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的無聲戰役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回顧國內云計算賽道近幾年的探索期,政策和資本紅利催生了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頗具規模和實力的云服務廠商,云服務市場形成了多強格局。
網絡公開數據顯示,從IaaS、PaaS和SaaS三個細分行業來看。中國公有云IaaS廠商集中度較高,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占據國內公有云IaaS市場份額前三,占比分別為40.6%、11%、11%,位于中國IaaS代表廠商的第一梯隊。
如今越來越多中小型企業數字化轉型釋放出巨大的云服務需求,海外內外云服務廠商跑馬圈地的節奏在不斷加快,云服務市場關于“蛋糕”的爭奪愈發白熱化。在市場混戰中,國內云廠商們的技術瓶頸、商業化難題也一一暴露。
云廠商的集體困境
占領云計算市場空白獲得階段性勝利后,已上市的青云科技、優刻得、金山云等中小型云服務商,以及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云服務巨頭面臨商業化瓶頸以及來自海外云服務巨頭的競爭壓力。
一方面,云服務廠商的技術研發支出、業務拓展以及品牌宣傳等都需要巨額資金支持,增收不增利甚至大幅虧損是大部分云廠商的運營常態,虧錢是國內云廠商共同的困局。
率先上市的青云科技、優刻得、金山云無一不虧損成疾,頭部廠商阿里云也是摸索了近十年才堪堪進入盈利期。財報數據顯示:2021年上半年,青云科技營業收入2.49億元,虧損達1.47億元;優刻得(Ucloud)營業收入15.06億元,凈虧損3.24億元;金山云實現營業收入39.87億元,虧損6.08億元。
盈利能力是衡量企業經營情況的重要指標,一定程度上可反映企業經營管理存在的問題。從大部分云廠商經營業績來看,國內云計算市場處于投入階段,也就是說短時間內云廠商仍需要承擔巨額的成本支出,這對中小型云廠商來說是一個巨大的考驗。
另一方面,國內云服務廠商想要獲得更大的增長空間就要與海外云服務巨頭爭鋒,而亞馬遜、微軟、谷歌等海外云服務巨頭在營收、規模、技術等方面超過國內很多云服務廠商。
國際研究機構Gartner發布2020年全球云計算IaaS市場追蹤數據,中國云計算服務商阿里云排名全球第三、亞太第一,市場份額達9.5%,超過谷歌的6.1%,是全球排名前三名(亞馬遜、微軟、阿里云)中唯一的中國廠商。
如此看來,我國云服務廠商與亞馬遜、微軟等國際巨頭還存在較大的差距,無論是在國內市場還是國際市場,具備多年技術先發優勢、市場優勢的亞馬遜、微軟等云服務巨頭都會是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想要打開全球化市場最大的競爭對手。
一場無聲的突圍戰
內遇商業化瓶頸,外有亞馬遜、微軟實力強大的等云服務巨頭不斷擠壓,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只有“強技術”、“拓場景”來提升云服務的穩定性、安全性和競爭力,才能擺脫內憂外患的發展現狀。
如何通過強技術、拓場景突圍?云巨頭們各有對策。
作為行業“一哥”阿里云積極搭建以云為核心的基礎技術體系,其自主研發了通用CPU、自研服務器磐久、神龍4.0、龍蜥云操作系統、阿里靈杰AI平臺等等一系列軟硬件產品,基于此為零售、制造、金融、政務、交通等行業提供云服務。
時至今日,阿里云已構筑了堅實的技術壁壘并且穩定性和安全性已經過諸多上云企業考驗、實踐,并且成功拿下全球第三。換句話說經過千錘百煉之后保持創新發展升級技術、迭代產品是阿里云成為國內唯一一個實現盈利的云服務廠商的重要原因。
無獨有偶,騰訊也對云服務市場虎視眈眈。但和阿里云不同,騰訊云主要是基于自身在社交、游戲等業務的云服務經驗和堅實技術,為諸多合作伙伴提供一站式數字化升級方案。截至目前,騰訊云攜手9000余家伙伴,在30個行業推出了400多個解決方案,年收入破千萬的伙伴達到數百家,數量同比增長超150%。并且計劃在3年內發展1000余家收入破千萬的伙伴。
也就是說,騰訊云優勢在于游戲、社交、金融等的生態場景資源,其最大化利用自身生態資源,保證了服務場景的多樣和可增長,而開拓更多元化的服務場景、探索多元化的商業模式又將換取云服務市場規模和收入的增長。
和阿里云、騰訊云相比,華為云沒有電商資源也沒有大體量的生態合作伙伴,發展前期走得十分艱難。在經歷了漫長的技術研發和場景服務探索期后,華為云找到了政務云這個突破口。
據IDC數據顯示,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的總規模達到了270.6億元,其中華為云在政務云基礎設施整體占有率32.2%,連續4年蟬聯中國政務云基礎設施市場份額第一。目前華為在全國各地的政務云基地已簽協議140+個,未來三年基地數量將達到200+個。
華為云政務云成績突出代表其技術能力得到了認可,而政企服務經驗和資源,將為其塑造一張進軍其他云服務領域的“通行證”。與此同時,華為云不斷深化公有云領域的技術研究與生態拓展,加速占領更大的市場份額。
總而言之,新的競爭格局迫使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等頭部服務廠商強化自身在戰略、產品、技術等方面的差異化打法,以期在強敵環伺的云服務市場獲取更大的市場份額,早日實現盈利。
阿里云剛柔相濟
在阿里的金庸江湖文化中,剛柔并濟被認為是取勝之道,在新零售、金融支付等領域我們可以看到阿里強勢的打法中透露著柔性文化,阿里云提出的“做深基礎、做厚中臺、做強生態、做好服務”發展戰略,也很好的詮釋了剛柔并濟的突圍路徑。
阿里云的“剛”體現在底層技術、管理的投入上,只有建立起領先的技術壁壘才能應對一切競爭壓力。
一來,阿里云積極做深基礎也就是通過自研飛天操作系統以及芯片、數據庫、路由器、交換機等軟硬件,夯實云服務技術底座保證云生態的穩定;二來,建立起堅實的技術底座后,阿里云進一步做厚中臺,通過中臺下連云計算基礎設施、上連企業關鍵應用,全面提高云服務效率。
阿里云的“柔”體現于在市場趨勢、用戶需求發生變化時,阿里云能快速調整方向,例如阿里云能夠兼并攻略下公有云、私有云、混合云市場,為不同用戶提供匹配的云服務。
中小型企業喜歡公有云因為成本低、易擴展,大型企業則喜歡私有云因為安全性能好而且自主可控,混合云則是融合了公有云和私有云優點,是近年來云計算的主要模式和發展方向。而云服務的選擇和企業的運營需求相關,阿里云與時俱進發展多種云服務業務開拓了更多的盈利空間。
2021年財報數據顯示,阿里云和菜鳥構成的企業數字化及服務板塊收入截至9月30日止的6個月同比增長32%,貢獻了超過575億元人民幣的收入。其中,云計算業務本季度收入同比增長33%至人民幣200.07億元,連續四個季度盈利。
阿里云剛柔并濟的打法為其做強生態奠定了良好的服務基礎,而今阿里云技術實力和生態能力幾乎比肩國際云計算巨頭。
騰訊云以柔克剛
和阿里云剛柔并濟的玩法不同,騰訊云主張以柔克剛,也就是選擇避開競爭對手的鋒芒,轉而圍繞自身生態優勢去發展云服務業務。
從當下市場份額排行來看,騰訊以柔克剛的打法十分奏效,其基于社交、文娛等業務生態資源獲得了長足的增長。2021年三季度財報顯示,騰訊集團三季度營收1423.68億元,同比增長13%。其中,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板塊在2021年連續三個季度同比增速超過30%。
不得不說,企業基因是發展云業務的重要資源。在互聯網生態資源方面,騰訊布局的業務廣而大,無論是社交、游戲、金融業務,還是文娛、大健康、智能汽車系統等業務都需要基于云去發展,在云服務生態的拓展方面,騰訊云完全可以自給自足。
此后,騰訊云持續開放技術、連接生態合作伙伴,通過合作伙伴的模式快速擴散生態規模做大做強云計算業務,很快在國內云服務市場站穩腳跟。
據網絡公開數據,騰訊云與生態伙伴一同在政務、金融、教育、工業等領域聯合構建了豐富的生態產品庫,截止目前,騰訊云共引入了近500個精品應用,近2000款行業的優選應用和產品解決方案。
對于騰訊云來說,利用龐大的生態資源發展場景化的軟件云服務是一條增長捷徑。對于騰訊云企業用戶來說,選擇騰訊云的原因是因為看中了騰訊云的安全性和穩定性。
據悉,騰訊云搭建了亞洲最大的云基礎設施,服務器數量超過百萬臺,開發者數量超過200萬人,設有4個AI人工智能實驗室、7個安全實驗室,在全國范圍設有本地化的銷售和服務機構,涵蓋各個細分領域自有行業解決方案產品超過300個。
騰訊云以柔克剛的打法最大化的利用了自身生態資源優勢,得以在競爭激烈的云計算市場中占下了一畝三分地。
華為云至剛至陽
眾所周知,華為的企業精神是“狼性文化”,代表團結、敏銳、不屈不撓。在華為云業務布局上,我們也可以感受到華為至剛至陽的“狼性文化”。
一是對市場需求高度敏感,早在2017年華為就整合IT產品線、2012實驗室、軟件產品線、全球公有云業務部、流程IT等團隊成立華為云BU,說明其敏銳地察覺到未來云計算市場的重要性。
2017年是國內云計算市場崛起的關鍵階段,彼時亞馬遜云和微軟云初步進入中國市場,萬達、蘇寧、國美、海航紛紛布局云服務業務,網易云、百度云、京東云也逐漸被消費者熟知,華為云抓準時機乘著風口實現快速發展。
二是華為云長期保持對華為云服務市場的熱忱,不斷研發新技術、優化用戶服務是其發展后期厚積薄發成為行業增長速度最快黑馬的原因。
Canalys發布的中國云計算市場2021年第二季度報告顯示,二季度,中國云基礎設施市場增長54%,達到66億美元。阿里云、華為云、騰訊云和百度智能云分別以33.8%、19.3%、18.8%、7.8%的市占率位列前四名。
三是除了在政務云領域占優勢之外,華為云持續開拓了游戲、視頻等多元化的云應用場景,組件形成豐富的云生態體系。
盡管華為云沒有阿里云龐大的電商體系來“滋養”,也沒有騰訊云大量的合作伙伴來“協作”但在華為云擁有諸多政企領域的客戶資源在政務云領域如魚得水。接下來華為云計劃持續加大研發投入,進一步攻略更多云應用市場,尋找更多突圍機會。
2021年華為云提出了兩大戰略方向:一是聚焦雙賽道的市場戰略,既攜手伙伴服務廣大的云原生市場,同時投入千行百業的數字化轉型、智能升級市場。二是充分協同華為云、終端云、流程IT云三朵云的能力,以華為最優的整體數字化能力助力客戶智能升級。
在至剛至陽的戰略打法下,華為云進入了全新的發展階段,在持久的云計算突圍戰中變得更有底氣,也更具競爭力。
綜上所述,不論是從戰略打法、技術研發和應用還是用戶服務來看,阿里云、騰訊云、華為云都有著明顯不同的發展邏輯,這樣差異化的邏輯構建成了堅硬的壁壘,為云巨頭們參與無聲戰役提供了堅實的護盾,也為國內云巨頭進軍海外市場奠定了堅實的技術、服務基礎。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