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廠們月薪5萬都招不到的崗位,這條件高嗎?
作者 |郭曉爽
編輯 |楊佩汶
設計 |王浩南
眼下,正值“金三銀四”招聘期,不少職場人都在想著「跳槽、轉行、找工作」這檔子事,大廠年后招聘也進行得“如火如荼”。
對于運營人來說,無論是否需要換工作,了解目前市場招聘需求、互聯網行業發展動態,仍然是一件有必要的事。
前段時間,運營社在做 2022 年運營職業新機會調研時,發現了一些有趣的現象:「商業化運營」相關的一系列崗位,在阿里、騰訊等大廠的招聘信息中多了起來,且位置較為靠前。阿里巴巴招聘信息/騰訊招聘信息
深入研究,發現商業化運營還有更多細分的類別,例如平臺商業化運營、B端商業化產品運營專家……這些相關的崗位,主要集中在社交、游戲、工具、教育、金融等行業。
這類崗位不僅在重要性上有所提升,在薪資待遇上也十分有“競爭力”。
第三方招聘數據顯示,商業化運營的平均薪資水平從 2016 年的 13777 元/月,上漲為 2021 年的 24180 元/月,最高可以拿到 50K 以上的月薪。
市場對商業化運營的招聘需求也呈現逐年上升趨勢。
可以這樣說,商業化運營的人才,正成為市場上的搶手貨。那么,為何商業化運營如此“值錢”?商業化運營,和常規運營有何不同?
01
商業化運營高薪的背后,
有何“真相”?
想要談個人職業、未來發展,往往無法脫離「行業背景」和「發展趨勢」看問題。商業化運營為什么成為“香餑餑”,還需要從移動互聯網發展的大背景說起。
2009 年是移動互聯網浪潮的開始,那時的運營核心關鍵詞是“快”,App 都「跑馬圈地」,誰能優先搶占更多的用戶,誰就是市場里的「最強王者」。
資本對創業者的要求也多為「增長用戶規模」:只要有指數級用戶增長故事,就能被投資人圍堵。能做流量增長的 App 就是資本市場的寵兒。
對傳統企業的估值的標準首先是盈利,移動互聯網的則是按照用戶總量。
在流量瘋狂增長和資本熱錢涌入的那些年,移動互聯網的從業者們,絲毫沒有察覺到,一個全新的挑戰正在到來。
2016 年 7 月,美團創始人兼 CEO 王興在某個分享中,首次提出了“互聯網下半場”概念,一經提出,就在業內快速成為了一種新共識。
回看移動互聯網網民活躍數據及同比增長率數據,我們不難發現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規模的增速拐點出現在 2016 年 5 月。圖片來源:QuestMobile
只不過,誰也沒有想到,5 年后的 2021 年 5 月,移動互聯網活躍用戶規模就出現了“負增長”,同比增長率為 -0.1%。圖片來源:QuestMobile
可以非常肯定的是,今天我們徹底進入“存量時代”。
在存量時代,移動互聯網傳統增長方式與估值方式“失靈”。中國互聯網企業中市值靠前的上市公司,在過去的一年的時間蒸發了 5.8 萬億,即便是頭部互聯網企業的日子都不是很好過。
圖片來源:雷達財經
一系列負面消息和股價的暴跌,也引發投資者對互聯網行業的估值和價值的重新審視。
以部分頭部互聯網企業為例,用戶規模與企業估值相關系數為 0.5 ,即呈現中等相關性,投資者們開始更關注財務指標、成長性以及護城河(模式創新/技術創新)。
圖片來源:鉛筆道
狂歡之后,總歸趨于平靜,移動互聯網回到了商業的本質。
當下,互聯網公司想要長久并且更好地“活”下去,需要回答一個本質問題:公司的收入從哪里來?
互聯網企業的經營者,也開始需要像傳統企業一樣關注財務報表,思考如何讓企業贏得利潤。
圖片來源:得到 APP 募股書-利潤表
對于運營從業者來說,傳統增長方式和估值方式的“失靈”,使得以往的運營經驗不能直接復用,但換個角度來看,可能是件好事。
過去做運營更多做的是用戶數量增長和用戶運營有關的工作,跟營收的關聯性較弱;如今,互聯網公司更關注營收,這讓運營工作價值評估從「模棱兩可」變得「直接有效」,也就能獲得可觀的報酬。
不過,這也要求了運營需要站在一個更高的角度,對公司的所處的市場環境、業務模式、商業模式有深入的了解,能對自身負責的產品線,提出合理且可實現的變現方案,實現商業化變現。
通俗點說就是,需要從傳統意義上的“拉人頭”式運營,轉變為關注用戶價值,提升產品變現能力的商業化運營。
02
存量時代下的“商業化運營”
在過去做運營,都習慣把「流量獲取」當作工作開端,也會把流量當做工作業績的核心考量,
采用 AARRR 的增長模型,一步步的去做用戶拉新、激活、留存,最后才去關注轉化,甚至是直接把轉化的事兒丟給銷售部門。
傳統的運營思路模式看上去合情合理,但實際上在整個 AARRR 模型的中間環節,每多走一步都會篩選掉大量所謂“不精準”的流量,到頭來能真正轉變成“收益”的流量所剩無幾。AARRR增長模型圖源:知乎@慷先森
在 AARRR 這種「單直線型漏斗模型」下,流量變現效率低、周期長,或許會成為不少企業在存量時代商業化運營的一大桎梏。
為打破增長僵局,運營人必須轉變思路,在做商業化運營時,需將運營出發落腳點做個調整,能夠直擊本質:產品、服務、流量要如何變現?如何提升變現效率、提高營收,實現規模化增長?
基于此,我們提出 RRA 模型,即“營收——留存——引流”,以助力大家做好商業化運營。
接下來,運營研究社將和大家聊聊 RRA 模型到底是什么,以及“值錢”且“搶手”的商業化運營們,都是如何思考每個環節。
1)R:營收
商業化運營的第一步,就是要想好“商業模式”,即錢從哪里來。
目前,APP 移動應用平臺的商業模式,主要是兩種,一種是流量變現,另外一種則是服務變現。
其中,流量變現的商業模式指的是移動 App 平臺花錢進行流量獲取做用戶留存,然后根據市場與銷售人員的需要,找到更多的廣告主,將平臺的流量賣出完成變現。
簡單來說,流量變現就是利用平臺的流量快速賺錢,具體形式包括廣告變現、應用分發。左廣告變現,右應用分發
服務變現公司的商業模式則相對復雜,App 平臺作為「消費者端」和「商家端」的橋梁,主要通過兩個方式進行變現。平臺一部分的營收是通過服務商家端來獲取傭金,另一部分營收通過向消費者曝光產品,以此來獲得商家的廣告收入。
目前,服務變現的具體形式包括 App 直接或者增值收費、通過交易平臺( 移動 App )賺取交易差價或者傭金、往線下導流。
從左到右依次為:
App 增值服務變現,交易平臺賺取傭金,往線下導流
當然,移動互聯網在營收環節,并非是簡單的商業模式的是二選一,更多是找到適合自己的。
兩種商業模式共存的混合式變現是當下主流互聯網平臺的營收選擇和趨勢。
2)R:留存
商業化運營的第二步——留存,即“如何留住用戶”。
提到留存第一時間往往都會想到,通過用戶分層和用戶分群做用戶標簽體系,并基于用戶標簽給用戶推薦他們想要的內容和服務。
目前,抖音和今日頭條就是非常經典地通過用戶標簽進行留存的案例。
然而,在商業化運營的視角下,我們還需要做「用戶的價值分層」給不同價值層級的用戶推薦相應的變現類內容和服務。
簡單來說就是對于平臺的高價值用戶,可以做服務變現,以高效滿足的方式,愿意掏錢用戶的需求;對于付費意愿低的用戶,可以做流量變現,推送符合這部分用戶畫像的廣告,盡可能的讓用戶在不花錢的情況下滿足需求。
這樣才能更好地平衡「用戶體驗」與「商業變現」之間的關系,也更容易留住用戶。
典型的例子就是游戲,當用戶在玩游戲的時候想要獲得更多的裝備,高價值用戶往往會通過“氪金”購買,付費意愿低的用戶則會選擇花時間看廣告這類“不花錢”的方式獲得。《江南百景圖》游戲對用戶做價值分層
3)A:引流
從哪里找想清楚了“錢該怎么來”,“如何留住用戶”,商業化運營的最后一步,就該想“用戶從哪里來”,即引流。
提起“引流”,我們通常會想到用“裂變”、“地推”、“異業合作”等低成本方式去做。
然而在商業化運營視角下,我們還需要關注的是效率。
在產品的變現和留存能力較為成熟的情況下,我們可以選擇高效率的引流方式——買量,讓變現賺來的錢快速周轉起來,直接通過「買量」的方式營收和用戶規模的快速放大。
比如投放可以說是互聯網公司做增長非常好的杠桿。
我們經常會看到一些很成熟的 App 都在其他平臺做廣告投放,通過「投放」實現用戶指數級增長的同時,把平臺的營收放大數倍。
想要通過買量的方式,來實現營收規模化,其實非常考驗運營們的數據分析能力。
除了要分析前端流量的點擊率、轉化率,還需要關注后端的流量變現 ROI 情況,定位到真正匹配自己產品的高直接渠道。
總的來說,基于 RRA 模型下的商業化運營,不僅要求運營們懂商業模式,盤點自身資源,找準變現方式,還需要能夠從變現的視角出發,來做用戶運營和渠道運營工作,提升產品的變現效率。
03
結語
如今的移動互聯網不是越來越難了,只是它回到了商業本質,對于商業能力強的運營來說,會是件好事情,畢竟這樣是真正創造價值。
對于運營同學來說,需要掌握的東西,無論從「深度」還是「廣度」,都需要進階和升級。
尤其是想做好「玩家口碑」和「良好流水」這個平衡上,是一個很有意義的挑戰。
為了讓大家的產品商業化更加高效,運營研究社和全球開發者成長平臺「穿山甲」平臺聯合做了一個欄目《商業化運營實戰指南》。
在接下來的《商業化運營實戰指南》系列欄目里:
運營研究社將圍繞 RRA 模型的每個環節展開講解,結合實戰案例給到關鍵方法和流程,幫助更多運營伙伴升級為存量時代下,企業和市場最需要的商業運營人才。
PS. 以下是專欄的內容預告,歡迎留言告訴我們你想看的運營案例。
PPS. 目前【商業化運營交流群】處于籌備階段,感興趣的伙伴可以先添加運營寶寶,后續開放后會邀請進群。
最近有很多小伙伴私信求“運營干貨”分享。但精力有限,沒法一一回復。
我手頭上正好整理了一份內含155篇硬核干貨文章和社群運營、活動策劃等超全的資料包,可以免費送給大家。
領取方式:關注微信公眾號【運營研究社】,回復關鍵詞【資料包】。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