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一個公司,都需要伙伴
最近一些品牌部朋友跟我們抱怨,說很多供應商都不懂他們的業務。
我問她:你們這幾年,是否有一家代理公司,陪伴你們三年以上?那你不給他們錢,他們為什么要了解你?
這種粗理,若是放在自家裝修是一定能理解的。而現在這竟算是個問題,可見咨詢業衰敗的程度已深。
月費合作,逐步滅絕
代理公司曾經一度依靠月費為生。那個時代,很多品牌動輒都有相當多的長期代理公司,與之建立長久持續的穩定關系。月費是一個很好的模式,它會固定下來一些優秀的人,為優秀的人工作。古代門客之風盛行,門客,也是食客。吃不飽,不出主意,這也算是國人祖傳的一種傳統。
在今天,隨著甲方創意部的崛起、項目管理制的流行,除了傳統企業還保有長期月費合作,很多企業和代理都在磨合項目制模式的變化陣痛。
一年四季,不停比稿。比稿之后,不定輸贏。整體結論,領導否掉。這些現象,都在“需要磨合”的口號之下,反復發生。有時候,說要跟你磨合的甲方,在項目還沒開始就離職了。
項目管理制區別于行政管理制,是不依靠層級關系的。項目制的特點,是一個負責人,來串起全流程作業,并為結果負責。而這種模式下,甲方團隊成員,甚至可能從不同部門借調來幫忙,而不對這個項目負有長期的責任。
正是這種模式的動蕩變化,讓很多乙方代理公司更側重于短期效果實現。執行見長的公司,與策略見長的公司,大打出手。我們甚至能看見一個IMC比稿中:媒體機構、PR、廣告公司、MCN公司同臺提案。KPI壓力之下,只要能抓住耗子,就是貓。
在短期利益和長期較量之下,短期利益是很容易可見的。但是,長期品牌的價值優勢,正在一點點喪失和被套路蠶食。
策略思考,悄悄回潮
歷史告訴我們,任何變化都是有周期的。一個周期內多點試錯的結果,不是為了試錯,而是為了找方向。
最近我們發現了一個有趣的現象,就是很多品牌,越來越不喜歡聽“打造網紅品牌”的概念了。在這些品牌眼里,“流量來,品牌有,流量沒,品牌沒”,是存在非常大的上癮風險的。于是一些品牌開始明謀私域,想要擺脫中心化平臺對自己的控制。
這說明,很多頭部流量中毒的品牌終于反應過來了:自己強才是真的強。一個弱的品牌,異業合作都沒人肯跟它合作,流量多了走向的是慢性死亡。
新消費有個教訓:做暴發戶,容易有錢買不來文化。他們會發現:一旦品牌內核撐不住了,銷量是帶不動的。高速列車,一停下就炸掉。
所以我們看見,不管品牌在效果和價值中多么搖擺,都開始重視策略的重要性,質問底層的WHY。
品牌發現,不管自己多么勤奮,花了多少錢,如果沒有策略的指引,就無法轉化為長期價值和持續認知能力。換成大白話:花錢像煙花燦爛,效果閃一下就沒了。
為此,不少高管都在質疑,為什么我每年花了那么多錢,卻一直不見效果?這動輒三五百萬的戰役,為什么視頻號都沒有轉發?匯報亮點,又在哪里?
在這個逼問之下,品牌經理開始琢磨:“我全年干了什么?”,“為什么我在做持續對的事兒?”這句話,與他們升職的績效評定息息相關。公司的大老板,身居高位,往往沒精力關心細節,他們只更在乎價值有多大。
長期主義,結伴同行
我們發現,不管流量經濟、或者變化的社交媒體環境有多復雜。品牌的本質其實沒有變化。品牌的本質,是體驗的總和。新消費企業,不管做了多少TVC,做過多少IMC,做過多少億的投放,最終追求的結果到底是什么呢?
一個品牌的成功,不是今天賣得多好,而是它到底能活多久;不是多大認知,而是認知之上有無認可。我們依靠流量輸血,只能起到放大的作用。品牌的核,是通過長期努力,構建價值體系的過程。在這個過程中,少不了內、外朋友的相伴。
李奧·貝納廣告公司與生產萬寶路的菲利普·莫里斯公司和睦相處近四十年,在雙方密切配合之下,讓萬寶路香煙廣告佳作迭出
可是,因為現在的行業現狀,很多品牌都沒有長期的伙伴。營銷甲方的期待,是希望有人懂,有人給建議,有人幫落地,因為他們要對付的事復雜、人手也有限,內部不缺質疑只缺幫襯。可已經形成的體系總在制約品牌,使其無法維系更優秀的伙伴與之長期利益捆綁。簡而言之,我們的門客,都投了別人旗下。這使得一些品牌自己的朋友質量逐年下降。采購經常哭訴,我居然還得求著人來應標。
在這種趨勢之下,再結合經濟發展前景,我們不難預測:未來的行業整合,必然會呈現一個趨勢——同頻伴生。
一方面,甲方高管會越來越重視與外部頭腦的溝通,對生意的思考會重回理性和價值判斷。另一方面,整合和分化,會再次握手言和,回歸到各司其職,貼合客戶生意的角度,完成從上到下系統思考,補完全圖。
當然,有一位朋友也說過:合作中,有你有我,一個想要共贏的人,不能只考慮你。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