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海華又回地產串門了?
作者:程鴻蔚,首發:文案包郵
這幾年,好幾個途徑有統一傳言:楊海華不掌門攬勝了,說是去做摩托車了。
那摩托車是哈雷。
沒想到就這幾天,有人就發上了這組平面和戶外。說楊海華又技癢操刀了,而且言之鑿鑿百分百是他。
有人信錢,有人什么都信一點
——信仰漸漸把人分
多年后的同學會,她變成了潘金蓮
——時間漸漸把人分
為什么辦卡后,反而不運動了
——反思漸漸把人分
每次喝酒,絕不超過四斤
——自律漸漸把人分
曾經特別愛里面,所以選外邊
——尺度漸漸把人分反正大部分城里的,都看不到這塊牌子
——尺度漸漸把人分
好,城里好,城里真好
——尺度漸漸把人分
▼
仔細看看這組廣告,很明顯,還是楊海華的「反甲方廣告風」。
而且,楊海華百分之八十不會去案場,他只需要聊聊問題就可以了。
問題嘛,肯定就是之前服務的紅鶴,可能做得太大家風范了。導致該來的一直來得不夠,不該來的來的也不理想。
這便是點醒客群的問題了。「人以群分」向來就是老楊的拿手好戲,他不是在定文案,他是在定策略,如何各個擊破。
既然甲方高層和老楊談出了痛點,就說明這個廣告的現狀,如果還是繼續由紅鶴或其它公司維系下去,那大面上的廣告訴求都一定正確,就是該來的人始終下不定決心,不該來的人也沒有覺得這里和那里有什么不同。
這就會導致甲方老大的兩難了,正確的廣告解決不了,精分的營銷也乏善可陳,何去何從呢?——甲方是這個時候想起了楊海華的嗎?
老楊把所有的策略全化作了文案表達,而且這也是全國性的、到了大盤平緩期就有的通病。
人群他分成了這幾類:1,哪些買得起的客戶,住不成城里了;2,哪些買得起的客戶,不想住城里了;3,哪些買得起的客戶,不需要住城里了;4,哪些人就是想要到城外了;5,哪些人住過了城里,開始想要住城外了;幾輪細分,把中年客全身都做了CT。
行為他分成了這幾層:看前四圖,皆為大眾比較關注的話題:掙錢,變美,減肥,戒酒,都能引發更多中年共鳴。其次是紅色主文案頗有意韻,前后兩句都有相反的意思在里面,有點故意反轉。最后就是下面的白色字,這可能才是老楊要敲擊的重點。反思、自律其實是號召大眾過來行動。每組白字又形成了另一個聲量。還有就是中間的配圖,相信大家對中間的「雞」印象更深。
中原大地,老楊好像還少有涉足的吧,鄭州的廣告人會不會知道他的也少些,所以就奇了怪了,甲方是有何神通請出整日介拉風的老楊的呢?難不成是李雪淞「紅鶴老大」搭了一把橋?老李做不出的表現老楊一定成。
只是江湖上一直話說請老楊出山也就是三個月的活兒,而且甲方既然想好了用他,也會是備好了一年左右的馬料,來付這仨月的出場費的。
這個甲方的老大,可能是也可能不是楊海華的粉,至多呢聽說過,估計旁邊有人還是上了奏本,您這個困局,可能要試試這個人了。
其實用楊海華,一是可以從他那看似花哨的訴求點上,看到對人群生存和生活狀態的透視,哪群人和哪群人不適應在一起了,哪些人和哪些人再見時恍如變種了,老楊點的是「油膩們和佛媛們」的痛;其次呢,由于老楊的介入,這個項目在本身九年了的名氣上,還會不逕而走,由圈內卷至圈外,名聞華夏,這是多大的影響和廣告費,甲方老大都不用裝偷著樂,不是么?朋友說這組廣告甫一出街,就有業主反應洶涌,要對號入潘金蓮的座,這不僅有可能讓老楊過來開壇,還正好登高一呼,讓不是西門慶的西門大官人都過來趕場。
開壇時,老楊會告訴他們你們正是這樣的同類,還有好多找不著北的同類都該往這來。
再仔細看看,老楊在平面布設的局部上,早有故事線在伏筆,每行小話,都是策略的勾連,放在不同處的,都各是各的機心。
還有“樹比房高,影影綽綽”這個掃描二維碼的引導,老楊還是會體會甲方心思的。
這幾年,看來老楊只是在哈雷上磨出了胯下的享受,還少看到他對哈雷中國的貢獻,所以只要有人重金加誠意請,他還是可以下凡的。
但愿大江南北的地產佬,再讓老楊一發而不可收幾回。
作者公眾號:文案包郵(ID:kol100)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