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小切口推動大變革 建設銀行零售貢獻度近60%
“大零售服務和大財富管理成功破局。”建設銀行董事長田國立在該行2021年年報致辭中表示。
從年報零售業務“成績單”看,截至2021年末,建設銀行境內個人存款余額達到11.28萬億元,較2020年增加1.09萬億元;個人客戶金融資產超15萬億元,較上年新增1.4萬億元,在六大行中位居前列。此外,該行個人類貸款的余額達到7.9萬億元,新增6581億元,增速是9.1%,繼續保持了零售信貸第一大行的市場地位。
在“白熱化”的競爭中,建設銀行零售業務的突圍路徑是什么?《中國經營報》記者注意到,在過去的一年里,建設銀行從財富季等小切口來持續推動財富管理戰略的大變革,勾勒出了大財富管理的框架。在管理體系建設上,該行加快打通從財富管理到資產管理再到投資銀行的橫向價值鏈條,以及從投研到投顧再到客戶服務的縱向傳導鏈條。
最大零售信貸銀行保持定力
建設銀行副行長李運表示,建行一直高度重視零售業務的發展,2021年個人客戶新增2252萬戶,個人核心存款的日均增量達到1.26萬億元,個人客戶AUM日均增量為1.53萬億元,處在可比同業的領先水平。個人銀行業務實現利潤總額2147億元,占全行利潤總額的比例達到了56.74%,零售業務的價值效應在持續顯現。
中泰證券研究分析認為,建設銀行2021年下半年特別是四季度加大高收益零售貸款的投放,單季零售貸款新增投放占比近60%,帶動資產收益持續提升。
“我行積極踐行大零售理念,2021年個人貸款余額達到7.9萬億元,新增6581億元,增速為9.1%,繼續保持了零售信貸第一大行的市場地位。”建設銀行副行長紀志宏表示。
之所以取得這樣的成績,在李運看來,該行零售業務有三方面的優勢特點,即數字化經營、大財富管理和公私聯動。
而當前,我國的經濟面臨著需求收縮、供給沖擊、預期轉弱三重壓力,疫情沖擊影響仍在持續。紀志宏表示:“需要金融機構更加主動地作為,大銀行要發揮好主力軍的作用,下一步我們將繼續堅持穩字當頭、穩中求進的工作總基調,繼續貫徹落實好宏觀調控政策,加大對實體經濟的支持力度,繼續保持新增貸款適度增長,同時根據宏觀政策的導向以及市場變化和客戶需求,合力把握信貸投放的節奏。”
在房住不炒的導向下,作為建行比較優勢的領域,個人住房貸款業務的投放一直備受關注。李運表示:“當前會積極支持居民家庭的合理住房需求,助力房地產市場健康發展。近期個人按揭的需求有所回升,我行也會做好針對性的金融服務。”
紀志宏也表示:“要保持房地產貸款平穩有序的投放,更好地滿足購房者的合理住房需求。”
此外,在推動零售業務發展方面,紀志宏表示,要支持好擴大內需,持續加強生態場景的建設,提高數字化經營和風控的能力,發展好消費金融。
打通財富管理價值鏈條
隨著我國經濟向消費拉動型轉變,個人業務在金融服務中的需求增大,輕資本的零售業務逐漸成為各家銀行競爭的重要賽場。從2021年上市銀行年報看,多家銀行零售業務已經從基礎零售業務向財富管理、私人銀行、消費金融等“大零售”方向轉變。
2021年建設銀行明確提出“大財富體系”,截至2021年末,該行私人銀行管理資產超2萬億元,建信理財管理規模近2.2萬億元。
李運表示:“2021年大財富管理的特色日益凸顯。在過去的一年里,建行從財富季等小切口來持續推動財富管理戰略的大變革,勾勒出了大財富管理的框架。在財富季的活動中,我們對外部的客戶搭建了線上財富主會場和財富小鎮來滿足客戶的財富需求,對內部的投顧團隊和客戶經理,我們搭建了投研和投顧工作臺和客戶經理工作臺為服務團隊賦能。”
“在管理體系建設上,我們加快打通從財富管理到資產管理再到投資銀行的橫向的價值鏈條和從投研到投顧再到客戶服務的縱向的傳導鏈條。2021年,建行的個人客戶AUM增量和私行客戶AUM增量均在可比同業中領先,我們37家一級行全部實現了個人客戶全量資金存款和投資理財全面的正增長,初步實現了存款和投資理財協同發展,建行財富管理的品牌‘龍財富’也在逐步深入人心。”李運表示。
此外,記者注意到,建設銀行不斷增強場景布局能力,搶抓數字人民幣先發優勢,積極打造消費生態。該行年報數據顯示,截至2021年末,建行數字人民幣累計交易筆數8475萬余筆,累計交易金額435億元,約占全國數字人民幣總交易額近50%。
此外,“無科技,不金融”,在業績發布會上,田國立進一步強調了數字化與金融行業的緊密聯系。
據介紹,建設銀行以新金融理念重構經營場景,運用數字化經營打法與工具,有效實現流量與價值轉化。截至2021年末,該行手機銀行月活用戶達1.49億戶,建行生活APP注冊用戶突破3400萬戶。
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數字化領域專家袁帥看來:“未來零售業務數字化轉型將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主要路徑選擇,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從新客獲取到存客經營提升的內生增長能力,數字化轉型使商業銀行能夠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提供最佳的客戶體驗,破解客戶與銀行的信息不通暢和不對稱,解決傳統模式形成的需求瓶頸,全力加速推動新一輪零售轉型是推進‘大零售’業務格局構建的重要一環,要緊緊依靠數字化的強力驅動,構建起‘線上+線下、客戶+賬戶、數據+生態、體驗+口碑’的新零售模式,走科技引領發展的差異化、多元性道路,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甚至激發新需求和創造新的商業模式。”(以上來源:中國經營網 記者 王柯瑾 北京報道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圖片來源:互聯網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數字化領域專家袁帥表示,隨著互聯網金融公司的爆發式增長,和大量非持牌消費金融機構的涌現,銀行作為中國最早開展消費金融業務的主導型金融機構,業務競爭逐漸加劇。銀行零售金融業務是指商業銀行向個人、家庭和中小企業提供的包括存取款、貸款、投資理財等金融服務。中國經濟新常態下,商業銀行從原來習慣的躺著賺錢,逐步需要適應新時代下的“站著吃飯”,近幾年銀行紛紛宣布向零售業務方向轉型,主要原因是零售業務具有:受經濟波動影響相對較弱、經營風險分散、消耗資本較少、潛在業務規模大等特點。
在金融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大背景下,商業銀行零售業務因其具有新的業務增長空間,能夠貢獻較為穩定、成本較低的負債來源,對沖對公業務板塊和金融同業同質化競爭的潛在風險,其重要性已日益顯現。商業銀行零售業務發展的重要意義,體現在:
1)創造新的業務增長空間。隨著利率市場化的推進,商業銀行對大客戶的議價能力開始下降,而相對于公司貸款,銀行在零售貸款領域具有較強的議價能力,因此具有更高的收益率。
2)提供較為穩定和低成本的負債來源。新經濟增長使得銀行的不良貸款率也處于上升通道,而零售貸款受到的影響相對較小,因此不良率低于對公貸款。零售貸款業務有助于銀行節約資本,獲得水平相似甚至更高的收益率的同時,降低貸款不良率。
3)對沖對公業務板塊和同業競爭性風險。相對于對公業務和金融同業業務,零售業務單體體量小、風險較為分散,具備天然的穩定性優勢。
在推動商業銀行零售持續轉型中,不同體量的商業銀行機構選擇不同的價值鏈環節和競爭要素,最終就會形成差異化的業務模式和行業格局。而客戶獲取和管理、渠道覆蓋和體驗、金融創新產品和服務、風險管理機制、組織文化這些將是商業銀行零售業務轉型的核心驅動要素。
接下來,我認為,數字化轉型逐漸成為商業銀行發展的主要路徑選擇,通過數據驅動實現從新客獲取到存客經營提升的內生增長能力,數字化轉型使商業銀行能夠通過數字化的技術手段提供最佳的客戶體驗,破解客戶與銀行的信息不通暢和不對稱,解決傳統模式形成的需求瓶頸, 全力加速推動新一輪零售轉型是推進“大零售”業務格局構建的重要一環,要緊緊依靠數字化的強力驅動,構建起“線上+線下、客戶+賬戶、數據+生態、體驗+口碑”的新零售模式,走科技引領發展的差異化、多元性道路,最大程度地滿足客戶個性化需求,甚至激發新需求和創造新的商業模式。 我國正處于傳統消費提質升級,新興消費蓬勃興起的重要發展階段。對商業銀行來講,居民消費升級為零售金融業務帶來新的發展機遇。未來居民家庭財富規模仍然有可能保持比較高的增長速度。商業銀行只有適應這個需要,才能夠獲得更加廣闊的發展空間。居民消費升級,居民的消費需求從原來衣食住行為主的生存型消費,逐步轉向包括醫療、衛生、教育、文化、旅游休閑等一些改善型的消費,給商業銀行的零售金融業務提供了新的發展機遇。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