銀保監會發文推動銀行保險業服務鄉村振興 農業保險再迎扶持
農業保險又迎來了政策扶持。4月6日,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其中,針對保險業,《通知》提出要增強保險服務鄉村振興功能作用,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同時不斷提升農業農村保險承保理賠服務質效。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對財經網金融表示,作為一項強農、惠農、富農的重要政策,農業保險對于保障農產品生產、保證社會生產生活資料的充足供應、穩物價保民生具有重要作用,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業保險也被賦予了更重要使命。
穩步提升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
此次《通知》提出,保險機構要落實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要探索開展糖料蔗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要穩步擴大關系國計民生和國家糧食安全的大宗農產品保險覆蓋面,加快發展種業、大豆和油料作物保險,大力發展地方優勢特色農產品保險。要積極開展高標準農田建設工程質量保證保險、耕地地力指數保險。提高小農戶農業保險投保率。要加快發展應對臺風、地震、洪澇等重大自然災害的保險業務,提高農業農村自然災害保險保障水平。
近年來,銀保監會持續加大對農業保險的支持力度。財經網金融注意到,去年4月,銀保監會出臺了《關于2021年銀行業保險業高質量服務鄉村振興的通知》。
“相比去年,此次《通知》在農業保險服務方面支持力度更大,服務涉及的方面也更多。”對外經濟貿易大學保險學院風險管理與保險學系主任何小偉對財經網金融分析。
何小偉指出,在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業收入保險方面,去年提出擴大試點范圍,今年則明確提出主產省產糧大縣全覆蓋,可見推廣力度又進了一步;同時,在農產品的選擇方面也出現了一些變化,此次《通知》提到了糖料蔗及大豆、種業、油料作物的保險,這在當前國際農產品比較緊張的局勢下具有特殊的意義。
“過去,農業保險本著自主自愿的需求來投保,此次《通知》則明確提出了要提高小農戶農業保險的投保率。這說明農業保險在一定程度上能夠為小農戶提供風險兜底作用,《通知》的要求也能提升其對農業保險的必要性的認識。”何小偉說。
《通知》同時指出,人身險公司要針對農村居民需求,特別是脫貧地區群眾需求,擴大意外傷害險、定期壽險、健康保險、養老保險等人身保險產品供給。要切實保障涉農主體合法權益,按照“愿保盡保”“應賠盡賠”“快賠早賠”的原則,主動、迅速、合理開展承保理賠服務,不斷提升農業農村保險承保理賠服務質效。要推動開展防止返貧保險,積極爭取地方黨委、政府支持,為脫貧不穩定戶和邊緣易致貧戶提供綜合性風險保障,防止因災因病因意外事件返貧致貧。
對此,何小偉認為,把人身保險產品和避免重新貧困、減少貧困關聯起來,將保險作為脫貧之后防止再次返貧的托底,這也意味著農業保險的治理作用得到了進一步強化。
農業保險緣何再迎政策加碼
不難發現,在增強保險服務鄉村振興功能作用層面,此次《通知》釋放出不少積極信號。當前,銀保監會為何如此高度重視農業保險發展?
何小偉分析表示,從背景看,一方面,我國長期對農業問題高度重視。相應的,銀行保險監管機構在推動鄉村振興方面也需要做好配合工作。另一方面,近年來保險在支持三農發展方面的作用逐漸得到了認可,這也說明保險在支持農業農村方面尚存較大的發揮空間和用武之地。
財經網金融注意到,2019年,財政部、農業農村部、銀保監會、林草局四部門聯合印發了《關于加快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指導意見》。其中提到,農業保險作為分散農業生產經營風險的重要手段,對推進現代農業發展、促進鄉村產業振興、改進農村社會治理、保障農民收益等具有重要作用,對我國農業保險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
然而,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保障也有了更高的訴求,此次《通知》的落地也面臨著新的挑戰。
何小偉表示,農業保險面對的群體是農民及各種農業生產主體,這一主體比較脆弱,在農業生產在面臨的風險也往往較高。這就引發一個悖論:保險公司對風險較高的投保主體通常比較挑剔,保費也相對較高,而農民群體的投保資金恰恰不高。
“高風險和高保費是一對矛盾體,站在保險公司的角度,由于在農業農村方面的投入力量、人才儲備有限,盈利能力也未知,其業務布局的積極性可能受到影響。在此情況下,保障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在農業農村業務上的服務意愿,增強其投入積極性將會是一大難點。”何小偉說。
袁帥則指出,當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服務機構少,風險保障水平偏低,與農業市場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符,農業保險供需失衡的現象值得關注。這也意味著,推動農險執行落地需要政府提供更多的支持。
“財政補貼是我國農業保險區別于其他商業保險的顯著特征。然而,由于長期對財政補貼的依賴,我國農業保險面臨較大的財政支付壓力。尤其是近幾年的全球疫情帶來的市場經濟影響下,農業保險補貼難以及時到位,這在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保險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作用的發揮。”袁帥說。
此外他還表示,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制度尚不健全,一些經營不規范、侵害農戶利益的市場主體違規成本有限,監管部門對其的行政處罰不足以形成威懾;同時,農業保險合同規定的分階段賠付方法也制約了保障水平。
多地積極探索農業保險實踐
挑戰當前,為有力增強保險服務鄉村振興功能作用,監管部門亟需突破難點。近年來,銀保監會加強政策引領,督促指導銀行保險機構加大涉農信貸投入力度,提升農業保險保障水平,取得了積極進展。
根據銀保監會財險部向業內下發的通知,截至2020年8月,我國共有安信農業保險、安華農業保險、陽光農業相互保險公司等29家符合農險經營條件的險企。2021年,農業保險為1.78億戶次農戶提供風險保障4.72萬億元。
袁帥表示,鄉村振興戰略背景之下,我國農險發展迎來了廣闊的空間。展望未來,農業保險將從“小農險”發展到“大農險”的新階段。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要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的政策體系。
此次《通知》的印發,無疑為推動農業農村保險進一步加碼。財經網金融梳理發現,當下全國多地已在農業保險方面積極展開了實踐。
例如,農業大省黑龍江近日印發了《關于進一步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的通知》(以下簡稱《通知》),明確提出了實現三大糧食作物完全成本保險和種植收入保險在產糧大縣全覆蓋等7項任務,全力推動農業保險向更高質量發展邁進。
黑龍江銀保監局公布的數據顯示,2019-2021年,全省農業保險累計提供風險保障3238.72億元,支付賠款151.09億元,簡單賠付率達99.34%,在加快推進農業農村現代化和鄉村振興中有效發揮了作用。2021年,全省政策性種植業保險承保面積1.55億畝,三大糧食作物(水稻、小麥和玉米)承保覆蓋率超過82%,提供風險保障690億元。
廣東省在推行農業保險方面也可圈可點。據媒體報道,2020年和2021年,廣東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增速、風險保障額度增速均排全國第一位,農業保險實現跨越式發展。數據顯示,2021年廣東省農業保險保費收入47.77億元(不含深圳),同比增長80.56%;為農業生產提供了超過2000億元風險保障,增長100%。農業保險深度0.97%,比2020年大幅提高0.41個百分點。
此外,2021年,河南省財政廳和鄭州商品交易所聯合開展了花生“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河南省內花生種植面積和產量較高的南陽市桐柏縣、駐馬店市正陽縣和開封市祥符區三個地區,總承保面積近19.3萬畝,承保總量約4.25萬噸,總保費1802.4萬元,承保貨值接近3.7億元,參保農戶1.9萬余戶,理賠金額近1530萬元,為廣大參保農戶提供了穩定的價格保障,穩定了種植收入。
“由此可見,農業保險已經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穩定農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袁帥說。(以上來源:財經網·金融 作者:韋璐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圖片來源:互聯網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表示,中國銀保監會發布《關于2022年銀行業保險業服務全面推進鄉村振興重點工作的通知》從確保涉農金融投入穩定增長、提高進城農民等“新市民”金融服務水平、增強保險功能作用、優化農村金融服務環境等方面提出具體工作舉措。
我國是農業大國,自然災害較多,災害的發生影響范圍廣,損失大,推動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能夠充分發揮保險的補償功能,保障國家糧食安全,促進農民增收。現如今我國“三農”工作的重心發生歷史性轉移,開啟了全面推進鄉村振興新征程。農業保險是分散農業風險、保障農業生產、穩定農民收入的重要工具,隨著鄉村振興戰略的深入推進,農業保險也被賦予了更重要使命。
鄉村振興,產業興旺是關鍵。農業保險與產業發展相結合,一方面能夠促進農業產業規模化、市場化,轉變傳統生產經營方式;另一方面,農業生產勞動的預期收益有了保障,能夠激勵農民增加對農業產業的投資及勞動供給,完善農業生產配套服務設施,促進農業高質量發展。現代農業資金需求大、投資周期長,收益的不確定性及風險較高。農業保險作為農村金融的有機組成部分,能夠與農村信貸形成互補,發揮增信功能,提高農戶信用等級,也能夠分散信貸機構的涉農貸款風險,引導社會資本投資農業領域,從而緩解農村融資難、融資貴的問題。
農業保險作為一項強農、惠農、富農的重要政策,對于保障農產品生產、保證社會生產資料和生活資料的充足供應,在市場上形成合理競爭,以穩定物價、保基本民生具有重要作用。在我國,農業是國民經濟的基礎,農業經濟的波動是引發國民經濟周期波動的重要因素。因此,農業上因風險造成的損失,不僅會導致農業再生產過程的不穩定,更會使整個國民經濟處于不穩定狀態。農業保險對于中國這樣一個農業大國來說,是農業風險分散的重要工具。它為推動農業體制改革,保障農業生產順利進行提供了有效的保障。農業保險是現代農業可持續發展的關鍵要素,推動發展農業保險,對保障農業再生產的順利進行,推動農業的可持續發展無疑具有重要的理論意義和深遠的現實意義。
自2007年實施農業保險保費補貼政策以來,我國不斷加強對農業保險的扶持力度,深化農業保險“擴面、提標、增品”改革,優化農業保險市場服務體系,成為全球農業保險規模最大的國家。農業保險已經成為促進我國農業發展、保障國家糧食安全及穩定農民收入的重要政策工具。農業保險通過建立災前監測體系,加強與氣象、農林、水利等部門合作,實現信息共享和協調聯動,有效協助政府部門積極開展農業保險理賠和防災減災工作。另外我國農業保險正在從保成本向保價格、保收入轉變,通過“政府+龍頭企業+農戶+銀行+保險”等模式,為農民申貸增信,全方位助力農民創業和致富。2021年12月,中國保險行業協會發布的《保險業服務鄉村振興藍皮書(2021)》指出,在服務鄉村振興方面,保險業將充分發揮資源配置、杠桿調解、社會治理、精準滴灌、風險保障等方面的獨特優勢,在產業興旺、生態宜居、鄉風文明、有效治理、生活富裕等方面提供助力。2021年前11個月,農業保險累計實現保費收入923億元,為農業生產提供風險保障4.29萬億元。
另外以供應鏈金融為指導,信息技術為依托踐行和落實的“保險+期貨”模式,聯合養殖戶、期貨交易所、證券期貨公司等多方力量,以期貨市場價格作為保險產品中的價格指數確定目標價格和賠付標準,更加精準地反映了未來市場預期,不僅提高了保險設計的精準度,還有效地保障了養殖戶收入穩定。同時,引入同在期貨市場有相應產品的養殖飼料價格,可以幫助養殖戶及時了解未來市場價格走勢,合理調整養殖規模和飼養周期,減少因市場波動造成的損失,降低了養殖風險。該模式填補了合理分散價格風險的空白,是對我國傳統農(牧)業保險的必要補充和有益探索。從目前落實的情況來看,“保險+期貨”為包括生豬、蔗糖、花生、橡膠等重要的經濟作物和油料作物提供重要支撐,目前正處于高速發展階段。例如,在2021年上海期貨交易所天然橡膠“保險+期貨”及場外期權試點的62個項目中,共掛鉤天然橡膠現貨產量約13萬噸,總計賠付1.15億元。其中,云南、海南等地17個縣的13.3萬膠農從中受益。
又如,2021年,河南省財政廳和鄭州商品交易所聯合開展了花生“保險+期貨”試點項目。在河南省內花生種植面積和產量較高的南陽市桐柏縣、駐馬店市正陽縣和開封市祥符區三個地區,總承保面積近19.3萬畝,承保總量約4.25萬噸,總保費1802.4萬元,承保貨值接近3.7億元,參保農戶1.9萬余戶,理賠金額近1530萬元,為廣大參保農戶提供了穩定的價格保障,穩定了種植收入。
保險作為“三農”發展“壓艙石”“助推器”作用得到極大彰顯。隨著農業現代化進程的加速推進,新型農業經營主體對保障有了更高的訴求。當前農業保險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主要存在以下幾個方面問題:
農業保險的供需失衡,目前我國農業保險的服務機構少,風險保障水平偏低,與農業市場對農業保險的需求不符;財政補貼是我國農業保險區別于其他商業保險的顯著特征,由于長期對財政補貼的依賴,導致我國農業保險面臨較大的財政支付壓力,而不同地域的經濟水平發展不同,特別是近幾年的全球疫情所帶來的市場經濟影響,導致地方財政收入有限,使得農業保險補貼難以及時到位,這在很大程度上限制了農業保險助力鄉村振興戰略作用的發揮;農業保險合同的缺陷也不利于提升保障水平,分階段賠付的方法影響了保障水平提升;我國農業保險大災風險分散制度尚不健全以及農險市場主體的準入與退出機制扭曲,一些經營不規范、侵害農戶利益的市場主體雖然受到監管部門的行政處罰,但違規成本有限,不足以形成威懾。
展望未來,國家鄉村振興戰略為農險發展提供了廣闊空間。新型經營主體的快速發展需要農業保險提供更大支持,農業和農村新業態發展需要農業保險提供保障,鄉村治理能力現代化需要農業保險拓展新功能,農業保險將從“小農險”發展到“大農險”的新階段。為了更好地促進農業保險高質量發展,助力鄉村振興戰略,要進一步完善農業保險的政策體系。建議接下來保險機構和監管部門可以從以下幾個方面著手改善:完善財政補貼政策,切實發揮財政政策的引領保障作用;強化監督管理力度保障財政落實;鼓勵發展創新農業保險產品;加大“保險+期貨”的全國三農產業領域的示范范圍;加大金融科技技術的運用;強化宣傳普及意識,發揮“政府+企業+合作社+農戶”聯動機制。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