品牌為“什么”參與世界杯等國際盛事?收藏好下次直接用
世界杯結束了,同樣營銷預算也燒的差不多!
該到復盤的時候了:
為什么有的品牌獲得極大成功?
有的品牌卻像幽靈般的飄過?
關注度、話題量等傳播效果固然很重要,
但起到決定性作用的策略目標更值得我們思考。
這篇文章梳理了參與世界杯等國際盛事的戰略要義,下次遇到大賽,一定對照自己的品牌仔斟酌。
世界杯、夏季奧運會、冬奧會、NBA、F1世界一級方程式錦標賽、WRC世界拉力錦標賽……全球性的盛事很多,作為營銷人你得回答:為了“什么”參與?
一、 基礎價值
品牌曝光、品牌美譽、品牌價值提升
對于基礎價值,凡是參與的品牌都能獲得,特別是官方合作品牌,把logo往那兒一放,什么營銷策略、創意咱們能省就省吧“簡單點,讓工作變得簡單點。。。”營銷人晚上也要看世界杯,拒絕加班!嫌疑很大的有:
雅迪電動車:“我都把電動車騎到俄羅斯了,還要我加班?”
萬達:“我們每天送20張電影票,很好玩的!”
基礎價值坐享其成便可,有些品牌更懂得主動出擊,結合自身的情況做戰略級營銷。總結下來,可以從4個方面去考慮戰略要義。
二、 搶占超級注意力流量,引爆品牌
全球盛事吸引到的眼球不計其數!比如世界杯,全球觀看人數大約30億,中國觀看人次10億以上。利用好可以將品牌瞬間引爆,從小眾推向大眾。
最典型的就是知乎、馬蜂窩、BOSS直聘,這三個品牌一直是垂直小眾品牌,擴大知名度、轉化存量用戶,是其第一戰略要義。所以大家說他廣告沒內涵也好、洗腦也好、和足球完全不相關也好,不重要!如果說用戶會因此放棄使用,是產品占主要原因,廣告傳播沒那么大作用,廣告人別自戀。
馬蜂窩:唐僧不就是話多嗎?有錯?
知乎:老師教導我們多問幾遍為什么?不對?
boss:像球場上一樣狂熱?不好?
說到這里插一句,葉茂中也挺冤的,說他做一個死一個過于夸張,到現在還活著好好的也有不少,比如真功夫、烏江榨菜、三一重工、大紅鷹等等。DISS他最多的大概是4A廣告公司的人,而事實上多少本土品牌的廣告是4A操刀,很有內涵很有個性,但“越活越慘”的不少,只是不敢公布而已。歡迎甲方營銷人,搜索「乙知小程序」吐槽乙方。
三、 借用盛事的全球性,打造世界品牌
全球性的盛事天生帶有“世界性”標簽,利用這個標簽,可以有效把自身變成世界性品牌。這適合一些本土品牌開始走出海外,或者已經在海外比較成功的企業。
典型的就是三星。1998年以前,三星是一家為三洋代工的小電器生產廠,在海外被視為不入流的廉價品牌。1988年,李健熙執掌集團大旗,將三星定位于“做世界超一流企業”。
碰巧1998年,奧運會登陸韓國,三星成為本地贊助商,國內營收大增27%,這堅定集團高舉奧運大旗的決心,此后一直是奧運會的TOP計劃成員,與可口可樂等品牌并駕齊驅。
短短的5年時間里,三星便取代摩托羅拉,成為全球移動通訊市場的第二品牌,其中美國市場的年均增長率超過200%。2005年,三星超越索尼成為全球最有價值的消費類電子品牌。2008年,三星的全球認知度已經超過80%。
四、借助權威背書,提升品牌價值
品牌主的一大奇葩需求——“高端大氣上檔次”,看似虛無縹緲,但的確可以通過賽事營銷,找到這樣一個確切的解決辦法。讓頂級賽事為品牌進行權威背書,把受眾對賽事的高端印象移植到品牌和產品身上,從而增加品牌價值感。
1、權威背書的策略適合行業領導級的品牌以及本身具有高價值的品牌:
頂級賽事通常圍繞著頂級贊助商,他們已經處于行業領導地位,但必須通過賽事合作的方式來彰顯自己的地位。不管是運動專業上的權威,還是其他領域的權威體現,頂級賽事確實是頂級品牌的最佳選擇。如阿迪達斯和耐克對世界杯的投入,贊助球隊的數量,體現了品牌的在足球領域的權威性和專業性。
比例反應實力
而法國巴黎銀行、阿聯酋航空、依云、浪琴等品牌選擇贊助法網,除了背后高端受眾的契合之外,也讓四大滿貫之一的權威賽事為品牌帶來高價值感。
2、權威背書同樣適合品牌領導力和價值感不足的品牌:
具有領導力的品牌需要彰顯和維持自己的領導力,而處于競爭者的品牌同樣需要頂級賽事的權威背書,來實現自己的超越。
如最近的兩屆足球大賽,歐洲杯和世界杯,海信都成為了官方贊助商,球場廣告牌寫上著非常挑釁的字樣“中國第一”,雖然寫著中國第一,并且官方聲稱有數據支撐,但很可能還不是世界第一,也不是消費者認知中的第一,所以在這里還是將海信歸為了領導力不足的品牌。但以樹立和超越為目標的營銷,絕不可能通過某一次大賽而成功,必須長期不斷地與權威發生關系。
想要拔高,消費者是否真的買賬?
另一種方面的不足存在于價值感中,如可口可樂和麥當勞這樣的快消品,本身價格低廉市場繁雜,通過與奧運會之類的頂級賽事長期合作,讓權威性帶來品牌價值感的提升,讓3塊錢的可樂和30塊錢的漢堡并不顯得低端。
五、挖掘體育的故事,創造精神符號
賦予品牌獨一無二的精神內涵,一直是品牌營銷的一大任務,本身擁有獨特精神特質的各大體育賽事,如奧運會的“更高、更快、更強”,世界杯球星們的成長和恩怨等等,可以為品牌提供無窮的故事,是品牌塑造精神符號的有力途徑。
1、發揮運動品牌的天然屬性:
與體育賽事關聯最強的必然就是運動品牌,不管是外在表現還是精神內核都能夠完全契合。這方面的例子最多也最主流,如12年倫敦奧運會耐克經典的場外營銷,雖然沒有拿到官方贊助權,但通過擦邊球方式的追熱點依然賺足了眼球。這正是因為一張賽場照片,一句與賽場熱點故事相關的文案,就足以勾起觀眾的想象,“活出你的偉大”也可以擊中每一個擁有運動精神的平凡人。
2、非相關品牌的精神內涵挖掘:
其實看一眼奧運會和世界杯等賽事的贊助商名單就知道,絕大部分品牌并非運動品牌,但不意味著不能與運動精神發生關系。
奧運會最高級贊助商
2018世界杯贊助商
如“天生要強”的蒙牛,雖然是乳業品牌,但牛奶強調的身心健康成長,同時也是足球的主題,所以梅西喝蒙牛并沒有違和感。
梅西“慌得一比”,蒙牛“天生要強”
還有之前巨款喜提奧運贊助商的阿里爸爸,一個做B2B電商的,也能在體育精神里找到共鳴。一個奧運明星站在領獎臺上,背后是千萬個平凡的體育從業者與愛好者,這正如阿里巴巴做的事業,“相信小的偉大”,幫助中小企業成長,從而讓國家和世界獲得偉大。
阿里巴巴首支奧運廣告:相信小的偉大
結語:下次大賽之前,別再盲目做方案了,看到“爛廣告”先別噴,看到“好廣告”也先別贊,第一步先想清楚品牌為了“什么”,一切評判標準都離不開目標。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