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R SaaS終于要起風了
在疫情持續反復的2021年,國內的數字化進程再次加快,數字化探索與實踐疊加傳統IT技術的老化推動產業加速SaaS化。在HR產業內,傳統HR軟件安裝舉步維艱、云端轉向加速,HR SaaS化如星火燎原般迅速蔓延,推動產業數字化不斷提速。
回歸到行業來看,產業SaaS化提速帶來的最大利好,是全行業不再對SaaS報以懷疑態度,轉而擁抱SaaS帶來的新機會。
遲來的HR SaaS風口
根據相關行業數據顯示,2020年中國整體云服務市場規模已達2316億,其中HR SaaS市場規模為27億元,較上年增長了39.7%,目前HR SaaS整體滲透水平較低,未來仍有較大增長空間。根據艾瑞咨詢推算,HR SaaS市場規模預計在2025年達到142億。而在產業規模加速膨脹的背后,與多方面的市場變化不無關系。
從人力市場來看,勞動力人口增加和人才緊俏,推動了數字化管理工具發揮價值。從勞動力人口來看,中國遠高于美國、德國、日本等發達國家,位居世界首位。根據2019年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中國的勞動力人口總數為8.1億人,約占總人口的57.9%。與此同時,國內第三產業逐年上升,逐漸成為吸納就業人口的重點領域,也是人力資源管理的重要服務領域。同時,企業對人才的“供不應求”,更讓HR SaaS工具價值得到彰顯。
從企業方面來看,客戶對自身需求變得愈加清晰,線上招聘和辦公需求場景增多,刺激了大型客戶和中小型客戶對HR SaaS的需求。在企業人力資源管理應用場景中,HR SaaS覆蓋招聘管理、核心人力管理、培訓開發、人才管理、人才測評、組織發展等全鏈條服務,基本能夠滿足企業對人才選用的全部需要。
此外,HR SaaS在提升企業招選用人效率方面也發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比如,在招聘環節,SaaS工具可以通過整合結構化標簽,來加速篩選簡歷的效率;在核心人力資源環節,可以通過深度挖掘數據降低統計差錯,幫助企業多維度協同發展;在績效管理方面,通過有效的線上數據提升組織效能……另外,近年來靈活用工的興起,也加速了行業對數字化工具的應用。
除了供給端、需求端的協同共振之外,國家不斷出臺的支持性政策和不斷涌入的外來資本,也在推動著行業加速崛起。在此背景下,國內HR SaaS終于迎來了遲來的風口。
行業加速向一體化演進
目前來看,HR SaaS賽道被分為單一模塊和一體化市場。單一模塊市場主要聚焦在招聘、e-learning(在線學習系統)這些細分賽道,主打高效、便捷。一體化區別于單模塊的“單點作戰”模式,將CoreHR、招聘、測評、績效等多個模塊融合到一個平臺上,為企業提供一體化解決方案。而從整個行業發展趨勢來看,HR SaaS從單一模式向大而全的一體化模式發展,已經逐漸成為行業發展的必然趨勢。
其一,單一模式自身存在短板。過去這些年,中國HR SaaS由于行業滲透率比較低,而國內市場又比較大,單一模塊廠商也得到了很好的發展。但隨著行業數字化水平的不斷提升,這種模式已經難以滿足行業發展的需要了。
具體來說,企業在推動HR SaaS化的過程中,需要打通整個業務數據以及各個業務模塊,這樣的需求顯然依靠一家單一模塊企業難以完成,而同時采購多家單一模塊廠商不僅會增加企業成本,還會讓企業陷入因標準不一帶來的數據割裂之中,這顯然不能滿足企業的應用需要。
其二,一體化模式障礙逐漸掃除,行業一體化加速。由于HR SaaS面對的對象是各行各業,彼此之間需求千差萬別,個別企業之間個性化的需求更是層出不窮。比如,就行業而言,制造業的排班制度就與服務業存在巨大的偏差,兩者的業務流程更是完全不同;就個性化而言,一家公司在不同階段、不同部門采用的考核標準也完全不同。
這些不同和差異,導致了很多HR SaaS公司很難通過一套系統,實現“全網通用”的效果,但為每一家企業定制又會陷入“重復造輪子”費力不討好的窠臼之中,這就需要新的技術來推動行業的發展。
近年來隨著PaaS的發展,低代碼技術得到快速應用,借助低代碼技術很多企業只需要借助SaaS平臺提供的系統架構,就可以開發出屬于自己的個性化組織架構,開發成本大大降低,一體化平臺也由此得到了迅速發展。
當然,一體化帶來的最大改變,在于它將原有分散的數據、業務之間實現了打通,消解了單一互聯網思維進入B端市場的“水土不服”,大大加速了企業組織、運營、管理“上云”的速度和整體水平。
盛宴屬于大企業
雖然一體化模式的技術條件已經逐漸成熟,但從整個行業的來看,無論是國內還是國外,真正做到HR SaaS一體化的玩家屈指可數,這主要與一體化模式擁有較高的行業壁壘分不開。
首先,HR低代碼技術本身實施起來很有難度。要對外開放低代碼技術,就需要HR SaaS公司親自搭建屬于自己的低代碼開放平臺,需要以PaaS為根基,而PaaS又需要企業具備很強的云服務基礎,這對于很多單一模塊的企業來說,無疑是個巨大的行業壁壘。
以阿里釘釘為例,釘釘能夠在短時間內推出低代碼技術,是因為阿里云在行業內擁有深厚的行業根基,其核心技術能夠支持其開發出適應低代碼環境的PaaS平臺,這是一般企業無法比擬的。縱觀國內低代碼平臺,無論是騰訊的低代碼平臺,亦或是來自SaaS行業的金蝶、北森(人力資源)等玩家,都擁有深厚的技術積累和行業積淀,這也從側面佐證了這一點。
其次,低代碼平臺需要穩定的產業生態作為依托。從企業管理全局來看,一體化HR SaaS系統只是企業管理數字化的一個部分,因此一體化廠商想要做好HR一體化,還需要廣結盟友、開放技術平臺,但這樣的條件往往大平臺才有實力去做。
以美國HR SaaS為例,只有像Slack、Workday這種平臺級的一體化產品,有能力把許多單一領域最強最好的模塊和服務整合在一起,Slack的生態相對比較松散,有自己的應用市場,圍繞協同辦公建立生態,同時也提供外部連接API;而Workday提供外部連接API,Slack可以直接調用,不同SaaS企業之間通過API接口實現互聯互通。
國外的發展經驗,也同樣為國內巨頭所借鑒。當前,騰訊和阿里都發起了“SaaS加速器”計劃,海選SaaS企業進入自己的陣營。騰訊建立了SaaS市場和SaaS臻選,阿里也建立了SaaS市場,并且旗下還有主打企業協同管理的SaaS產品——釘釘。
為了構建SaaS生態,兩大國內互聯網巨頭不僅親自投身自研平臺,還帶動產業鏈伙伴、其他技術開發廠商一起來構建屬于自己的“企業管理生態”,以此來彌補自身在SaaS應用上的“缺口”。從這個角度來說,一體化模式終究是大企業的盛宴。
賺錢得靠大客戶
就商業價值而言,HR SaaS賽道也同樣遵循著依靠“大客戶”賺錢的基本邏輯,其中原因自然與我國的國情有很大關系。
一方面,國內中小企業客戶總體付費金額大大劣后于國外市場。對很多HR SaaS服務商來說,中小企業在自建IT系統成本較高的情況下,要想利用信息化、數字化降本增效就離不開SaaS服務商提供的SaaS服務,對于相對剛需的HR領域更是如此,這也是早期HR SaaS將重點瞄準SMB(中小企業)市場的原因。
但現實情況卻是,HR SaaS服務商借助SMB客戶的確實現了擴張但卻并不賺錢。之所以能夠快速擴張,主要源于中小企業群體基數大,決策流程短、需求簡單,對標準化的HR SaaS系統容忍度高;而不賺錢的理由也同樣很好理解,中小企業市場化競爭帶來的壓力傳導可以通過“堆人”來解決(人口紅利),相比“提效”而言中國中小企業更看重“降成本”,因此在很多中小企業主看來,在軟件系統上“花太多錢”是很“不明智”。
于是,付費意愿低、金額小、個性化需求多,就成了這個群體的核心畫像,也是HR SaaS廠商難以規模化盈利的核心源頭。
另一方面,大企業對管理效率有著實實在在的剛需。一來,相比中小企業更加看重“降本”來說,大企業最害怕的反倒是“大企業病”,因而效率提升是其管理的核心關鍵;二來,大客戶生命周期更長、賬號數量更多、客單價也更高,這就決定了大企業的粘性更好,簽約之后轉換成本更高。因此,HR SaaS廠商一旦與大企業簽約,就可以通過持續續約和不斷提供優質服務獲得穩定的現金流,這也是大客戶更賺錢的原因之所在。
中國式HR SaaS下一站去向何方
當下來看,無論是不可逆的一體化趨勢,還是商業模式依靠大客戶的基本狀況,都決定了中國HR SaaS將在接下來發生巨大的變化。
首先,馬太效應之下,資源進一步趨向頭部龍頭。除了顯而易見的技術原因之外,HR SaaS服務商自身的行業影響力也是大客戶“買賬”的關鍵,畢竟對于大客戶而言,無論是服務的長期性還是較高的付費金額,都要求其合作企業必須具備相當的實力,這樣才能保障雙方合作的穩定性,這是中小企業無可比擬的。
其次,SaaS對企業業務形成的加成更被業界看重。根據IBM的調查數據顯示,采用HR SaaS的企業有一般都希望借助HR SaaS來獲得競爭優勢,而不僅僅是希望獲得降低成本的效果。因此,從客戶角度來說,他們希望的HR SaaS不僅僅是系統級的升級,更重要的是服務層面的加成,所以如何構建更好的服務會是核心關鍵。對于那些既沒有過硬技術、也無大量成功項目經驗背書的廠商來說,其接下來面臨的狀況將不樂觀。
最后,隨著HR SaaS進一步向PaaS層面延伸,HR SaaS向自動化、智能化方向加速演進。隨著AI技術得到廣泛應用,HR SaaS廠商正在嘗試通過將SaaS與AI、RPA等能力相結合,大幅度提升企業在簡歷篩選、崗位匹配以及請假等環節的自動化和智能化。
綜合來看,在行業進入快速發展的今天,以精益管理為代表的HR SaaS的未來值得期待,但能否抓住機會還要看企業,能否因時而變主動適應行業的發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