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火雞面事件|國際大牌們為何要在中國把“雙標”玩得飛起?
4月9日,#韓國火雞面被爆保質期雙標#的話題登上熱搜第一。
1.三養集團給中國消費者吃過期食物?
據網友爆料,一款因韓國綜藝和“吃播”在國內爆紅的韓國三養火雞面,在產品保質期的說明上存在著嚴重的雙標問題。
其在中國銷售的產品保質期顯示為一年,但在韓國本土銷售的同款產品保質期卻顯示為半年。
究竟是三養集團為了延長保質期將更多的防腐劑加入了賣往中國的火雞面里,還是同樣的產品在中國降低了質保標準?顯然,無論哪一種解釋都是中國消費者難以接受的。
我們知道,過期食品中超標的過氧化值會對食用者的身體造成極大的傷害。而韓國三養集團的這一做法,相當于是讓中國的消費者去吃在韓國過期了半年的食品。
由此引發了中國消費者們對韓國三養集團的怒斥和對民族品牌的贊頌。
然而,更讓人覺得諷刺的是,這一現象在中國市場上并不是首次出現。
2.將“雙標”當作日常的的國際大牌們
(1)夢龍雪糕 濃縮奶vs奶粉摻水
2021年8月,雪糕界的“扛把子”夢龍被爆出國內外口感不同的丑聞,進而被大家質疑其用料存在雙標。經調查,夢龍雪糕在歐洲使用濃縮牛奶,在中國采用復原奶(奶粉大量摻水)的“差異化生產”得到了證實,其所屬公司聯合利華的全球副總裁也親口承認了這一說法。
面對網友的質疑,夢龍的官方微博稱“使用植物基”是為了“順應未來發展,讓可持續生活成為常態。”這一蹩腳的說法讓夢龍遭到了又一波的輿論襲擊。此回應也在不久后被官微刪除。
(2)好麗友 代可可脂巧克力vs巧克力
今年3月,好麗友只在中俄兩國漲價的話題登上微博熱搜榜一。同時其在他國使用正常的巧克力,唯獨在中國使用代可可脂巧克力(容易造成免疫系統異常、增加心血管胃腸道患病風險)的問題也被相繼爆出。
面對質疑,好麗友在聲明中表示價格上漲是出于人工成本的考慮,而配料的差距則被其歸結于翻譯問題。可在全球人力成本都在上漲的情況下,好麗友卡單單在中俄兩國漲價,讓我們很難相信這蹩腳的解釋;而在經過專業機構檢測后,證實了“其配料的差距是由于翻譯問題”的說法也是站不住腳的。
(3)芬達 濃縮果汁vs香精兌水
前幾日,一位英國留學生發現,英國版芬達橙的配料表與中國大不相同。英國版里添加了濃縮果汁,而在中國卻以香精兌水來代替,且許多添加劑也存在差距。
面對質疑,可口可樂工作人員則表示,芬達橙添加的東西不同是因為各國標準不同;而在我們明知國外一直在使用濃縮果汁的背景下,給出了之前國內也嘗試過果汁,但因為技術限制僅用了一年的解釋。
3.在中國的市場上,是誰給了洋品牌們這樣的底氣?
近些年,外國食品公司屢屢被曝出在中國市場以次充好的新聞。似乎無論哪一類別的食品,面向中國消費者時總要區別對待,堪稱人為制造的“南橘北枳”。
而面對這一現象,我們不禁陷入思考,為何國外的食品集團們會在中國這般肆意妄為?又究竟是什么給了洋品牌們這樣的底氣?
(1)食品檢驗標準的差別
相對于歐美,我國的主糧標準向來十分嚴格。可在部分非主糧食品的檢驗標準上,卻相對要寬松許多。
這是由于過去的幾十年里,我國的經濟水平相對滯后。相比于質量,彼時的中國消費者對食品的價格更為敏感,這讓更多企業選擇通過選用更廉價的原料來降低成本,提高市場競爭力。
我國的相關機構也出于降低物價的需要,制定了相對寬松的標準。這也讓當年一些生產水平不夠精細的本土企業得到了生存和發展的空間。
而由于我們在過去的幾十年里可支配收入的大幅增加,大家對食品質量的要求也在迅速提升,而一些為過去制定的食品檢驗及處罰標準,顯然難以對各大企業形成十分有效的制約。
(2)中國民眾的寬容屬性
中華民族以寬容為美,“上善若水,有容乃大”的名句被刻在了炎黃子孫的骨子里,而這份寬容也讓唯利是圖的品牌們嘗到了鋌而走險的甜頭。
星巴克使用過期食材道歉了事,DQ冰淇淋虛假營銷道歉了事,麥當勞吃出活蛆道歉了事……
善于原諒的中國消費者們讓一些國際品牌知道,他們可以一面在中國市場大賣特賣,一面降低質量要求壓低成本,出事了無非交了罰款再道歉加促銷就可以輕易地得到中國消費者的原諒。然而隨著我們維權意識的增強,相信這一局面必將得到改善。
(3)國際大牌日益滋長的傲慢
憑借多年累積的技術和強大的品牌力,一些外國品牌在與我們民族品牌的競爭中占據了極大的優勢,因此其對我國消費者的輕視和傲慢情緒也得以迅速滋長。而當他們以這一情緒為主導去參與生存與品牌運營時,就難以給予我國的消費者以充分的尊重了。
當問題被爆出,三養、好麗友等大牌往往會根據它們此前的習慣,端出一副高高在上的架子,用甚至經不起推敲的公關辭令去回應中國消費者的質疑。而它們這幾十年來養成的陋習,很難在短時間內得到根治。
結語
中國老字號同仁堂有句古訓,“炮制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將產品質量放在首位的品牌永遠不會在時代的競爭中落伍。
在此奉勸傲慢的“三養們”,對中國的消費者們多一些尊重、少一些輕視。當眾多國貨食品的質量不斷提升、越來越多的民族品牌打響屬于它們的名號,那些選擇冥頑不化的國際大牌們早晚會失去中國消費者的心,被我們的民族品牌一一取代。
希望更多的民族品牌可以堅守產品質量,生產出更多優質的產品,也請大家給我們的本土品牌多一點關注和時間,讓越來越多的民族品牌成為我們的國貨之光!
想了解更多營銷與公關背后的故事,關注我~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