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洋品牌,為何總把中國消費者當傻子?
哈嘍大家好,我是宇宙第二反套路、防忽悠、揭秘商業和資本真相的鐮刀粉碎機柴妹,快點擊下方卡片關注我吧~
可虛假宣傳是要付出代價的。
這不,好處沒撈到,還收到了來自上海市監局的45萬元罰單。
然后按照流程,養樂多網絡道歉。
這事兒就算完了。
不知從何時開始,虛假宣傳似乎成了家常便飯。
曝光——罰款——道歉,這個流程幾乎每隔一段時間就會上演。尤其是外國品牌,不僅喜歡虛假宣傳,還喜歡搞一些雙標。
比如除了日本選手養樂多之外,咱們之前寫過的夢龍雪糕,也是虛假宣傳和搞雙標的一把好手,而它來自英國。
以至于柴妹無比疑惑,為什么明知會遭到怒罵和罰款,那些品牌們還是前仆后繼把中國消費者當傻子玩弄?
最近除了養樂多之外,其實還有幾個品牌也上了熱搜。
8月13日,哈根達斯關聯公司通用磨坊貿易(上海)有限公司因用代可可脂冒充巧克力,被上海市浦東新區市場監管局罰款1萬元。
如果說價格昂貴的夢龍雪糕這么做是為了節約成本,那么冰淇淋界的“愛馬仕”哈根達斯這么做,就真的讓人看不懂了。
柴妹在夢龍那篇文章中說過,代可可脂雖然便宜,但吃多了有增加心血管疾病的風險,甚至可能引發老年癡呆。
哈根達斯那么高的售價,就算舍不得買優質原材料,也沒必要用廉價原材料制作吧?
無獨有偶。
6月24日,希計(上海)商貿有限公司也因虛假宣傳被罰45萬。這個名字大家可能覺得陌生,但說到希計的另一個品牌名加拿大鵝應該都知道吧?
均價過萬的加拿大鵝,在羽絨服行業里極負盛名。
中國消費者為了買一件加拿大鵝,可以在門店里排兩三個小時的隊。
然而被吹成“優良且最保暖”的加拿大鵝,其實只有16.8%的產品使用的鵝絨,其余全都用的是蓬松度較低的鴨絨。
并且“最保暖”的羽絨蓬松度是1000,加拿大鵝的采購最高標準是蓬松度800,可實際上就算是售價1萬四的加拿大鵝,其蓬松度也只有625。
至于評測保暖的充絨量,更是干脆沒有詳細信息。
與其說這是加拿大鵝,倒不如說是加拿大鴨。
與這些飲料和服裝品牌比起來,外國化妝品企業的宣傳更絕。
來自美國的雅詩蘭黛,幾乎每年的虛假宣傳榜單里都有它的身影,簡直是冥頑不靈、死不悔改。
6月16日,雅詩蘭黛因誤導中國消費者被罰40萬。
雅詩蘭黛同公司的倩碧,其宣傳看似很平常:改善痘印、提升肌膚自愈力,結果要企業提供相關依據時,卻啥也拿不出來。
結果直接被判定虛假宣傳。
此時此刻柴妹非常好奇那些打著同樣旗號的護膚品,可別跟倩碧一樣張口就來?
而雅詩蘭黛旗下品牌海藍之謎更是玩得一手好雙標,在國內宣傳可以修復疤痕,但在美國和日本卻只說舒緩滋潤。
怎么?海藍之謎的功效在中國人臉上更牛?
來自日本的美妝品牌DHC也是個死不悔改的主兒,之前因為8款產品虛假宣傳被罰42萬,結果今年又因為虛假宣傳被罰35萬。
這個上海蝶翠詩商業有限公司,就是日妝品牌DHC創始人親自擔任董事長的中國區分公司,多次在電商平臺和DHC官網發布廣告。
比如緊致煥膚防曬凝露SPF50+PA++++、防水配方不易流失防曬成分即使被汗液、水分沾濕也不易滲透,保護防曬成分以及成膜迅速等。
然而一經檢測,這產品壓根兒就不防水。
大家來評評理,這不罰它罰誰?
除此之外,雅漾說自己的噴霧可以擁有光子美容手術的效果;悅木之源說自己可以促進傷口好轉;舒膚佳說自己能去除99%的細菌...
家人們,這哪兒是化妝品?
簡直個個兒都是神丹妙藥啊。
近年來,因為虛假宣傳而罰款的案例越來越多,有些人或許會覺得這些品牌越來越囂張了。
但柴妹卻感覺,其實不然。
也有可能是因為我國對于化妝品的標準越來越嚴厲了,而我們中國消費者也越來越不好騙了。
品牌之所以虛假宣傳且屢教不改,大概有三個原因。
①夸大產品的功能效果、制造容貌焦慮是一條賺錢的捷徑,可以鼓動更多消費者購買,銷量也就不用愁了;
②雖然很不道德,但不得不承認虛假宣傳是最優秀的宣傳手法,不需要費勁力氣研究,只需要花錢寫幾句話,就有的是人買單;
③除了上面兩條之外最大的好處其實是成本低,宣傳成本低,被發現后罰款也低,對于品牌來說,不痛不癢。
像我們文章開頭提到的養樂多,因虛假宣傳被罰45萬,在所有的罰款中,這已經算是比較高了。
可對于養樂多來說,這根本不算什么。
雖然業績正逐漸下滑,但養樂多2021財年在中國市場的日均銷量有701萬瓶,以均價2.4元/瓶來算,大概一天的銷售額為1682萬。
罰的45萬,人家分分鐘就賺回來了。
至于那些罰款1萬、2萬的...就更沒震懾力了。
這樣的懲罰,對他們來說根本就不需要放在心上,而虛假宣傳為他們帶來的效益則超過罰款上千倍。
二者之間如何選擇一目了然。
所以在一定程度上,這些品牌們屢教不改,也是咱們慣出來的。
國外對于這方面的處罰可比咱們重多了。
舉個最經典的例子,蘋果手機。
蘋果在中國的宣傳那叫一個順風順水,但是在意大利,蘋果因為宣傳手機防水和免責聲明,一罰就是1000萬歐元,約7600萬人民幣。
蘋果如今產品不附贈充電器和耳機,可是在法國,法律要求必須送,蘋果能怎么辦?只能乖乖的送。
而在巴西,蘋果不想送,也行,先交200萬美元的罰款。
再比如知名化妝品牌歐萊雅,同樣是虛假宣傳,在瑞典一罰就是90萬,可是在中國只罰了20萬。
為啥外國品牌喜歡搞雙標?
因為商人逐利的本性就是在各國標準的最低線蹦跶,而其他國家的標準比我們要高很多。
這是沒辦法的事情,咱們國家已經開始慢慢提高違法成本了,但需要時間。
而且咱們不可否認,國產品牌正在崛起。
曾經視外國品牌為高大上代表的時代已經一去不復返,消費者也不再只認品牌不認品質。
雖然罰款少,但這些外國品牌如果一直如此,反而是在給國貨機會,不是嗎?
END
主筆 | 小陸
編輯 | 四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