焦點| 一季度保險業總保費收入破萬億,財險壽險冰火兩重天
截至15日晚間,A股五大上市保險公司已悉數披露2022年一季度保費收入。數據顯示,五家上市險企當期合計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0074.74億元,同比增長3.52%。結合4月15日銀保監會披露的一季度全國保險業運行發展情況,全國保險公司原保費收入1.8萬億元,同比增長4.4%;保險業總資產25.5萬億元,同比增長2.6%。總體來看,一季度保險業經營情況穩步恢復,抵御風險能力提升。
對此,北京工商大學保險研究中心副秘書長宋占軍對財經網金融表示,在代理人規模下降和疫情持續影響之下,2022年第一季度保險公司恢復性增長符合預期。與此同時,亦有業內人士指出,財險與壽險兩大主要業務的保費收入情況分化也值得關注。在財險業績獲得穩步回升的同時,增長乏力的壽險正進一步呼喚轉型。
圖片來源:互聯網
財險穩步回暖,壽險持續承壓
財報顯示,今年一季度中國人壽、中國平安、中國人保、中國太保和新華保險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3150億元、2464.77億元、2323.75億元、1487.32億元和648.90億元。從保費收入增速來看,五大上市保險公司呈現“四升一降”格局。其中,中國人保保費收入實現兩位數增長,達到14.24%。中國太保、新華保險、中國平安和中國人壽保費收入同比增幅分別為7.23%、2.36%、1.11%和-2.75%。
拆分來看,財險方面,盡管受疫情影響增速略有回落,但不改全年增速回暖的趨勢。
財經網金融梳理發現,上市險企財產險業務今年一季度表現亮眼。財險“老三家”人保財險、平安財險和太保產險保費收入均取得兩位數的增速,分別為12.24%、10.34%和13.84%,分別實現原保險保費收入1521.39億元、730.18億元和492.82億元。
保險業內人士周炳恒對財經網金融分析,從業務結構看,財險增長主要是由于商車費改砸下的數據大坑、險企在健康險方面的轉型發力以及政策推進農險業務增長。從車險看,目前各家公司普遍面臨較大的綜合成本壓力,低價競爭的沖動弱化,車險報價整體趨于理性,推動車險保費增長。
以中國人保為例,根據銀保監會披露的行業數據,截至2022年2月,人保車險市場份額為33%,同比增長0.8個百分點,而環比2021年底提升0.11個百分點,回到2014年底水平,扭轉了過去十年市場份額下滑的趨勢。3月份,人保車險單月增速為4.6%,較2月份的14.9%有所降低,預計主要是3月份疫情導致新車銷量下滑;非車險累計增速為13.2%,較1-2月的12.8%略微提升,主要是農險、企財險等增速提升。
盡管車險短期內受到拖累,但業內人士普遍認為,車險業務向好趨勢不變。海通證券研報指出,伴隨汽車產銷短期壓力緩解,未來仍將維持穩定增長,非車險整體保持較快增長,預計非車險業務更側重于業務質量優化。廣發證券的研報也指出,展望2022全年,預計車險有望實現兩位數的增長,非車險維持兩位數增速,推動財產險保費增速回歸兩位數。同時,保費的增長將有望提高財險公司保費杠桿和投資杠桿,推動凈資產收益率提升,提振估值。
然而遺憾的是,在財險業績獲得穩步回升的同時,壽險的發展卻仍舊不容樂觀。一季度二者的表現可謂冰火兩重天。
上市險企一季度財報顯示,5家公司壽險業務合計實現原保費收入7017.04億元,同比微增0.28%。從保費數據來看,五家公司分化明顯,呈現出“三升兩降”態勢。
財經網金融梳理發現,2022年一季度人保壽險表現亮眼,同比增長17.94%,盡管增速遙遙領先,但其原保險保費收入規模相較其他公司有所不足,保費收入僅為597.50億元。同期,太保壽險和新華保險保費收入增幅分別為4.23%和2.36%。中國人壽和平安壽險一季度保費增幅呈現負增長,降幅分別為2.75%和2.27%。
總體而言,一季度上市險企壽險業務延續了2021年較為低迷的發展態勢。
“壽險業務持續承壓的本質是對轉型的需求。”周炳恒表示,伴隨著行業的多年發展,舊有的通過“拉人頭”讓保險觸達客戶的銷售模式競爭激烈,這也使業務員人均可觸及的客戶量基本趨于飽和,很難再大規模找到合適的增員。投入的費用與業績獲取不成正比,導致舊的發展模式難以為繼,而行業轉型的思路是增員的相對精英化。
“保險業務由于事前無實物、事后補償的特點,對于信任天生有著較高的要求,這就要求保險機構通過招聘、培訓、實踐等方式打造高素質代理人隊伍。從國外經驗來看,代理人模式也是普遍選擇。”周炳恒說。
廣發證券研報顯示,我國保險業代理人隊伍歷經長時間的清虛和改革,預計隊伍規模環比下降的幅度將明顯縮窄甚至企穩,隨著同比降幅的縮窄,代理人產能的提升有望推動新單保費增速改善。對此,看懂經濟研究員武忠言對財經網金融表示,要推動壽險轉型行之有效,銷售渠道的代理人轉型將是重要抓手。因此,構建有效激勵約束相容機制,推動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發展顯得尤為重要。
“首先,要優化激勵約束相容合約設計。一方面,保險公司應重視激勵支持,優化直接傭金和獎勵制度,另一方面應強化管理約束,建立健全嚴格的個人保險代理人選拔機制,加強業務授權、業務行為、執業登記等日常管理。其次,要提升政府服務和政策支持,同時加強監管部門對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行為的事中、事后監督管理,探索建立獨立個人保險代理人協會,加強個人代理人行業自律。”武忠言說。
壽險轉型應平衡保障屬性與理財收益
事實上,站在業績增長的關鍵路口,險企“壽險轉型”的口號已經喊出了多年。
中國文化管理協會鄉村振興建設委員會副秘書長、金融產業研究人士袁帥表示,當前中國社會正在經歷經濟轉型和人口結構轉變。人的壽命延長,與之伴隨的疾病風險也加劇,保險業主流消費群體也逐漸年輕化、個性化和獨立自主化。人口紅利的終結、消費者保險消費習慣的深刻改變、數字化對行業的席卷、疫情的催化、低利率時代的到來,所有這些一起改變了壽險業的發展環境。
近年來,在“保險姓保”的定調之下,銀保監會要通過出臺政策推動壽險產品回歸保障性質。然而,較之儲蓄性質的保單,保障性質的保單銷售難度也成倍增長。多重影響因素疊加,緊扣代理人不再是唯一的解題思路,壽險轉型仍然需要尋找新的突破點。
廣發證券的險企一季度研報中提到,當前,壽險負債端仍處在底部,疫情的反復影響居民收入預期,因此,預防型儲蓄有望推動壽險產品的銷售。從長期角度看,人口老齡化加速后對養老和醫療保障的需求、互聯網保險監管趨嚴和保險保障基金調整等利好,都將為大險企壽險業務增長提供正面因素。
宋占軍指出,在產品設計層面,險企應進一步創新。例如,研究建立壽險賠付責任與護理支付責任轉換機制,豐富養老健康保險產品供給,大力發展第三支柱商業養老保險產品等。周炳恒則指出,壽險的另一潛在增長點在于,加大力度推廣面向一般人群的普惠型保險,并和醫保相互銜接,同時,面向高端人群推出滿足多種要求的高端保險,探索提供包括醫療服務、健康管理、藥品提供等在內的全產業鏈服務。
“在養老、健康兩大領域,保險的優勢凸顯,也與國家政策相匹配,但這需要從產品設計開始構建生態,”友泰商服CEO趙大瑋對財經網金融表示,當下,簡單型產品互聯網化是趨勢,但當前的重點仍然是占行業規模絕對比例的復雜型產品,產品能否都簡單化,還需時間觀察。
袁帥也指出,保險業未來是要靠數據驅動,壽險公司在制定公司發展戰略時應著力打造核心能力。作為推動傳統壽險公司轉型發展的重要力量,以互聯網為代表的保險科技持續重塑壽險價值鏈,放眼未來,所有復雜的壽險產品,都有被互聯網等技術解構、簡化、重組的可能。
轉型,知易行難,尤其對一個幾萬億規模的行業而言,需要足夠時間,大象才能起舞。機遇在于,相比銀行,保險業還在成長期,發展的空間還很大。周炳恒告訴財經網金融,銀行理財已基本實現凈值化管理,而部分保險產品目前仍有最低利率規定,這個利率高于銀行存款,可以滿足人們對于理財安全性和收益的需求。
與此同時,在銷售渠道層面,險企應在監管政策穩定以及常態化疫情防控背景下,探索包括個人代理、銀行保險、專業中介、互聯網保險等在內的多元渠道,解決供需服務不匹配不平衡的問題,為消費者提供復雜型產品的專業服務。(以上內容來源:財經網 記者:韋璐 新社匯·全媒體矩陣轉載發布 )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