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減肥,你還在信“管住嘴、邁開腿”的鬼話嗎?
哈嘍大家好,我是宇宙第二反套路、防忽悠、揭秘商業和資本真相的鐮刀粉碎機小柴,點擊下方關注~可問題在于,大伙似乎都遺忘了一個關鍵變量——每個人的消化系統對于食物的轉化效率,未必相同。 絕大多數會需要來進行減肥的朋友,在過去的日常飲食中往往都是比較嗜好甜食,尤其是奶茶、可樂、維他檸檬茶等一系列高糖飲料,而這些飲料中的甜味劑基本都是果糖。 而根據最近在《自然》雜志上發表的一項研究顯示,長期食用含有較高果糖成分食物的甜食愛好者,其小腸絨毛的長度會比正常人更長,進而導致他們的腸道消化吸收功能得到強化。
這篇論文來自于美國威爾康奈爾醫學院,其研究團隊發現果糖對于哺乳動物的消化系統,具備一種其他糖類所不具備的特殊功能,那就是其初級代謝物能夠促進哺乳動物小腸絨毛的生長,大幅提高小腸絨毛頂端細胞的存活率(另外值得一提的是,該研究最初的目的其實是研究高果糖飲食對于結腸癌發病率的影響)。
(中學生物書上的小腸絨毛介紹)早在中學的生物課上,我們就學過“小腸是人體中最主要的消化吸收部位”,而小腸絨毛更是決定小腸吸收能力的核心。 而根據威爾康奈爾醫學院的研究,他們發現小鼠在被喂食4周的高果糖玉米糖漿(HFCS)后,無論是雄性和雌性還是各年齡段的小鼠,其體內的小腸絨毛長度相較于被喂食清水(H2O)的對照組,都分別增加了25%到40%之多。
這也就意味著在長期攝入高果糖食物之后,小鼠對于營養的吸收能力得到了大幅度增長。 說直白點,就是攝入同樣的食物,它們能夠通過更加充分的消化,吸收到更多的熱量……這也就解釋了我們民間的一句俗話“有些易胖體質的人,哪怕就是喝涼水都能長肉”。 過去我們往往會把這句話,理解成那些減肥失敗的胖子們用來自我開脫的一句玩笑,但如今看來,這句話其實在某種程度上是相當科學的。 只不過與大眾想象的不同,所謂的“易胖體質”并非是由基因決定的,而是根據每個人的日常飲食習慣不同,而在后天硬生生吃出來的。
那些因為愛喝奶茶、肥宅快樂水等高果糖飲料的胖子們,在想要減肥時所面臨的挑戰要遠大于其他胖子。 同樣的一口減肥餐下去,前者的消化系統很可能從中吸收到更多的熱量,于是哼哧哼哧苦練了幾個月后,有些人腹肌都出來了,另外一些苦命的同志卻發現自己肚腩上的游泳圈還是那么厚實。 說完“管住嘴”的不靠譜之處,咱們不妨再來看看“邁開腿”。 如果說前者是從降低熱量攝入的角度出發去減肥,那么后者顯然就是試圖通過提高熱量消耗的方式,來實現減重。 但還是那句話“實驗前,必須先控制變量”。 同樣的運動量,在不同人身上提升的熱量消耗,真的一樣嗎? 根據不久前發表于《當代生物學》的一項最新研究來看,人體似乎存在一直自帶的“能量補償”機制,導致在運動后身體會主動降低部分基礎代謝的消耗,從而維持熱量上的“收支平衡”。
我們都知道,一般來說我們在減肥時計算的熱量消耗,就是單純的把“基礎代謝消耗”加上“運動導致的額外熱量消耗”,然后令兩項加起來的總熱量消耗大于每日熱量攝入大概500~600卡路里的區間,從而達成減重的目的。 但是從這項最新研究來看,我們的身體似乎會在運動后主動調低“基礎代謝消耗”,從而讓運動減脂的效果打上一定的折扣。 而對于減肥者來說最糟糕的地方在于,似乎BMI指數越高的人,也即是通常意義上更胖的那部分朋友,他們的身體在運動補償時所打的折扣就更大。 從論文上提供的數據來看,那些BMI較高的人,在運動時消耗的熱量接近五成都被“抵消”掉了,因為之后他們身體的靜息代謝水平減少49%,而BMI指數正常的人在運動后,只有大概28%的運動耗能被“抵消”。 舉個例子,一名正常體型的人在通過運動消耗100大卡能量后,身體會主動降低自己的靜息代謝水平,從而在基礎代謝里“節約”出28大卡的能量,因此其運動消耗了100大卡熱量,但是整體上其實只消耗了72大卡。 而肥胖者就慘多了,他們通過運動消耗了100大卡熱量,可隨后他們的身體會更大幅度地降低靜息狀態下的基礎代謝水平,從中節約回大概49大卡的能量,于是整體總支出只有51大卡。
這對于那些試圖通過“邁開腿”減肥的朋友,無異于一場噩夢……本來胖子想要運動就夠困難了,結果同樣的運動消耗,自己的減脂效果卻比瘦子還要差這么多,簡直堪稱殘忍。 現在,相信各位讀者應該就會明白為什么小柴要在文章開頭,把減肥成功的那一小撮人稱為“幸運兒”了。 畢竟減肥這件事,確實需要莫大的毅力,但又不只是需要毅力,還需要一丟丟地好運氣,來確保你既沒有因為高果糖飲食史患上了易胖體質,同時最好也沒有因為體型導致自己身體的“運動后補償”效應太過強烈直接抹殺自己的運動效果…… 不過正所謂柳暗花明又一村、車到山前必有路,雖然最近的這幾項科學研究,從某種程度上來看是對各位減肥者的信心產生了巨大打擊,但這并不意味著科學界最近就沒有什么對減肥者而言的好消息了。 7月30日,《科學》雜志上刊登了一篇來自美國賓夕法尼亞大學佩雷爾曼醫學院的最新研究成果,該團隊發現了一種名為“胸腺基質淋巴生成素”的細胞因子,該細胞因子可以有效減少小鼠體內的皮下脂肪與內臟脂肪水平。
更神奇的是,該種細胞因子的作用機理十分有趣——通過刺激小鼠的免疫系統,從而令小鼠的皮脂腺分泌水平得到極大提升。 于是,在小鼠的飲食結構并未發生明顯改變的前提下,由于皮膚分泌的油脂量增多,最后導致小鼠的體內脂肪水平得到了下降。 這也就意味著,如果后續研究能夠確保該物質在人體身上沒有什么毒副作用的話,我們也許能在“管住嘴”和“邁開腿”之外開辟出第三條減肥之路——躺在床上靠“出油”來減肥。 雖然代價可能會讓選擇這條路的減肥者,在減脂期間皮膚變得過于油膩,比人類高質量男性還要多出幾個油田的那種……但等減脂期過去了不久好了,更何況這種方式既不用少吃,也不需要額外運動,還不像抽脂手術那樣高風險。 嘖嘖,科技改變生活,看來這句話還真是沒有說錯呢!
END
主筆 | 小柴
編輯 | 四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