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非虛構內容講好品牌故事 | Creative SKU 紀錄片
我相信很多人,對紀錄片的認識和喜愛,是從一些國內外媒體紀錄片爆款大作開始的,比如央視《舌尖上的中國》,或者NGC(國家地理頻道)的《Cosmos:A SpaceTime Odyssey》,再或者B站引以為傲的《我在故宮修文物》和《人生一串》。
誠然這樣的大塊頭作品魅力十足,但也給年輕的營銷人帶來了一個相對很有距離感的印象,就是紀錄片做起來需要很長時間籌備、內容也比較嚴肅。
那么,現在快節奏的品牌營銷環境里,該怎么用好紀錄片呢?
于是我們重新梳理了商業紀錄片的定義和類型,結合這幾年我們看到的內容營銷做得最出色的一些品牌案例,匯總成這篇文章,希望能對你有幫助。
01. 商業紀錄片的定義
首先,我們對商業紀錄片給出了一個定義——
02. 紀錄片的關鍵點
這里面有3個關鍵,我來給大家劃劃重點:
第一,是「故事」。如果你問故事有多重要,尤瓦爾·赫拉利(Yuval Noah Harari)會告訴你“故事”是人類得以“從動物到上帝”的最關鍵技能。幾十萬年前的地球上,原始人類通過夜晚圍在篝火旁講述故事,使智人群體擁有了共同想象,讓語言和表達有了更高維度的價值,也是在大約七萬年前的故事里,逐步沉淀出了今日影響地球上超過半數人類的“宗教”,并由此啟動了人類紀元上的“認知革命”。
故事是人類集體的記憶庫。故事讓人類個體的經驗超越生命的物理局限,在時空中與他人的生命體驗發生共振,形成更強大的進化。
品牌故事,也是同樣。任你是食品、飲料、護膚、美妝、汽車、B2C或者B2B,商品或者零售服務,任何品牌,都會有自己的用戶,有員工,有創始人,那就一定有用戶身上發生的故事,也有創始人走到今天遭遇的故事。發兩個我很喜歡,一直在收藏夾里的品牌故事,大家感受一下:
· 三星在印度拍了一個滿滿都是淚點的廣告!
· 小米創業8年紀錄片《一團火》首次公開
第二,是「真實」。很多人并不知道,1922年人類影史上第一部紀錄片《北方的納努克》,就是導演拜托愛斯基摩人配合拍攝進行的“真實再現”。
所謂“源于生活、高于生活”,我們這里說的「真實」是指其內容本質來源于真實的人和事,并在最終呈現上采用了紀實的手法。相比“純粹的創作”,「真實」的內容更經得起時間的檢驗、經得起持不同意見者的討論,也在碎片化的媒介環境中更值得占據消費者的寶貴時間。
對「真實」的正確理解,會讓我們的商業紀錄片更加成熟:
在創作源頭上,品牌市場部、以及營銷創意人員,應當意識到我們真正寶貴的“故事”可能正靜靜躺在客服部門的月報附件里,或是來自遠方經銷商的牢騷話和樸素笑容里。
在創作過程上,前采、甚至實地前采是非常必要的,那些最終會帶給觀眾感動的畫面和話語,都藏在生活里,等待我們走到近前,真實地觸摸和發現。
第三,是「傳播」。商業紀錄片的傳播,不同于廣告,有其特殊性。
廣告,要么靠抓眼球的創意刷屏,要么靠不差錢的媒介預算霸屏。
而商業紀錄片,經常需要2分鐘以上的時長來形成故事的沉浸感,也要用相對樸素的真實肌理來保證質感。因此在紀錄片內容上,我們通常建議選擇合適的媒體共創,并非在乎媒體的流量,而是能夠在傳播時疊加媒體的價值觀,有助于增強這種情感共鳴。
商業紀錄片在當下傳播環境中還有個優點 —— 當我們鏡頭中的主角自帶流量時,品牌內容通常能夠收獲一大波自來水和口碑,當我們創作系列群像人物的紀錄片時,這一點尤為明顯。
適用場景
首先,是傳播場景,什么時候我們會考慮優先選擇商業紀錄片呢,請截圖保存下圖——
WHY 特贊
然后,我希望品牌方的朋友們,下次想做傳播的時候,你能想起這篇文章來,然后試試看,聯系我們。
如你們知道的,我們對每一個核心的 #CreativeSKU 都建立了深度的創作者talent pool和針對這個類型的項目SOP。
在商業紀錄片上,我們提供以下三個offer,不知可否令你心動:1.強大的非虛構影像創作團隊;2.專業的非虛構內容創作管理;3.技術賦能生產提效;
部分案例
說那么多,還是來看看特贊出品的片子吧。
比如,巨量引擎 × 特贊 | 用紀錄片傳遞正能量,獲央視點贊!
巨量引擎平臺匯聚了大大小小充滿能量的組織和個人,特贊助力巨量引擎,推出具有社會價值的 IP 《炬光》,并以系列紀錄片的方式,記錄組織或個人的真實故事,將真實的情感和意義傳遞給大家。
《炬光2》也特贊了!
· 炬光系列紀錄片被央視點《格桑花》——炬光系列
喜歡分享的話!歡迎私信我們,等你呦~??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