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正的品牌,敢于直視自己和你
內卷時代,品牌“造夢”愈浮夸
大多數的營銷都希望給消費者傳遞一個相對美好的“夢境”,這個夢境是成功后的自我肯定、是安靜寂寞時的自我治愈、是擁有后的幸福和使用后的改變。為了能夠讓消費者相信,“夢境”從自我描述到公知的代言和體驗,借著快速的社會形態切換以及內卷的浮躁情緒,品牌的“造夢“越來越浮夸。
但我們也越來越發現,可能是時代環境的影響、也可能是社會經濟進入下一輪切換的轉變期,“躺平”的情緒占據了大量青少年甚至即將中年人的生活。消費者對“造夢”嗤之以鼻,品牌卻覺得是自我“造夢”的成本太低、流量太少、夢境不深。
“造夢”對于一些品牌的營銷是對的,但對于大多數的品牌而言,則需要直視自己和當下的這群消費者。
踢不爛的到底是什么?
5年前,是我們相信自己可以改變世界這件事最頂峰的時間,但也是最后的時間,Timberland順勢推出“真·是踢不爛的”的品牌營銷,對“踢不爛”的初代探索更多是賦予產品層面的表達。
3年前,人們已經開始懷疑和焦躁,社會情緒由相對激進變得緩慢下來,但緩慢意味著不安全,在不安全的未來面前,更多的中產開始懷念自我過去的輝煌和屬于他們的輝煌時代,Timberland更新詮釋了“踢不爛”的內涵哲學——我走的時候是Timberland,回來時才叫踢不爛。這個時候的“踢不爛”依然還是更偏向產品。
今年,Timberland對“踢不爛”又給出了全新的解釋。
哪有一雙穿不壞的鞋啊
不管它看上去有多牢固
就像有個無話不說的人
某一天 突然就無話可說
或者有個人 想跟你一直走下去
后來她有事 先走一步
有個人跟你說了他的夢想
你信了 他醒了
唱哭你一整場青春的歌手
唱不出你新的故事
還他一張票吧 再無虧欠
追隨了多年的背影
遮住了風雨 也擋住了風景
給他一個擁抱吧 無需留戀
可能所謂成長
就是有幾段路 只能一個人走
歌詞:
螞蟻在筑起高塔
飛鷹會墜落山崖
山脈比原子微妙
塵埃比星球龐大
螞蟻在筑起高塔
飛鷹會墜落山崖
山脈比原子微渺
塵埃比星球龐大
高樓在緩緩崩塌
野草在熊熊生長
未來比過去簡單
音樂比語言復雜
走著走著 鞋就穿壞了
穿壞了 換一雙新的
#哪有穿不壞的鞋 只有踢不爛的你#
“哪有穿不壞的鞋”
在2018年的視頻結尾,Timberland告訴所有人“回來的時候才叫踢不爛”,這一次視頻的開頭直接呼應“沒有穿不爛的鞋”,極大的反轉透露著一種自嘲,但更多是品牌的強大和自我進化。
2018年視頻更產品,今年的視頻則說沒有穿不爛的鞋子,但最終導向鞋子的“踢不爛”到人的精神的“踢不爛”;
2018年的視頻更體現一個人的變化和人生,今年的視頻則是一群人的群像;
2018年的視頻更像一個詩人,在敘述一個美好的故事或者吟唱一首詩,而今年的視頻則更真實更共鳴;
2018年的視頻很好,今年的視頻也很好,只是他們是品牌在不同階段不同環境下傳遞出的不同觀點。
不會有人相信一雙鞋可以真的做到“踢不爛”,但消費者通過之前“踢不爛”的持續強化會相信產品的堅固特性。但這種亦屬于“造夢屬性”的“踢不爛”精神可能不在屬于當下的環境和品牌自身的發展,如果說“我走的時候是Timberland,回來時才叫踢不爛”是對人生成就的贊許,那“哪有穿不壞的鞋,只有踢不爛的你”則是在當下環境下的一種鼓勵。
當下的很多“躺平”并不是代表頹廢,我認為“躺平”很多時候是對當下復雜變化和難以預料事情的調侃與無奈,我相信大部分的“躺平”青年都不會甘心現狀不做出改變,再也不敢對未來叫板、再也不敢“踢一腳”。
整個視頻的前半段是對于用戶深刻洞察后的呈現,從中國的社會人際關系、特殊社會屬性帶來的變化入手,通過一個個片段來展現愛情親情友情、事業夢想偶像等。這是“抑”,是這個封閉的社會關系的真實寫照。
后半段的“揚”則希望鼓勵大家走出去,走向戶外、走向世界、走向自己新的生活、走向未知、走向偏見,現實世界的穿插,用當代化、年輕化的演繹,表達一群人踢不爛的靈魂,是那雙會壞的鞋包裹著的柔軟的充滿勇氣的腳。
全新大片、全新生命
作為國內最會把握“年輕色彩”的導演,王勵珉與Timberland的再次攜手則需要賦予這個視頻更深的年輕化理解。
首先視頻的整體影調是更年輕的,前面我們在對比18年和今年視頻的時候也說過,不管是從敘述方式、表達的最終情緒和視頻的主角來看,今年的視頻會更鋒利,而這就是年輕人的語言風格。除此之外,這次的視頻選擇的場景切換、畫面色彩、場景展示也更年輕化,王勵珉導演希望通過這些畫面語言去展示Timberland年輕化的第一層理解。
而第二層則是產品的展示,之前大家的理解里,“踢不爛”=“大黃靴”,這種深刻的印象有利有弊,有利的是所有品牌都在找自己的符號,而Timberland擁有了自己的品牌符號;弊端則更明顯,產品的單一則會引來視覺的單一,再上升則是精神的單一陳舊。
王勵珉導演遵循之前視頻的“產品語言”,把鞋子作為主要的鏡頭語言,在視頻里用快速切換的方式體現Timberland的一些全新產品。同時采用多地拍攝,多種地貌路況,日夜更替,深入四川4000+海拔地區,將城市/戶外全場景通勤的強大產品力完整展現,快速的產品切換加上年輕化的鏡頭表達是展現Timberland年輕化戰略的視頻化語言。
我一直認為,當下的中國是最需要“精神”的年代,而Timberland又是那個最富有“精神內涵”的品牌之一,但最近一兩年Timberland在中國的品牌勢能越來越見頹勢,我覺得這也是品牌為什么敢在開始自我調侃的原因:品牌意識到自己需要更新和傳遞新的品牌精神。
“踢不爛”的變與不變
今年的視頻有很多沒變化的部分,之所以沒變化是因為那就是Timberland的資產。
首先不變的是“踢不爛”,不管它代表了什么內涵什么精神,它都是Timberland在中國市場的偉大符號之一,是需要一直延續強化的文化標識,“踢不爛”三個字也是最合適的把產品、消費者、精神三者貫通的柔和劑。
此外還延續了之前視頻的鏡頭特色,把“產品”作為第一視角,核心元素,但是通過場景切換和文案來敘述故事,讓觀眾更集中,有更多想象空間和自我的理解。
而變的也很明顯,第一是多元化,創新的產品設計改變了大家對Timberland一貫的大黃靴印象,讓品牌更年輕,吸引更年輕的消費群體;第二則是更新的品牌精神,鼓勵大家去走出去、去闖,靠自己的膽識和勇敢贏得未來。
“陪你天涯”
就像一開始提的那樣,“踢不爛”的到底是什么?“踢不爛”的故事到底是什么?
這是Timberland給出的問題和自己的答案,我想也是當下品牌營銷的某種答案。真正的品牌不能只討好消費者,討好的方式還一直都是“造夢”。真正的品牌應該是直面自我的過去和當下的境遇,不回避;真正的品牌應該直面消費者真實的情緒和變化,不是在消費者需要“躺平”的時候跟他說“你要努力、你不能這樣”,而是在消費者“躺平”的時候待在身邊,當下一個懂得陪伴的品牌才值得追捧。
所以我覺得“踢不爛”的故事主角不再是那雙鞋和被你保護的腳,“踢不爛”故事的主角永遠都是你。不需要再為那雙“踢不爛”的鞋證明、不需要為曾經穿過“踢不爛”走過的故事鼓掌,而是“踢不爛”陪你一起,經歷那些該有的經歷、享受那些不得不面對的變化、穿過低沉和 “躺平”的周期,陪你天涯。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