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人生只允許有一次如果,我想回到2000年
來源:Voicer
“Really?Is there anything new?”這大概是不少人冷眼看著當下流行的時候,堵在喉嚨深處的一聲喟嘆。
馬鞍包在古著店里坐了20年冷板凳,又神氣活現地二次受寵;設計師們翻箱倒柜,讓被遺忘在品牌檔案庫里的老印花,爬上了當季的新衫;露天下午茶座上的女孩子,甚至化起了Paris Hilton式的光感妝容……
一夜之間,重溫2000年成了最時髦的事,但你卻深切地明白,有些只活在那個時空里的東西,和Britney Spears的體重一樣,終究再也回不去了。戀舊的Voicer搜集了大家的千禧年青春里,10則(幾乎)永遠不可能重來的集體回憶,帶你悄悄偷看一眼屬于你的、我的2000年。
01
你人生中的第一支手機是什么?
2000年上市的諾基亞3310,賣出過一億多臺,是這顆星球上最知名的手機。它自帶的貪食蛇小游戲里,那條被越喂越長的蛇,是不是也是你揮之不去的記憶?
那時,寫短信免不了在按鍵上打打刪刪,想在有限的字符里多塞一點內容,因為每1毛都是錢。給喜歡的人發完短信,焦灼地等待回音,看著小圖標忽然飛入視野的雀躍,好多年都沒有過了。
彩屏、拍照、翻蓋、滑蓋、360度旋轉機身……在一次次吸引眼球的“小型革命”里,黑莓、索愛、夏普都曾短暫地成為時髦風向標。深陷“芭比審美”的女孩子,在屏幕四周貼滿亮晶晶的寶石貼紙,系上毛茸茸的來電提示閃光掛件……校園鄙視鏈是如此簡單直白,擁有一支鄰桌都沒有的手機,你就是大家眼里最酷的人。
02
距離上一次逛音像店,有10年了吧?
在那個音像店在大街小巷隨處可見的時代,開始省下早飯錢買CD和卡帶,不厭其煩地聽,是我們內心認同自己成為一個大人的標志。
彼時的Britney Spears,尚未從小甜甜變成“甜甜圈”,而畫著煙熏妝、抱著電吉他、披發五五分的艾薇兒,有多“只手遮天”呢?傳唱度和討論度,敵得過現在歐美一線女歌手全部加起來吧。
面對滿墻花花綠綠的專輯,沉住氣,問老板要個板凳,站上去一排排細細尋找。追了多年的偶像,不僅張張專輯都要買,還要集齊港臺版、慶功版、加贈DVD珍藏版;感覺一般般的,也可以買下“新歌+精選”試試口味。
大的唱片行,可以直接戴上耳機試聽;小音像店也有小的好處,正版盜版混著賣,非常照顧零花錢有限的學生黨。
03
你去KTV必點的MV是哪一支?
有多少記憶猶新的MV,是你在Channel V和MTV音樂臺上看到的?在港臺歌手霸占榜單的千禧年,MV像萬花筒般充滿魔力,甚至催生出周格泰、林錦和這樣一批“大師級”MV導演。
舞曲MV有綴滿亮片的時髦打歌服和眼花繚亂的特效,抒情慢歌的MV則像電影一樣有起有落、有臺詞、有旁白,在KTV包廂點播時,總要等男女主角深情款款地演好久,才能唱出第一句。
1999年,趙薇在《愛情大魔咒》里裹著鮮紅的袍子,戴著長長的觸角,搖頭晃腦地唱“Say IPIYAIOOW Ah Say IPYAIAY……”。
2000年,梁靜茹的《勇氣》里,奮不顧身的少女愛上有家室的大叔。
2001年,瞇瞇眼的周杰倫穿著黑背心,在《雙截棍》里把對手打得落花流水;SHE的《戀人未滿》則藏了個剃著寸頭、像獼猴桃般青澀的張孝全。
2003年,《遺失的美好》里的張韶涵,坐在載滿搬家物品的車上,那個夏天似乎永遠不會結束……
04
曾經,我們都是“設備黨”
在x米音樂、x易云音樂全盤占領我們的耳朵之前,你也曾是一名緊跟潮流的“設備黨”。起初,擁有一臺插入磁帶播放的隨身聽,就算達成心心念念的愿望了,那種微微帶著噪點的不完美音質,現在反而成了一種特殊的記憶。
漸漸告別了需要切換AB面的聽歌方式后,一臺索尼CD機成為洋氣City Boy和City Girl的必備單品。
此后,MD如曇花般短暫地成為酷青年的最愛,再后來,MP3又一夜間普及起來,想聽任何歌,下載好傳輸進去就行,而這時候,2001年誕生的iPod,成了隱形炫富的利器(當時定價399美元)。
初代iPod被Steve Jobs定義為“把1000首歌隨身裝進你的口袋里”,隨著不斷更新換代,內存越來越大,體積越來越小,早已不止可以裝進1000首歌而已。而今天呢?只有五彩繽紛的iPod Shuffle還能勉強買到,官網上連推薦都看不到了。
05
偶爾也懷念Windows 95的“笨拙”
對于曾經用過Windows 95系統的我們來說,即使現在的Macbook再貼心、再智能,一陣老式開機音效,一個經典的左下角「開始」菜單,足以把你瞬間拉回互聯網的“年幼時代”。
漫長的啟動等待時間、可愛的低像素圖標、“筆刷”和“顏料”一橫一縱排放的畫圖軟件、打發時間的“空當接龍”和“掃雷”游戲……是不是偶爾也會讓你有點懷念呢?
沒有無孔不入的Wi-Fi,撥號上網的窗口名稱非常真誠,叫“我要上網”。聽著那串連接中的撥號音,簡直心急如焚到要爆炸!
奮力加載中的空白網頁下方,進度條一小格一小格地爬,搓手等待的時間,比網上沖浪的時間還多;
在微信和QQ侵入生活之前,MSN那個由一藍一綠兩個小“胖墩兒”組成的圖標,無比親切熟悉……
06
比起上課,還是喜歡看“閑書”
校門口總有那么一家租書店,男孩子在那兒租武俠,女孩子(和部分男孩子)租言情和少女漫畫,厚厚的像塊兒磚頭,花一兩角錢就可以痛快地看一個禮拜。
老師把它們統稱為“課外書”,奈何水冰月和夜禮服假面若隱若現的感情線太牽動人心,所以上課時總也忍不住把它們壓在課本下偷看,回了寢室甚至還摸黑打著手電筒看。
當然,一旦被沒收了,就要抱著大無畏的精神,和班主任“斗智斗勇”,為了押金誓死把它拿回來。
回憶到這里,是不是恍然發現,你已經挺久沒有摸過一本紙質書了?是不是掂量著,也許應該買一臺Kindle?其實,如果你一年到頭頂多看進去半本書而已,真的犯不著。
07
課間零食大作戰
如今,你開啟新的一天必不可少的或許是一杯星巴克,偶爾想喝一罐“肥宅快樂水”,伸手摸了摸自己苦苦“舉鐵”+“吃草”才得來的一點點腹肌,終究還是作罷。
但是……還記得嗎?在那些年紀尚小的日子里,我們的肚子里好像住著無數條饞蟲。一聽到下課鈴打響,總是以百米沖刺的速度奔向小賣部,恨不得用各種五花八門的零嘴兒代替正餐。
如何在老師的眼皮子底下,不動聲色地把零食塞進嘴里,用口水泡軟它,然后不發出任何聲音地咽下去,這是一門各顯神通的“大學問”。
圍繞零食而展開的娛樂活動更是此起彼伏,比如小浣熊干脆面里附送的水滸英雄卡(108張主卡+6張惡人卡),看似數量并不龐大,卻費盡心思還是集不齊。于是,我們一邊和同學交換彼此缺少的卡,一邊繼續默默拆開一包又一包干脆面……
08
消失的報亭和停刊的《當代歌壇》
“《當代歌壇》可以借我看一下嗎?下節課還你。”這樣的小紙條,你是不是也寫過/收到過?
在沒有“微博控評”和“占領熱搜”的追星年代,《當代歌壇》在校園里的地位之高,簡直和1960年代的《滾石》雜志沒什么區別。無論是誰買了一本,全班都要傳閱一遍。
密密麻麻的圖文內頁里,圍繞偶像的言行、造型、生活、感情展開的各種排行榜和大爆料,對當時的我們來說,既新鮮又有趣從“韓流鼻祖”H.O.T.組合,到港臺的金城武、謝霆鋒、王菲……都是翻開《當代歌壇》期期可見的“釘子戶”。
漫畫迷一期不落的《漫友》,每本夾著一張CD的《我愛搖滾樂》,文學少女們喜歡的《萌芽》《男生女生》《花溪》《新蕾》《南風》,當然《故事會》里各種令人乍舌的奇聞逸事,也自有它讓人不可抗拒的魅力……
可惜不知從哪一天開始,曾經遍布城市角落的報刊亭,就這樣一個接一個地消失了,并且永遠不會回來。
09
相約玩耍的老地方
周遭朋友總是抱怨,如今的戀愛是越談越無趣,兩個人除了吃飯和看電影,似乎在碩大的城市里,也不知道還可以做些什么。
而在那些不舍晝夜的荒唐歲月里,我們有的是撒野的地方:兩個人的話,可以找個旱冰場飛馳一番,穿上租借的旱冰鞋,先沿著圍欄適應一會兒,等熱身結束后,男孩總能趁著女孩站不穩時,牽住她的手……
如果是成群的死黨,剛從一場慘淡的月考中“死里逃生”,相約去打保齡球再合適不過啦。
碰上當天手感好,俯身打出一局漂亮的“全倒”,總能引來女孩子的歡呼。說是去打球,其實保齡球館是個應有盡有的小型游樂園,零食區的冰淇淋、爆米花和熱狗,都是回憶里最好的滋味。
10
一切小物件,都藏著“大樂趣”
百無聊賴的學生時代,一切小物件,都可以成為我們人生中最大的樂趣。
明知根本用不完,還是一直不停買的本子,許多直到畢業了也沒有拆開過塑封;
每到9月開學,圍繞文具盒展開的“戰爭”總會如期而至,單層還是雙層、材質如何都是基本指標,奇妙的多功能設計、隱藏收納空間、最夯的卡通人物,才是高段位的比拼……
更讓我們難忘的,是那些貼滿我們整個小世界的明星貼紙。
在臺灣偶像劇“一統天下”的時代,從《流星花園》到《海豚灣戀人》,只要紅了一部,就要買一大堆劇照貼紙,先把課桌完全覆蓋了,再去占領床頭的墻面、日記簿的扉頁……
嘿,你有沒有問過自己,為什么回看2000年前后的一切,都覺得那么迷人?
也許,拋除這些好聽、好看、好玩兒、好吃的記憶,我們更放不下的,是那些暗戀過的人、崇拜過的偶像、鬧掰后一不小心就失去了聯系的朋友,甚至是打過的架、受過的委屈、耍過的小聰明和得到過的偏愛。
我們這一生都不會再有跨越世紀的機會,那種一邊聽著末日流言,一邊踮腳張望一個美麗新世界的心情,同樣不會再有。
但是轉念一想,那個清晰明亮、欣欣向榮的年代,我們至少經歷過,這本身已經很幸福了!
經授權轉載至數英,轉載請聯系原作者
作者公眾號:Voicer(ID:voicer_me)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13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