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視覺錘贏得競爭的6大法寶之四:讓品牌體驗升級
第四章
讓品牌體驗升級
1. 什么是體驗?
上幾個月,在朋友圈看到了瑞幸咖啡的廣告,說是免費送一杯,我就點了進去。結果,告訴我要下載APP才行。我猶豫了一下,覺得好像有點麻煩,誒,懶得下載,就放棄了。
過了一個月,我發現這個品牌在線下也有大波的廣告攻勢,出于一個營銷人的研究心態,我才真的下載了瑞幸的APP,點了一杯咖啡嘗嘗。結果,也就這樣吧。作為一個對咖啡沒有深度研究的普通消費者,并沒有喝出什么特別。
總結這兩個經歷,籠統地說,就是“體驗”不好。
“體驗”似乎是一個老生常談的詞。互聯網行業的朋友們,尤其是產品經理們,3句話不離用戶“體驗”。
不僅是互聯網產品談體驗,線下也談,購物體驗、門店體驗、服務體驗等等,關于用戶體驗的書籍。
然而,“體驗”到底是個什么東西呢?如何界定體驗的好壞呢?
是情緒。
“用戶體驗”的概念最初由心理學家唐納德·諾曼(Donald Norman)提出,在他的著作《設計心理學3:情感化設計》中,他提出,一個產品的成功與否,設計的情感要素比使用要素更為關鍵。
唐納德·諾曼認為,把認知與情緒對立是可笑的,因為情緒是認知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我們所做所想的每一件事都收到情緒影響,在很多情況下是潛意識的。
也就是說,你并沒有意識到自己被情緒所影響了,但事實上,你的所做所為的確被情緒左右。
《心智:認知科學導論》([加]保羅·薩伽德 著;朱菁,陳夢雅 譯)書中將不同的情緒砸兩大維度上區分:愉悅和喚起。
我在上面添加了一些表情,讓你們感受得更直觀一些。
可以說,好的體驗就是喚起了愉悅的情緒,差的體驗就是喚起的不愉悅的情緒。
本來興沖沖地點開了朋友圈廣告,想要嘗一杯免費咖啡,結果卻要求下載APP,一想到繁瑣的步驟,心生煩躁,情緒轉向,這就是體驗不好。廣告聲勢浩大,稱世界級咖啡大師之作,結果沒有什么感覺,沒有喚起我愉悅的情緒,體驗一般般。
回想一下你生活中場景,每一次的體驗評判都與情緒有關,對吧?
所謂體驗設計,就是想方設法讓用戶產生愉悅的情緒。
為什么上了那么多產品課,卻還是做不好產品體驗?
原因就是學了太多細節方法,卻沒理解體驗背后的邏輯:情緒。
舉例而言,10篇教你做產品的文章里,9篇都告訴你:產品要簡約簡單。
但是,不是簡約簡單就等于好的體驗,簡單到簡陋,也只會喚起不愉悅的情緒。
簡約是一種風格,下面還有細分風格。北歐式的干凈簡約讓人放松。日本式的禪意簡約讓人平靜。籠統地用“簡約”概括,真的不是一個合格的產品經理。
▲芬蘭設計師阿爾瓦·阿爾托作品
▲日本設計師隈研吾作品
再說,繁復的風格真的等于差的體驗嗎?
不一定。
美式復古就不算簡約,但它仍然讓你感到舒適。
▲美國品牌Double RL店鋪
中國風用的好,也是很高級的。
▲香港設計師陳幼堅作品
因此,不要輕易陷入體驗設計的執行細節,要先理解好體驗的根本:喚起愉悅的情緒,避免不愉悅的情緒。
理解了背后的邏輯,你才能靈活運用方法,而不是被方法帶偏。
2. 誰更容易帶來體驗?
語言信息和非語言信息,誰更容易帶來體驗?
換句話說,哪種信息更容易喚起我們的情緒?
里斯先生在《視覺錘》書中,引用了我們熟知的“左右腦”理論,這是由美國心理生物學家Roger Wolcott Sperry(羅杰·斯佩里)提出的。
該理論認為語言功能由左腦負責,而情感功能和圖像功能都由右腦負責。因此,與語言相比,圖像在引發情感方面更具優勢。
很多人在看感人的電影時流過眼淚,但不是很多人在看小說的時候也能情動流淚。
要被感動,有時候一張照片就夠了;而用文字就艱難多了,需要介紹人物背景,需要鋪墊情節,慢慢將讀者帶入高潮。
當然,也有的文字,三言兩語就令人心中起波瀾。比如說,詩,就是最精煉的情感表達。
輕輕的我走了,
正如我輕輕的來;
我輕輕的招手,
作別西天的云彩。
那河畔的金柳,
是夕陽中的新娘;
波光里的艷影,
在我的心頭蕩漾。
軟泥上的青荇,
油油的在水底招搖;
在康河的柔波里,
我甘心做一條水草!
那榆蔭下的一潭,
不是清泉,是天上虹;
揉碎在浮藻間,
沉淀著彩虹似的夢。
——節選自《再別康橋》
你知道文字和圖像間最有意思的事是什么嗎?是他們可以在大腦中被轉換。
如果你真的被這段詩撩動了心緒,你的腦海中一定浮現了某些“畫面”。
你仿佛看到了徐志摩站在橋頭輕輕揮手,你仿佛看到了隨風飄蕩的柳葉、隨波搖曳的水草和遠處隱約的彩虹,是么?
大部分時候,文字是如何動人心弦的?
是通過描述,調動你的經驗記憶,讓你腦海中產生相關的畫面,讓你“仿佛”看到、“仿佛”經歷、“仿佛”置身其中。也就是說,文字想要帶來情感,也要經過圖像的“顯現”(在大腦中)。
所以,如果你想在營銷環節中激發顧客情緒,帶來更好的體驗,你不應該僅僅使用文字,你可以使用圖像,去提高獲得體驗的效率。
3. 升級體驗的視覺錘
廣州正佳廣場的Line Friends Cafe&Store開業的時候,我也到現場感受了它的火熱。女士們就像過年時候排隊拿紅包的孩子一樣興奮,不同的是,她們是準備進店付費消費的。
從她們與肯尼兔一般的豐富表情中,你會驚訝于這家店鋪撬動情緒和制造體驗的能力。
情感能帶動情感,具有情感的形象特別擅于制造情緒體驗。比如,我們為這個雞蛋上的打造的萌萌表情。
幾乎沒有孩子和女孩子不愛這個“小笨蛋”。
憑著無敵的萬人寵愛,這一個小小的初生蛋,足足翻升了7倍溢價。
當然,不是所有的體驗都要朝著興奮和激動的方向展開。能為顧客帶來舒適感,也是一種相當具有沉浸性的體驗。
幾乎每家innisfree(悅詩風吟)的店鋪都有一面“綠草墻”,這個來自韓國的化妝品品牌十分聰明,它不僅有“植物logo”,還把“植物”大面積應用在了店鋪之中,以增強自然、輕松、舒適的體驗。
同樣是主打“自然”,但國內品牌自然堂的專柜就遠遠不如innisfree。
自然堂沒有視覺錘,還有很多品牌,明明曾經擁有一個具有潛力的視覺錘元素,但是由于缺乏視覺錘意識,沒有系統使用、堅持使用,不僅不能發揮“視覺錘提升品牌體驗”的作用,還白白地錯過占據它的機會。
舉個例子,比如同樣是“翅膀”,維多利亞的秘密和波司登對其應用就是天壤之別。
你不一定逛過維秘的店鋪,但你一定知道每年的維秘大秀。維秘天使的翅膀也是每年的關注焦點:哪個模特背了翅膀?被分到幾對翅膀?最貴的翅膀耗費多少錢?請哪位大師設計的?
店鋪里也有滿滿的翅膀元素,它們是開啟你大腦聯想的開關,仿佛穿上這件內衣,你就是維秘秀上的天使。
可是重新定位后的波司登卻放棄了原有“翅膀”,也沒有打造新的視覺錘。
把“波”和“登”字的字體設計解釋為融入了“翅膀”與“羽毛”的元素,顯然是一種內部思維。原來的羽毛翅膀難道不是更顯著嗎?
雖然新的字體比原有字體更現代化,但這不代表放棄翅膀這個元素是正確的決定。“暢銷72國”的波司登如何讓72國消費者記住自己?
設計72國語言的文字標嗎?這是個方法,卻是個效率低下的笨方法。
只有用“視覺錘”這種非語言信息,品牌才能跨越國界,超越語言界限,在全世界顧客心智中留下統一的認知。
波司登的重新亮相是否提升體驗感呢?
是有的。這種體驗感的提升歸結于產品整體美學的提升。
不得不承認,體驗與審美就是有著極大的關系。有人認為,美這件事不重要,只要不太差就行了,但是其實并不那么簡單。
每個顧客的大腦里都有一個美學的天平,它不偏向左邊,就偏向右邊,不喚起愉悅的情緒,就會喚起不愉悅的情緒,想讓天平中立是很難的,因為,每個人都喜歡評判。
所以,波司登的服裝向潮流化設計是沒錯的,它極大提升了年輕人的購買意愿及體驗感,至少,不再丑得讓人滋生負面情緒。
但是,不論是一個服裝品牌,還是一個電器品牌,還是其他品類,“不丑”都不應該是我們的底線。
隨著年輕一代消費者的崛起,想要繼續存活的中國品牌,都會被迫提升自己品牌的品位。美學意識,將成為企業的標配。關于這一點,我從不擔心。
相比“審美品位課”,企業更急需的是“視覺錘意識課”。
我們可以靠“視覺錘”以外的設計來提升品牌體驗,但更極致的做法是:讓視覺錘成為品牌體驗提升的一部分,并讓視覺錘為品牌體驗加分。
小結
1、不要輕易陷入體驗設計的執行細節,要先理解好體驗的根本:喚起愉悅的情緒,避免不愉悅的情緒。理解了背后的邏輯,你才能靈活運用方法,而不是被方法帶偏。
2、與語言相比,圖像在引發情感方面更具優勢。文字想要帶來情感,也要經過圖像在大腦中的“顯現”。因此,想要提升品牌體驗,視覺錘是比語言釘更好的選擇。
3、體驗與審美間的關系極強,消費者審美的提高,會直接倒逼企業審美成長。相比“審美品位課”,企業更急需的是“視覺錘意識課”。
公眾號:記豪(gh_8baa859b931a)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