理標志農產品進行不限額補貼,助力各大農產區打造優質的產地品牌,提升農產品的附加值,帶動農戶增產增收。
另外,拼多多也一直在完善相關的配套基礎設施,比如為了最大程度確保農產品的時效性和新鮮度,拼多多還在全國范圍內持續建設冷庫倉儲、冷鏈物流等基礎設施,打造匹配精品農貨的供應鏈體系。如今以多多買菜為代表的新型業務,已經實現了生鮮農產品24小時送達服務,并通過更好的品控和需求預測,進一步提高了農產品的流通效率。
平臺,讓農產品的生意更好做。
02 科技下鄉:古老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正如文森特·莫斯可指出:科技走下神壇,才有了變革的力量。
去年7月,拼多多發起了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四支AI隊伍,和四支傳統農人隊,開啟了一場種草莓的“人機大戰”,最后AI組的草莓產量平均值高于傳統農人組平均值196.32%;投入產出比平均值高出傳統農人組平均值75.51%,而這一年中,也在把科研技術成功地運用在田間地頭中。
圖/網絡
今年8月9日,拼多多、中國農業大學、浙江大學聯合宣布,開啟第二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這一次的挑戰是利用6個月的時間內要種出有高產量、高營養價值的番茄。
同時,在“數字農業”的道路上,拼多多也希望吸引更多青年參與其中。2020年,拼多多支持了由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FAO)、浙江大學聯合主辦的“2020年全球農業創客大賽”,這次大賽旨在發現、加速和推廣以青年為主導的創新商業模式、數字解決方案,釋放糧食及農業領域創新潛力,以解決新冠疫情暴發對農產品上行帶來的問題。
比賽中,年輕人也帶來了很多充滿獨特創意的數字農業解決方法——在中國陜西、湖南等地,有團隊部署了智能蜂箱,用手機追蹤蜜蜂軌跡;來自西班牙的團隊,則利用遠程數字遙控系統,在集裝箱內種植草莓;美國的青年人研發出了智慧集裝箱,為非洲提供水產養殖的數字化服務。
“科技下鄉”正全方位改進農業的生產鏈條,提高了農業生產的效率,AI、機器人這些新力量正在給這個存續千年的古老行業注入新鮮血液。
新青年,新技術,新農業。
03 智慧農業:風物長宜放眼量
站在歷史的長河看當下,在農業的投入,是極有遠見的布局。
在前文所說的由拼多多舉辦的首屆“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上,“荷蘭農業智囊”瓦赫寧根大學領銜的隊伍在全球17支隊伍中脫穎而出,成為進入決賽的4支隊伍之一。而在第二屆的“多多農研科技大賽”中,來自荷蘭瓦赫寧根大學的專家以及荷蘭騎士集團的總裁都將擔任評委并為參賽團隊提供指導。
圖/網絡
為什么在農業賽事中頻繁出現來自荷蘭的身影呢?
事實上,荷蘭是當之無愧的世界農業強國。雖然其地處沿海,土地資源少,還面臨著低洼潮濕、光照不足的難題。但是荷蘭不僅“養活”了半個歐洲,還成為僅次于美國的世界第二大農業產品出口國,花卉、蔬果出口量更是穩居世界第一。有數據顯示,2019年荷蘭農業出口總額達945億歐元,農產品出口率世界第一,土地生產率世界第一。
這與其先進的技術、科學的經營模式有關。比如技術層面領先的有現代化的栽培技,和將生物防控和大數據技術相結合的模式;經營模式上有分工明確的合作社機制,以及高效的分銷模式。
這背后又依賴于荷蘭長期政府、企業、高校三方結合的“三螺旋合作模式”。見賢思齊,荷蘭的經驗對我們有一定的啟發作用,我國農業有極大可以提高的空間,另外也說明在農業上技術的投入是一件光前裕后的事情。
“智慧農業”的拉力與推力在時代的潮水中已經漸漸形成。
一方面農業本身存在生產端分散、規模化程度低,流通層級多、交易成本高等問題,我國農業與技術的相關結合仍然處于比較初級的階段。
據中國農業大學信息與電氣工程學院教授、國際信息處理聯合會(IFIP)農業先進信息處理專委會主席李道亮表示,人工智能養殖主要分為三個階段,目前處于初級人工智能階段,就是人把模型建好,人只需要觀察然后下指令。
在第二階段,是無人值守,或者盡可能少的人來支持;而第三階段,它可以自主學習和決策,屆時AI已經是一位有經驗的農民,對于不同植物不同模型,以及微量元素的控制都會進行自主選擇,如植物所需的鈣、鎂、硒等。
另一方面國家發出了鄉村振興、消費扶貧等未來發展戰略號召,各省市級都在強調科技與農業的結合,強化農業科技支撐,這是時代的需要,也是拼多多發展的機遇。
擁有悠久歷史的“古老農業”的歷史進程已經到了“智慧農業”。
在今年8月24日財報發布日當天,拼多多宣布成立 " 百億農研 " 專項,并由 CEO陳磊親自擔任一號位,陳磊是典型的技術派,接棒以后,拼多多一直倡導技術的“變革力量”,從農貨進城,到科技下鄉,拼多多的“科技助農”之路兩頭并舉,在新農業的發展中提前布局,事實上,拼多多在新農業已經占據了有利位置。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