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家物企宣布高分紅派息!這些細分領域,正成為利潤增長新賽道
【導讀】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部分物管企業加大分紅,本質上也是一種修復投資者信心的表現。尤其是去年,整個物管行業在資本市場出現了一定跌幅,這個時候加大分紅力度,既有利于修復市場信心,也可以向市場證明公司自身的高盈利能力。”
地產企業和物管企業正在走兩條“截然不同”的發展道路,這在資本市場表現得尤為明顯,不僅部分物企的市值超越了母公司,甚至分紅派息也比地產行業更大方。
從資本市場的市值表現來看,包括雅居樂、鑫苑、建業等多家房企的關聯物企市值已經超越了房企市值。截至4月11日,雅居樂市值為165.7億港元,雅居樂服務為188.3億港元;建業地產為24億港元,建業新生活為54.6億港元;鑫苑置業為0.61億港元,鑫苑服務為11.5億港元。
今年以來,卓越商企、建業新生活、綠城服務等多家物企實現高派息,而房企在分紅派息上似乎更為保守,包括招商蛇口、金茂、富力等在內的房企均降低了每股派息金額。
對于部分物企實行高分紅派息的現象,商業專家潮成林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透露,高派息的物企,主要還是以中等規模的企業為主,這些企業往往處于快速發展周期,提高分紅派息不僅能提振市場信心,也能提高企業的美譽度。
職業投資人程宇則向記者透露,相比房企,現階段物企業務收入相對固定,資產開支需求并不大,而如果有更多資金趴在賬上,只能降低股東的收益率,不分紅反而是一種資源浪費,那些具備高盈利能力的物企選擇高分紅派息反而相對合理。
多家物企全年高派息
目前物企年報季已經進入尾聲,據wind,截至4月11日,已經有53家物企公布了2021年財報。
從營收規模來看,營收規模突破百億元的共有7家,分別為碧桂園服務、萬物云、雅生活服務、綠城服務、保利物業、招商積余和龍湖智創生活;營收規模超50億元的共有5家,分別為華潤萬象生活、世茂服務、融創服務、中海物業、金科服務。
不少企業宣布實行高額派息。如卓越商企服務2021年全年派息率為70%,承諾2022-2024未來三個財年每年全年派息率不低于50%;建業新生活2021年全年派息總額約為5億元,派息比例也進一步提升至80%,同時表示未來分紅率不低于50%;綠城服務2021年每股派息0.16港元外加0.04港元特別股息,綜合派息率62.9%。
對此,第三方研究機構透鏡公司研究創始人況玉清向《每日經濟新聞》記者表示,“部分物管企業加大分紅,本質上也是一種修復投資者信心的表現。尤其是去年,整個物管行業在資本市場出現了一定跌幅,這個時候加大分紅力度,既有利于修復市場信心,也可以向市場證明公司自身的高盈利能力。”
此外,況玉清還提到,房企對物管公司的重視度會越來越高。“以前行業輝煌時,地產公司可能看不上物業管理這類業務的小錢,但經歷了這幾年調整后,大家可能意識到,這些過往認知中的小錢,其實也可以成為一個可持續且穩定的收入來源,從土地紅利時期到金融紅利時期,再到管理紅利時代,房企也開始考慮踏踏實實地去賺這些慢錢。”
尋求利潤增長新賽道
物企想要講出好故事,單純依賴管理服務費似乎已不再那么吃香。
《每日經濟新聞》記者也注意到,過去一年,恒生物業服務及管理板塊,也經歷了一整年調整,并于2022年3月15日降至最低點3544.84點,相較于去年6月30日的最高點10607.56點,已下降66.58%。
從已發布年報的物企看,發展多元化業務似乎成了眾多物企的共同選擇,紛紛將觸角伸向市政、商管、環保、產業運營等領域。
比如最近剛遞交招股書的萬物云,其在招股說明書中提到,萬物云將在社區、商企、城市等多物管賽道布局,并通過萬科物業、萬物梁行、萬物云城持續獲取多業態在管面積,提出聚焦“街道濃度”生意。
龍湖智創生活在招股說明書中也提到,涵蓋衣食住行購空間服務,讓服務衍生出更多可能性。
碧桂園服務在年報中透露,尋求多元化布局拉動持續發展,重點聚焦于市政、空間運營、產業園區、校園、醫院五大核心賽道,致力于成為“全周期社區生活服務整合運營商”。
類似的案例還有世茂服務、越秀服務。世茂服務通過收并購布局校園服務、環保等賽道,越秀服務今年年初拿下首個灣區外TOD綜合物管項目。
在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數字化領域專家、中關村物聯網數字鄉村振興培訓學院執行院長袁帥看來,目前整個物管行業仍處于高速發展階段,只不過目前的行業發展業態已經從過往的物管規模競爭拓展到了多元業態競爭,特別是在一些文化教育、康養服務、社區團購、智慧停車等領域,都已經積累出一定規模的增值服務空間,這些領域相對毛利率水平較高,對物企來說也是有利潤增長空間的,而物企通過對相關企業的收并購,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填補自身業態的空白或不足。
申港證券在研報中提到,物企的利潤增長點并非僅局限于物業管理費,目前社區增值賽道已經十分豐富,服務品類已拓展至社區零售、美居、社區傳媒及空間運營、家政、房產經紀等領域,對于物企而言,如何在各細分領域加強各業務的聯動效應,對業務規模影響力極大。若物企后續能通過整合商家和客群數據,發展成一個大數據資源整合平臺,實現資源的優化配置,物業行業發展空間將充滿想象。(以上內容來源:每經網 記者 陳榮浩 編輯 陳夢妤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
圖片來源:互聯網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認為,對“人”的服務是物業服務企業一直以來關注的重點,隨著城市建設的發展、科學技術的變革、人們生活水平的提高,物業管理行業正處于高速變革的時期,物業管理行業早已突破社區服務的范疇,在內涵和外延上有了更為豐富的內容,甚至演變為服務社會基層治理的一個實踐單元。
物業正在順應時代要求,不斷拓展新的業務邊界,從服務“小社區”起步,到探索城市“大物業”,全生命周期服務逐漸成為升級主流,新時期的物業呈現:新科技、新服務、新生態、新價值的“四新”發展路徑。
新科技:提升企業運營管理效率 ,做到服務個性化,引入數字信息技術和算法系統,實現更為高效,精準點對點服務,讓數字技術賦能物業管理,降本增效的同時升華服務體驗。
新服務:以人為本,愈發注重綜合性、高素質人才的培養,人才是行業升級轉化的根本源動力,擁有人才才能做新增值服務,做寬業務市場。
新生態:圍繞業主、圍繞商業和城市居民,打造多元的生活和商業合作模式,如社區新零售、社區電商、銀發經濟、親子教育等。
新價值:把社區增值服務常規化,在提升居民資產價值、社區人文價值的同時,增強幸福指數,精神價值。
十四五是鄉村振興時期,以城帶鄉,消費幫扶,村城聯動實現城鄉融合發展,社區將是排頭兵,更加是中流砥柱,而這同時給予了物業新的服務和市場機遇。“鄉里產,城市買,物業營!”從田間地頭到百姓餐桌,打通農產品上行“最后一公里”,暢通“腸梗阻”推動消費幫扶提質升級,實現共同富裕。發揮物業在社區的中堅服務力量和綜合優勢,打通社區線上線下聯系,以數據化驅動用戶精細化運營,加強業主與社區,社區與農產品源產地,社區居民與種養殖農民的信任關系,打造便捷的消費體驗,形成社區消費生態閉環,持續打造流量池,形成訂單農業,讓鄉村地區的產品真正在村城體系間流動起來,打造高效暢通的村城間產品供應鏈,實現農產品從田間到餐桌的市場經營性的全鏈條聯動,從而實現業務的良性增長。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