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我們聽播客時,我們在聽什么
播客今年徹底火了。
上上周小宇宙APP提示,我已經在這個平臺上收聽了500小時的播客。
仔細回想一下這500個小時,讓我留下深刻印象的播客內容并不多。
那是不是意味著,我浪費了500個小時?
這又引申出另一個問題,播客是不是非得要留下什么,才有價值?
借著小宇宙的500小時,今天我們就來探討一下本文的標題:當我們聽播客時,我們在聽什么?
卷不動,享輕松
以一天通勤2小時來計算的話,500小時其實也就只夠聽250個工作日而已。
差不多正好是一整年的工作日數量。
此前,我選擇打發通勤時間的方式是:看kindle以及中長視頻。
然而隨著近一年對著顯示器的時間越來越長,我也終于想到應該讓自己的眼睛摸個魚了。
于是,播客就成為了最好的選擇。
雖然同樣以聲音為載體,但播客與得到之類的付費知識音頻有極大的區別。
付費知識音頻無時無刻都透露著一種都市社會的“卷”氣——沒有知識的輸入,就會被城市、社會和同齡人所淘汰。
而聽播客時幾乎不會有心理壓力,隨時可以中止,然后在下一個通勤時間段繼續收聽。無需逼迫自己在播客中獲取知識和觀點,就好像在飯店吃飯時,聽隔壁桌聊天——左邊這桌的對話聽不下去了,就轉頭去聽右邊那桌的聊天。
在飯店吃飯是重點,隔壁桌的聊天是順帶的;通勤是重點,播客只是順帶的。
重構消失的附近性
關于播客的興起,目前比較主流的說法是:附近性的消失,導致了播客的興起。
(附近性的消失:一是空間概念上,附近的消失,即我們逐漸逃離了真實的生活環境,相伴而來的是對社區的陌生以及朋友間守望相助的消失;二是精神層面,中間地帶的消失,個體表現為情緒的快速起落,社會層面是大眾道德的情緒化和極端化。)
準確來說,是都市人想要重新構建附近性,所以才有了播客的再次興起。
請注意,我這邊說人群的時候是加了限定描述“都市人”的,目前并非是全體的現代人都需要及想要重新構建附近性的。
不同于三四五六七八線城市的人還保留著附近性,都市人附近性的消失是最為嚴重的。
雖然,都市有著更為繁華的場景,但是燈紅酒綠終究只屬于少數人。
都市生活的熱鬧過后,留下的依舊是個人內心的空白,以及平臺數據庫中的一個個標簽。
一方面,都市人將一切交給網絡與算法。一日三餐有外賣、新聞資訊有算法、購物有淘寶京東。甚至想要看個展,也需要被平臺推薦與評論影響。
個人無需了解周圍,只需在公司與家之間做好鐘擺運動即可,波瀾不驚,生活也不會有任何的驚喜。
然而,人是社會性的動物,與附近建立聯系是一種動物本能。
另一方面,都市人的婚戀觀也已逐漸走向極端。獨身主義或者不婚不育主義被越來越多的人所接受,表面看是高房價與強工作壓力導致了這種情況。
但個人覺得,其實是個體主義的流行導致了這種情況。個體主義下,更為強調個人的體驗與自我追求的實現。
“女人只會影響我拔劍的速度。”
“不談戀愛,屁事沒事。”
“丈夫,這東西”
一旦個人開始重視和追求個體的體驗,那就勢必會催生出無數個興趣。
以抖音為為首的視頻平臺,代表了全體現代人的最大興趣公約數,它們能滿足80%的人的興趣,但絕對沒法滿足剩余20%的人的興趣。
正因如此,百度貼吧、豆瓣、即刻、小宇宙之類的“小眾”興趣聚集地有存在及發展的價值。
當都市人通過興趣試著在互聯網重新構建附近性時,播客就直接蕪湖起飛了(B站也已經通過興趣,在其內部構建了一個又一個的興趣聚集地)。
播客提供了職場、熱點評論、二次元、閱讀、時事政治、商業分析,科技報告等各種各樣的內容。
每一個在現實生活中失去“附近性”的都市人,通過自己感興趣的播客內容,在互聯網上構建起新的“附近性”。
縱使所隔千萬里,只要看見播客的訂閱數,聽眾就能知道在看不見的地方有多少自己的同類。
在通勤路上,我們可以看到這樣一個畫面:現代都市人一邊用耳機切斷自己與當下環境的聯系,另一邊又通過播客與更遠的外界建立起聯結。
生活是聲活
有這樣一個故事,早些年國外某公司推出過一款機器寵物。由于這款機器寵物是初代產品,并沒有自動避障功能,所以會時不時的發出撞擊家具的聲音。
在這家公司的二代產品中,產品人員為其加入了避障功能。本以為可以減少對消費者的打擾,沒想到卻迎來消費者的投訴。
“機器寵物可以自動避障之后,家里又變得安靜。家沒了生氣。”
這個故事,我看到了一個事實:環境音是極為重要的。
做過視頻的朋友應該特別明白我的意思。當將一個視頻片段的音軌完全刪除,轉而貼入一條只有配音的音軌后,整個視頻的聲畫是極其奇怪的。只有當加入了各式各樣的環境音之后,我們才會覺得視頻是正常的、不違和的。
正如手機、ipad沒能干掉客廳電視一樣,客廳電視除了提供一塊可供人看影像的屏幕之外,更多的是通過制造環境音,提供一個熱鬧的空間。
電視聲一響,客廳就有了些許活力。
人與空間的關系是需要環境音來維系的。
播客為這種關系提供了另一種的維系方式,并且將其從客廳延展到了家的其他空間中。臥室、廚房、甚至是浴室中都可以播放一段播客。
播客一開,聲活自在。
500小時本身
我相信,播客永遠不會成為現代人興趣的最大公約數,它只會是一個小宇宙。
而每個聽播客的人卻都能找到屬于自己的那個宇宙。
回到本文開頭的500小時。
這500小時,需要通過留下什么來賦予意義嗎?
并不需要,因為500小時的陪伴就已經是意義本身。
- End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首發公眾號:左爾擊(ID:leftearji)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