相互寶宣布關停,7500萬人怎么辦?
作者 |魏宇卓 鄭宇軒
編輯 |丁奕然
設計 |王浩南
12 月 28 日,支付寶小程序相互寶發布公告,互助計劃將于 1 月 28 日正式停運。
今年關停的互助平臺,前前后后加起來有 10 家,相互寶是這些互助平臺中規模最大,并且最受關注的。
01為什么相互寶會引起巨大關注?
本次相互寶關停事件異常火爆,微博上,其談論量是其他互助平臺關停的 10 - 20 倍。
甚至,新浪旗下的新浪互助關停時,連話題都沒有生成。
為什么相互寶關停會引起如此劇烈的關注和討論?
因為相互寶,引發了“眾怒”。
1)無預期突然關停項目,用戶失去“信任感”
這次相互寶宣布關停,沒有一點征兆,在 12 月第 2 期結束時(第 1 期每月 14 日收費,第 2 期每月 28 日收費),突然宣布停止運營。
相互寶毫無征兆地突然宣布停運,讓用戶無法理解。
相互寶曾經發出過一套 Q&A,其中承諾用戶:“人數少于 330 萬,計劃也不會立刻停止。”
可通過相互寶發布的數據可知,直到閉停前,分攤人數還有 7495.38 萬,這與當時的承諾不符。
從產品角度來看,相互寶其實只是一項大病互助計劃......平臺的職責是保障用戶進行互助,保護用戶與用戶之間的權益。
每一個參與互助寶的用戶,都是對互助有需求的,希望在未來也可以接收到其他人的幫助;平臺承諾用戶在此平臺互助,既安全,又可靠。
可是,平臺突然中止運營,就等于撕毀了“承諾書”,踐踏了用戶給予平臺的“信任”。
這真的是合理的么?
其實此次相互寶引起巨大關注,除了突然關停,也是因為此前也出現過的“歷史遺留”問題,導致用戶的情緒爆發。 2)沒做好用戶增長應對,漲價帶來“欺騙感”
18 年 10 月 17 日,支付寶正式上線相互寶(當時名為相互保),短短一周后,加入人數高達 860 萬。
當時,相互寶的標語為“0 元加入互助計劃”,同時,還在宣傳 banner 上特別標注“幫助一人不超過 0.1 元”。
但這其實只是平臺在“玩”文字游戲 —— “一人”、“0.1 元”,雖然并沒有欺騙用戶,但是大大降低了用戶的心理預期。
這樣導致相互寶常因“分攤金漲價”而被詬病。
分攤金到底是怎么算的呢?為什么從 19 年的幾毛錢,一路飆升到現在的一個月需要 15 元左右。
首先,我們要知道分攤金的計算公式是什么:
簡單來說,就是將生病患者所需要的醫藥費,平分給每一個用戶。
所以,參與人數的減少和理賠人數的增多,都會導致分攤金不斷增加。
根據數據顯示,2020 年開始,相互寶的參與人數達到了 1 億左右,分攤金近乎穩定,每個用戶只需承擔 4 元。
但是,從 2021 年開始,分攤人數開始驟降,被幫助成員卻反而一直增長。
單單從 1 月至 3 月,被幫助成員就同比增長了 704 人,分攤人數驟降 637.27 萬。
相互寶可能內部對分攤金漲價,做過相應的應對方案,但在大部分用戶的視角上,并不理解這種無通知的漲價行為。
這種不停漲價,收取金額和用戶心理預期不同的情況,帶給用戶強烈的“欺騙感”。
這種被平臺欺騙的感覺,也成了這次事件被大眾高度關注的第二大因素。
3)每月分兩次自動扣款,帶給用戶“失去感”
相互寶從 19 年開始,就執行著每個月 2 期的互助計劃,將項目時間周期拉短,可能是為了更好、更快速地幫助別人。
這就導致,每個月用戶要被扣款 2 次,每次扣款(最初的 0 元到現在的 7 元)都會讓用戶產生一次“剝奪感”。
尤其是當用戶關聯家人后,一個月的扣款提示數直接翻倍,例如,綁定三個人,一個月要扣六次款。
對比保險來看,一年交一次保費,雖然單價貴,可扣款的感受并不強烈。
并且,如果用戶不支付公攤金,就不會被相互寶所保障,由于僥幸心理的存在,用戶將這份頻繁扣款的厭惡感一直壓在心底。
用戶被壓抑的情緒,在這次相互寶宣布關停后,徹底爆發。
在社交媒體上,會有很多用戶對這一點發出質疑。
02相互寶為什么關停?
分析相互寶關停的原因,運營社認為,其受到政策監管、盈利狀況、輿論批評三方面的壓力。
1)監管壓力:不屬于真正意義上的保險 相互寶是網絡互助計劃,而非保險。 相比于保險,網絡互助計劃看似門檻低、繳費少,但其實存在了一些問題: 網絡互助計劃不受證監會的監管,償付能力不受保障(平臺的總資產是否能償付負債,來為用戶提供足夠的保金)。如果經營狀況出現問題,無法保證能夠讓用戶獲得預期的賠付。
缺乏監管,再加投機取巧者的大量涌入,想要借此“發財”,導致網絡互助行業“非法沉淀資金”、“經營者攜款潛逃”、“打保險擦邊球”等亂象頻發。 正因如此,2020 年 9 月,銀保監會對于網絡互助的監管政策進一步收緊。 銀保監會在打擊非法金融活動局,撰文提到:
相互寶、水滴互助等網絡互助平臺會員數量龐大,屬于非持牌經營,涉眾風險不容忽視,部分前置收費模式平臺(提前收取用戶費用)形成沉淀資金,存在跑路風險,如果處理不當、管理不到位還可能引發社會風險。
在這樣的形勢下,相互寶的關停是必然的。
2)盈利壓力:入不敷出 前文中我們提到過,用戶分攤金額主要包括:賠付金額與“8% 賠付金額”的平臺管理費。 其中,平臺管理費是相互寶的主要收入來源,會用于分攤金額收支、案件調查審核、訴訟仲裁公正、日常運營維護等方面。 隨著產品使用人數從 800w 升至 1 億人,賠付金額不斷攀升,管理費也隨之增長。雖然平臺的收入增加了,但審核成本的增長速度要比獲得收入的速度快不少。 首先,用戶加入門檻低,審核人數只增不減。
平臺的審核成本主要來自于實地調查、專業審核、大數據防欺詐中所付出的人力、物力成本。
譬如,為了保證受助案件的真實性,相互寶會派遣專業調查員進行實地調查。
由于加入門檻低,會有不少身體患有疾病的用戶抱著試一試的心態加入。
隨著審核人數的上升,后期的審核成本也隨之上漲。
其次,拒保的審核成本并不計算在賠付金額內。 管理費只從最終獲得賠付的金額中抽取,那些審核未通過、被拒保的用戶所付出的審核成本,只能由平臺自行承擔。 當審核成本不斷增加,超出收入的管理費時,就會使得產品出現“入不敷出”的狀態。
3)輿論壓力:審判機制受詬病
相互寶的賠償采取了陪審團公示制度,當用戶不滿足互助金申領條件時,可以通過申請“陪審團”介入,對案件進行重新評判。
這看似是用公信力來保證評審結果的公正,但在具體執行時,還是出現了問題:入門門檻低,決策成本低,結果不能服眾。
用戶想要獲得評審團成員資格,只需要購買相互寶滿三個月,并答對 6 道題,入門門檻較低。
例如,審判過程中就出現了由于“無法證明疾病是意外”而拒保的情況。
53 歲患者因無法證明腦出血是摔下樓梯后所導致的“意外事件”,而被拒保。
圖源:知乎用戶 @互助哥
百度貼吧還出現了專門分享、吐槽相互寶“拒保案例”的「被拒合集吧」,帖子數達到 900 余個。
03
結語
說到底,相互寶是一個好產品么?
回答:是的。
從 2018 年到 2021 年,整整 3 年多時間,它幫助了 179127 名患病成員脫離苦海,這些數據背后是可以在賠付公示上看到的真實案例。
而且,這次關停對螞蟻金服有害無益,有媒體推算,這次事件將導致螞蟻金服虧損 30 億。
因為,從下個月 28 日起,用戶的“互助分攤”將消失,但互助案件還會繼續發生,所產生的所有成本將由官方承擔。
即使 ta 是個好產品,但互助產品的關停也是必然,正如知乎的@虎山行不行 所說:
“這類產品你說 ta 好,ta 是真的好;你說 ta 難做,ta 也是真的難。”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私信求“運營干貨”分享。但精力有限,沒法一一回復。
我手頭上正好整理了一份內含155篇硬核干貨文章和社群運營、活動策劃等超全的資料包,可以免費送給大家。
領取方式:關注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回復關鍵詞【資料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