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真互聯網和元宇宙有什么區別?
過去20年,騰訊在互聯網搭建起一個連接一切企鵝商業生態。但繁雜的業務線也讓騰訊身份識別變得令人迷惑。
從QQ這樣的即時通信工具進化成龐大的數字帝國,騰訊最廣為人知的名號是產品經理的黃埔軍校。不過如今,不少人卻開始懷疑騰訊可能是一家投資公司?
2019年初,騰訊首次對外披露了近11年來的投資數據:總計投資700家企業,其中63家已經上市,2018年有16家被投公司實現IPO(首次公開募股)。
有分析稱,騰訊投資性資產占比從2011年的15.6%上升到2018年的51.3%,超過了經營性資產,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騰訊確實算得上是一家投資型公司
但由于騰訊的投資更多是生態性質的,通過投資帶動主營業務的發展和經營效率的提升,所以,從這個意義上來說,騰訊依然是一家經營性質的公司。
無論是靠經營還是靠投資,如果外界對騰訊的發展缺乏想象力,那么其發展瓶頸和天花板將會逐步顯露。 去年12月的騰訊年刊中,很少造概念的馬化騰提出了互聯網未來的趨勢和轉變,講到了互聯網行業的“大洗牌”。
對于騰訊的發展方向,馬化騰給出的方向是“全真互聯網”。
馬化騰認為,當互聯網已經發展到了今天,從實時通信到影音視頻等一系列基礎技術已經準備好,計算能力快速提升,推動著信息接觸、人機交互的模式發生更豐富的變化,而這個變化趨勢就是“全真互聯網”。
有同樣想法的還有FACEBOOK的CEO,扎克伯格將其稱作“元宇宙”;而張一鳴旗下的字節跳動更有行動力,不僅高溢價收購Pico,近日傳出內部或在開發一款元宇宙社交產品“Pixsoul”,將版圖延伸向社交領域。
和馬化騰一樣,互聯網巨頭們已經意識到“互聯網正在經歷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它意味著線上線下的一體化,實體和電子方式的充分融合”。但馬化騰口中的全真互聯網和扎克伯格口中的元宇宙真的一樣嗎?
01.全真互聯網指的是“鏈接一切”!
當企業面臨市場變化和時代大考時,一個最基本的戰略邏輯,就是順‘勢’而為。
三年前騰訊提出要“擁抱產業互聯網”時,當時外界并不看好這個沒有toB基因的互聯網公司,但騰訊很快用數據證明自身的潛力。
2009年年底,騰訊不僅搭建起超過200種IaaS、PaaS、SaaS的騰訊云產品,還提供超過90種行業解決方案。其合作伙伴數量突破7000家,覆蓋渠道、服務、咨詢、研發等各領域。
從泛娛樂領域到TOB領域,“連接一切”是騰訊稱雄市場的基本邏輯。而在提出全真互聯網概念的那篇內刊中,馬化騰說到“現在,一個令人興奮的機會正在到來,移動互聯網十年發展,即將迎來下一波升級。”
在“中國電子報”《全真互聯網:騰訊準備好了嗎?》文章中,作者寫道:
希望扼守新入口過去的很多年里,互聯網一直被認為是虛擬世界。無論是線上社交、游戲,還是購物,難以打破虛擬世界和現實世界的界限。當互聯網變得“全真”,用戶將不用再憑借想象,就算網購也如走進實體店一般,得到全面入微的“全真體驗”。
馬化騰之所以提出“全真互聯網”這個觀點,是因為出于內容戰略和公司戰略的考量,內容展現形式已經從文字逐步發展到視頻直播,VR更會成為下一個主流內容展現形式,比起移動互聯網時代更加豐富立體,突出一個“真”。
作者認為,全真互聯網“真”的意思是突破了“連接”的物理形態,騰訊可以借助豐富的線上生態,將線上線下的用戶高度融合。“掌握流量”是騰訊發展業務不變的底色,騰訊“連接的價值”將在馬化騰篤定的下一代互聯網中延續。
實際上,馬化騰所說的全真互聯網,其背后的底層邏輯不僅是虛擬和現實的無縫融合,鏈接價值的延續,更重要的一點是虛擬和現實價值的對等。
在認知層面上,真實世界和虛擬世界越來越沒有區別,無論是我們的社會關系還是情感都被復制到網絡中。而從經濟層面來看,隨著區塊鏈的發展虛擬經濟也開始沖擊著實體經濟。
無論是任何角度來看,虛擬和現實都開始走向統一起跑線。而騰訊無論是做投資還是做經營,其搭建起來的互聯網生態都在為虛擬世界挑戰現實世界賦能,用數字不斷改造、影響、復制人們的生活。
陳春花在《價值共生》中寫道,數字化正將現實世界重構為數字世界,這種重構不是單純的復制,更包含數字世界對現實世界的再創造,這意味著數字世界通過數字技術與現實世界相連接、深度互動與學習、融為一體,共生并創造出全新的價值。
“全真互聯網”是馬化騰對未來互聯網世界的想象,而“連接現實”才是馬化騰實現夢想的方式。
來源:QuestMobile《2020微信小程序半年報告》
02. 全真互聯網 VS 元宇宙
今年6月,Facebook創始人兼CEO馬克·扎克伯格公開表示,該公司的未來規劃遠不止是社交媒體,而是筑造一個元宇宙,Facebook希望用5年時間打造一家元宇宙公司。
在科幻小說《雪崩》中,作家Neal Stephenson 向人們呈現了一種前所未有的世界想象---Metaverse,也就是扎克伯格口中的元宇宙。
在小說中,美國經濟崩潰后分成很多特許城邦的小社區,而人們以虛擬形象在三維空間中與各種軟件進行交互。元宇宙起源于人們對賽博朋克世界的想象,其底層思想是割裂現實世界和虛擬世界。
但無論是賽博朋克還是元宇宙,都意味著同一個世界中線上線下運行著兩種完全不同的經濟、政治體系,這與馬化騰口中的“全真互聯網”完全不同----換句話說,元宇宙,并不真。
同樣是瞄準下一代移動互聯網的新業態,兩家巨頭采用了完全不同的打法。
騰訊高級副總裁湯道生此前曾強調,騰訊不會做硬件的部分,如果去做硬件,可能會失去作為一個連接器的定位和價值。
然而,同為社交巨頭的Facebook公司卻對硬件格外執著:“在元宇宙里,總是需要有一款硬件提供交互介質。VR硬件,就像馬斯克投身火箭一樣,是在建設通向新世界的關鍵工具。”扎克伯格說。
2014年Facebook收購VR明星公司Oculus,并把全公司五分之一人力投入到AR/VR業務研發上,如今已經推出了兩代QuestVR頭顯,還打造出了一個VR社交平臺Horizon。
扎克伯格認為,未來元宇宙的計算平臺幾乎囊括所有的新一代信息技術,包括AR/VR、人工智能、云、區塊鏈、視頻編解碼等能力,這些繞不開的技術基礎設施,必然值得也需要企業不斷開發。
同樣是瞄準下一代互聯網,元宇宙似乎比“全真互聯網”更在意在技術基礎設施布局。
“起初,我們認為進入元宇宙的介質更像是VR,但未來元宇宙的演進不只有VR,用戶可以在任何計算平臺上訪問元宇宙,Facebook正在考慮構建下一代計算平臺,這一平臺會廣泛涉及人工智能、數字孿生、大數據、云計算、區塊鏈等技術。”扎克伯格說。
總結思考:意識形態不同但殊途同歸
其實,“元宇宙”和“全真互聯網”代表著兩種不同的意識形態。
中國的意識型態興起于農耕文明、興修水利,氏族團結共同抵御外部的天災人禍 ,只靠個人無法存活。所以,傾向于將外部災難內部化,并由群體中的每一個個體分擔承擔,體現為個人服從集體具有正外部性
而以FacebooK為代表的美國意識形態,來源于英國海盜,商人的文明、商人即海盜、商船即戰船,將自己的成本危機向外部轉移具有負外部性,體現為追求個人利益最大化,私人財產神圣不可侵犯
----RaphusCucullatus 知乎
始于美國意識形態,扎克伯格口中的“元宇宙”暗藏著創始者的野心,facebook希望在虛擬世界建立一個與真實世界完全不同的新世界,虛擬世界與真實世界有著兩套規則。
但馬化騰口中的“全真互聯網”,則基于中國意識形態,追求規則之下的創新,集體為上的共同富裕。希望讓虛擬世界與現實世界并行融合,且和現實世界遵循同樣的準則。
不過,這并不意味著騰訊對于“元宇宙”沒有野心和布局。在“元宇宙第一股”Roblox、Epic,以及國內的“代碼乾坤”“迷你玩”這些被認為是最接近全真互聯網概念的公司中,騰訊就獨攬了3個,騰訊是Roblox的股東,還持有Epic40%的股份。
而在中國市場,騰訊更多地是通過“掃貨”的方式去賦能合作伙伴。騰訊將半條命交到了生態合作伙伴手上,也算是對于“共同富裕”理念的踐行。
從戰略角度來看,全真互聯網才是最適合中國本土的互聯網打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