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季度誰的財力雄厚?上北深杭站穩四強,天津南京擠進前十
財政收入是一座城市的真金白銀,也是衡量城市綜合實力的重要指標之一。近日,各地陸續“亮家底”,公布2022年第一季度的財政收支情況。
哪些城市財力雄厚?據時代周報記者統計,一季度地方一般公共預算收入(下稱“財政收入”)前十的城市,由高至低依次為上海、北京、深圳、杭州、蘇州、寧波、重慶、武漢、天津、南京。
其中,上海以2518.2億元的財政收入遙遙領先,幾乎是排在第十位南京的財政收入的五倍。除了總額高,上海財政收入的漲幅同樣一馬當先,名義增速10.9%,繼續擴大對北京的財政領先優勢。
上海(圖源:Pexels)
位列二三位的北京、深圳雙雙突破千億,財政創收能力依舊強大。杭州、蘇州、寧波,三個長三角城市增幅也在5%以上,攜手進入前十位,后續發展值得期待。
北上深神仙打架
“一個城市的財政收支數據能夠比較準確地反映當地的經濟活躍度與經濟增長質量,這既與當地的經濟發展速度和潛力有關,也與當地的經濟結構有關。”IPG中國首席經濟學家柏文喜告訴時代周報記者。
依靠強大的產業根基,上海仍是全國財力“老大”。上海以2518.2億元的地方財政收入成績高居榜首,也是唯一一個超過了2千億元的城市,名義增速10.9%,在前十城市中也位列第一。
作為全國科技創新中心,上海的創新力位于全國前列,大量新興產業在這片土地上迅速發展,優良的營商環境也吸引更多企業落地。
目前,上海已形成了以九大戰略性新興產業為主導的戰略性新興產業發展體系,并著力推動互聯網、大數據、人工智能和實體經濟深度融合,重點發展以人工智能、大數據、工業互聯網為代表的融合性數字產業。
不可避免的是,由于疫情沖擊,上海財政收入將在二季度受到嚴峻挑戰。不過從長期來看,其前瞻產業布局依舊能提供長足的經濟動能。
北京緊隨其后,表現也十分亮眼。一季度北京財政收入達到1689.7億元,名義增速6.6%,實現穩健發展。
目前,北京市正全力推動構建高精尖經濟結構,積極培育形成兩個國際引領支柱產業,即新一代信息技術產業和醫藥健康產業。數字經濟占比超過四成,成為推動經濟高質量發展的新引擎。
深圳一季度的地方財政收入規模繼續超千億元,但本期名義增速僅1.3%。這與一季度深圳受到疫情沖擊較大有關。在三月快速恢復后走出疫情影響后,深圳的財政收入有望在二季度實現快速增長。
值得一提的是,同為一線城市的廣州此次并未入榜前十,讓不少人感到驚訝。廣州一季度地方財政收入為477.6億元,排名第十一,較去年同期增長7.6%。
這主要是因為廣州在上繳中央財政的同時,還要上繳省級財政。若以全口徑財政收入計算,廣州一季度的財政收入超過杭州,位列全國第四。
值得注意的是,在近年省份上繳中央財政排名中,廣東也長期位列首位,為全國經濟作出貢獻。廣州作為是省內的“老大哥”長期“負重前行”,也為其經濟發展提出更多要求。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告訴時代周報記者,地方財政支出通過改善基礎公共設施,能夠有效、有力克服市場中公共產品的不足,起到促進經濟增速發展的作用;財政支出對于科學技術和人才的投入,則可通過確保“科技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推動地方技術進步來促進產業經濟增長;財政支出還可以改善人力資源、提供勞動力資源,保障地方經濟參與者活躍度。
浙江“雙核”財力突出
穩定的收入來源是地方財力的基礎,能夠綜合判斷其信用水平和償債能力。
在此基礎上,還要考量收入的結構和趨勢。其中,稅收比重是重要指標,這一比重越高,越能說明地方綜合財力質量高。
圖源:Pexels
杭州一季度地財收入穩居第四,也是前十城市中唯一稅比超過90%的。憑借數字經濟的高速發展,杭州經濟增長的活力與競爭力也進一步凸顯。
稅比高,意味著地方財政大多來源于企業及個人的納稅。
作為數字經濟排頭兵,2021年,杭州全市數字經濟核心產業增加值4905億元,同比增長11.5%,兩年平均增長12.4%。通過數智賦能,創新驅動能力持續增強,在構建更具競爭力的營商環境方面,杭州落實惠企助企政策“組合拳”。
這也讓杭州的市場主體得到了快速成長,民營經濟優勢凸顯,2021年全年新增上市企業52家,總量262家,穩居全國大中城市第4。
增速方面,杭州一季度財政收入較去年同期增長6.52%,增速跑贏蘇州和南京,在全國來看也位居前茅。
同樣位于浙江的副省級城市寧波,其財政收入為618億元,同比增長6.25%,勢頭強勁。這是寧波繼2021全年財政收入首次躋身前十后,取得的又一個好成績。
排名逆勢上漲,與寧波的產業結構息息相關。
根據已公布的2022年前兩個月經濟數據,全市規上工業增加值807.1億元,同比增長8.7%,全市35個工業大類行業中,27個行業實現正增長。新興動能也為寧波經濟增長注入活力,數據顯示,全市規模以上工業新產品產值同比增長26.3%。
與此同時,外貿也是寧波經濟中的“主力軍”,尤其民營企業貢獻突出,活力十足。一季度,在全球能源價格上漲和進出口貿易大增的帶動下,寧波繼續發揮“大港”優勢,和杭州錯位發展,唱響“雙城記”。
江蘇的“雙子星”——蘇州及南京在一季度則表現較為平穩。
蘇州作為“最強地級市”,以735.9億元的財政收入位列第五,增幅達5.13%。南京則以505.9億元的成績擠入前十,但增長較緩,僅有1.79%的增幅,落后于大多數城市。而這與江蘇在一季度受到疫情沖擊相關。
此外,在財政收入前十城市中,天津和重慶的表現較為低迷。以旅游、商貿為主要產業的重慶在一季度受到疫情沖擊較大,名義增幅僅1.15%;天津稅比在70%左右,與前十城市80%左右的稅比相比有所差距。
“對于各地市而言,無論數字好看與否,財政緊平衡和收支矛盾加劇將是未來的常態,特別是當前國際形勢局面緊張,加之全球新冠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客觀約束和影響下,地方城市財政要綜合考慮發展與安全、穩增長與防風險、減稅降費與財政可持續等多重目標的平衡。”袁帥認為,這也更考驗地方政府緩和隱性收入(決定實際可支配財力)以及政績考核機制(決定支出責任)矛盾的能力。(以上來源:時代周報 記者王晨婷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圖片來源:網絡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袁帥表示,財政實力是地方城市治理的基礎和重要支柱,關系到社會的方方面面,民事民生、優化營商環境、城市更新等都與財政息息相關、密不可分。城市經濟指標中,除了GDP,人均可支配收入,社會消費品零售總額外,還有一項重要的經濟指標:城市財政收支情況,可以理解為城市的財力綜合反映。地方政府財政收支情況主要通過公共財政預算收支報表、政府性基金收支報表和預算外資金收支報表或國有資本經營收支預算表體現,地方政府綜合財力是綜合判斷其信用水平和償債能力的基礎和依據,地方政府綜合財力=公共財政財力+基金財力+國有資本財力。
地方財政收入是地方經濟發展水平的展現,也是基礎設施建設資金的重要來源,對于地方政府債、城投債、PPP項目的投資中,地方財政實力是其償債能力及未來政府支出的重要保障,尤其是在城市投資建設方面上,地方財政實力是影響評級的重要因素之一。穩定的收入來源是地方財力的基礎,在此基礎上,還要考量收入的結構和趨勢。 收入來源從公共財政預算收入中的地方本級財政收入(稅收和非稅收收入)判斷,其占地方綜合財力的比重越高,說明地方綜合財力的質量越高,財政實力越強。
而地方財政支出,以一般公共服務支出為代表的剛性支出在財政收入中的比重直接影響地方政府的財政空間 。剛性支出越多,行政管理費等固定開支占比越大,政府用于民生建設的資金相對減少,地方政府的財政靈活性越低。地方城市財政支出主要通過有以下幾個方面來對地方經濟增長起到帶動作用:財政支出能夠有效推動城市均衡人民收入的增長;財政支出通過改善基礎公共設施,有效有力的客服市場中公共產品的不足,起到促進經濟增速發展的作用;財政支出對于科學技術和人才的投入,則可通過確保“科技技術是第一生產力”,推動地方技術進步來促進產業經濟增長;財政支出還可以改善人力資源、提供勞動力資源,保障地方經濟參與者活躍度。
對于各地市而言,無論數字好看還是難看,財政緊平衡和收支矛盾加劇將是未來的常態,特別是當前國際形勢局面緊張,加之全球新冠疫情對經濟發展的客觀約束和影響下,地方城市財政要綜合考慮發展與安全、穩增長與防風險、減稅降費與財政可持續等多重目標的平衡。同時,也更考驗地方政府緩和隱性收入(決定實際可支配財力)以及政績考核機制(決定支出責任)矛盾的能力。對于地方城市財政收支,要科學統籌安排,努力提質增效。科學研判分析收入形勢,依托健全財稅協調工作機制,科學精細統籌測算,逐稅種分析研判,深入挖掘潛在財源稅源,力促平穩增長;統籌收入計劃安排,堅持目標導向、結果導向,緊密結合財政職能,嚴控經費支出,把資金用到事關發展的大事、事關民生的實事上,加強運行調度,強化要素保障。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