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杜立本文集》有感 作者虞文軍
唐代韓愈說,師者,傳道授業解惑者也。說到教師這個職業,我腦子里第一個形象是北大校長蔡元培,馮友蘭先生評價他是“一介寒儒,書生本色”。
而本書作者杜立本老先生,亦絲毫不曾辜負教師這個太陽底下的崇高職業。他在中學數學教育戰線堅守了近半個世紀,經歷了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至今教育發展歷史的巨大變遷。俯首甘為孺子牛,他先后被評為市優秀班主任、師優秀教師、市優秀知識分子和省優秀教師等,并因教學成績突出而榮立市級三等功。他退休而不退崗,花甲之年重被返聘,繼續奮斗在教學的第一線,送走一批批高三畢業生。73歲的他,終因身患重病,離開了摯愛的三尺講臺。他曾說過,站在講臺的那一刻,就像戰士聽到沖鋒號,拿起了鋼槍一樣,渾身充滿激情。
夕陽燦爛唱新聲,他是心態頗為年輕的老者,讀著這本書,仿佛可以看見杜老在年逾古稀“趕時髦”學電腦、學開博客、學發博文的十足勁頭。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是極具國家榮譽感、社會責任感強烈的普通知識分子,他開博的目的,“是想為凈化社會風氣、建設和諧社會出點力,……蠻可以對我國中學教育教學的改革與發展發表些意見,或許能有些參考價值……”
人是一根會思考的蘆葦。杜老從未停止過對教育、對社會的思考。
“談教育”,他從學生讀書談到教師讀書,從學生減負說到教師減負,從應試教育延至情感教育,從義務教育論及高等教育,從斥責教育改革的概念炒作到殷切提出實實在在的教改希望……章章句句,都力透紙背,發人深省,無不體現著杜老對學生的關愛,對現存難題的憂慮,對教育事業的責任感,以及數十年來的經驗總結和方法探索。
“時政雜談及其他”,包含著這位老共產黨員、老教師對國家的滿滿赤誠、拳拳熱愛。對于社會之進步、科技之強大、文化之繁榮,他欣慰而喜悅;對于貧富懸殊、泡沫經濟、文化腐敗等積弊,他憂慮且彷徨。對有些領域雖說知之未深、言之尚淺,但其字里行間,攬引譬喻,針砭時弊,弘揚正氣,斥責歪風,對社會現實矛盾的敏感和思考令人感佩。
文章言志,歌而詠之;文章道弊,教而化之。讀這百余篇文字,仿佛可以看見這位年逾古稀的杰出老教師,對著并不熟悉的電腦,敲擊下一個個文字、一篇篇文章的佝僂身影,以期留下自己富于理性而智慧的思考,格物致知,經世致用,以豐裕的精神財富給予年輕一輩們以啟發與教化。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