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場“品蟹”革命正在悄然發生
【潮汐商業評論/文】
又到一年吃蟹季。
嗜蟹為命的江南文人李漁曾描寫到,“慮其易盡而難繼,又命家人滌瓷釀酒,以備糟之醉之之用。”
而 《紅樓夢》寫到螃蟹,稱其“螯封嫩玉雙雙滿,殼凸紅脂塊塊香”。從古至今,人們食蟹的熱情,始終沒有消散。
9月,菊黃蟹肥秋正濃,而今年的這場食蟹盛宴中,還多了一個參與者。
01 天下苦洗澡蟹久矣
長三角水資源豐富,孕育了世界聞名的螃蟹經濟,在這里,每年有超過400萬億產值的大閘蟹產出。
而提到優質河 蟹,首要想到的就是陽澄湖蟹。然而從養殖面積來看,全國大閘蟹養殖面積達到1000萬畝,其中長三角地區養殖面積達到了500萬畝,而陽澄湖水域面積僅 為18萬畝,占比約為1.8%。
據了解,陽澄湖每年出產大閘蟹產值3億元,但全市場蹭品牌的此類大閘蟹屢禁不絕,一些中間商渾水摸魚、洗澡蟹、過水蟹、聽濤蟹等大行其道。為了規范市場,早在2006年,蘇州市質量技術監督局下屬的陽澄湖大閘蟹地理標志產品保護管理委員會辦公室,就開始給當地蟹農發放陽澄湖大閘蟹的防偽蟹扣。
盡管各方已經在極力扼制假蟹,但在巨大的利益誘惑下,仍然難以徹底杜絕。
其實,要想解決洗澡蟹問題,就要了解真正的矛盾在哪里。
事實上,大閘蟹廣泛生長于長江中下游,除陽澄湖外,長三角地區還有太湖、固城湖、洪澤湖、長蕩湖、高郵湖、大縱湖、南漪湖等優質產區。
但當陽澄湖把大閘蟹打出了世界級知名度后,陽澄湖之外千億產值的大閘蟹,一直難以再立品牌。
真正能夠解決假蟹問題的方法,就是幫助這些同樣優質產區的螃蟹自立品牌,并建立清晰的大閘蟹商品標準以及可靠的市場規范。
這既需要官方牽頭制定一個統一的行業標準,也需要一個標準化、透明化的商業平臺去執行。而現在,拼多多就在嘗試做出這樣的改變。
02 產業之中“第一個吃螃蟹”
這個準備足足花費了一年。
去年8月起,拼多多與各產區政府聯合發起“長三角大閘蟹云拼節”活動,希望以大閘蟹為切入點,探索構建新型產銷體系、新型行業標準等。
而在今年新的大閘蟹消費季來臨之際,長三角大閘蟹正式等到了這項等級標準。
9月13日,拼多多聯合江蘇省淮安市商務局啟動了洪澤湖大閘蟹開捕季的首場直播,在直播當日,江蘇省淡水水產研究所聯合拼多多共同發布了長三角“河 蟹商品分等分級標準”。
在市場現有的通用規則基礎上,新標準對大閘蟹的檢測方法、質量評定方法、包裝運輸和貯藏等方面都做了新的要求。除了河 蟹的重量外,外觀潔凈度、螯、步足是否完整、肝胰腺和性腺顏色、飽滿度、肌肉飽滿度、滋氣味等都有了新的等級評定。
參照這個標準,長三角河 蟹未來將可以劃分出特級、一級、二級、三級4個簡單清晰的品質等級。
而對于消費者而言,可以簡單明了地快速根據等級購買到優質的大閘蟹,對于其他產區的蟹農來說,再也不用局限于陽澄湖這獨一品牌,而對于陽澄湖產區的蟹農來說,也不必擔心自己的真蟹被冒名替代,可謂一箭三雕。
此外,拼多多的百億補貼同時推出了大閘蟹“去繩足斤足兩”的概念:商家承諾足斤足兩之后,在標題頁和詳情頁顯示足斤足兩標簽。消費者在收到商品后,可以對螃蟹去繩后稱重,損耗高于行業標準以上(失水率超過7%),平臺將會進行賠付。避免了消費者在挑選大閘蟹時,被迫成為數學家。
在層層規定的保護下,消費者們可以最直觀地在拼多多上購買到價格更實惠、更優質的螃蟹,這也是在拼多多上購買大閘蟹的優勢所在。
除了制定大閘蟹的新標準之外,拼多多還幫助各地的蟹農們學習電商知識。據了解,拼多多在多產區都開通了入駐綠色通道,安排運營專家專人對接,幫助大家用好電商平臺。在未來4到5年內,拼多多計劃幫助長三角大閘蟹產區培育100家電商龍頭企業、1000家電商商家,并且創造200億元的線上增量市場。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在拼多多的幫助下,商家有渠道把好蟹賣,消費者有平臺買好蟹,這將使未來的大閘蟹消費,形成一種正向循環。
03 做時代的企業
一直以來,分等分級都是中國農產品數字化銷售與生產的基礎環節。事實上,除了大閘蟹外,很多農產品都面臨類似的標準問題。
作為全國最大農產品上行平臺,拼多多還推動了一系列小眾水果的標準逐漸生成。比如,在拼多多上的丹東草莓,會按照單果分成不同等級,40克的會比20克的每斤貴3元到4元。而一些知名柑橘品牌存在外表不佳的‘花斑果’,過去找不到銷售渠道,但被單獨區分出來后,憑借口感不變但優惠的價格,同樣受到部分消費者歡迎。
這樣的基礎工作,卻具備強大的社會價值,拼多多不僅助力了農戶的直接增收,也讓城市居民以最直接的方式買到新鮮、實惠的農產品,實現了消費者、農戶、平臺三贏。
此外,從拼多多剛發布的二季報看,其在農業領域的投入也可圈可點。財報顯示,今年上半年,拼多多農(副)產品訂單量同比增長431%,單品銷量超過10萬單的農(副)產品超過4000款,同比增長超過490%;單品銷量超過100萬單的農(副)產品達到30余款。
在今年第三屆“農貨節”中,拼多多的“百億補貼”頻道先后覆蓋400多個優質農產區,單筆補貼最高接近60元,補貼額度普遍超過30%,首批上線的精選農(副)產品即突破1000款。據悉,自“百億補貼”上線以來,優質涉農商家已突破1萬家,并累計上線超2萬款農產品。
但對于拼多多來說,這些投入似乎還不足夠。
在拼多多二季報發布的當天,公司又宣布專門設立100億元的“百億農研”專項,這不是拼多多第一次強調其在農業方面的投入,但卻堪稱最重磅的一次。
農為邦本,本固邦寧。農業是國之根基,中國從一個農業落后的國家發展成為第二大世界經濟體,離不開農民們的辛勤付出,以及科技技術的推動。
而作為一個緊隨時代的互聯網平臺,正通過各種途徑助力農業發展,助力國家打“地基”的同時,也給自己打下厚實的“地基”。
沒有永遠的企業,只有時代的企業。拼多多的助農行動,始終在路上。
「潮汐商業評論」原創出品,未經許可,請勿轉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