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團長、陽臺種菜,最近的上海人民正在努力生活
與無常共生,無常即是日常。生于日常里的,必鏤刻在時光之中。
最近困在「上海時區」里的朋友,可能對時間這個概念不再那么敏銳,因為每天醒來,迎接他們的可能都是14天里的第一天。這群活在循環里的人們,雖然不復往日“隨心而為”的自由,卻依然努力懷揣一份樂觀主義的底色,帶著“鐐銬”起舞。
在封控的日子里,大家除了工作、休息、吃飯、修身養性,更多時間會用來進行一些自產自銷的創作。其中,免不了留下了許多“下里巴人”式的社交新詞匯,比如上海團長、黑人舉牌、陽臺種菜、上海可樂……每一種集體行為和社交熱詞的誕生,都離不開一個背后的故事,而這些故事,剛好也串聯成了最近上海充滿無常的日常生活。
上海團長:百團大戰,什么都干
要說起這些天上海最忙的人是誰,除了志愿者與防疫人員,那就要數每個社區的團長了。他們憑一己團購之力,迅速成為全上海人的「日食樞紐」。
有需求才會有供給。為了囤糧,多數人都會在早晨6點爬起來戰戰兢兢地搶菜。不出意外,都會以各大平臺顯示的“運力不足”收場,所以各小區協作互助、五花八門的團購群,成為大家新興的希望。
在群眾的眼里,上海團長是神一般的人物,不僅擅長各類“乙里乙氣”的SOP、PPT、EXCEL、日報晚報,還精通社群運營,這些技能不禁讓廣告圈的人瑟瑟發抖,感慨“上海團長才是最應該做廣告的一群人”。
團長的出現,穩定了「軍心」,也得以讓一部分人先吃上了肯德基。上海團長這個稱號,逐漸成為了超能力的象征,坊間也開始了關于上海團長的一系列創作。
都知道團長這個活不好當,熱心市民們便制作了團長專屬表情包,來協助團長們節省文字交流的時間,畢竟,團長除了要負責產品全鏈的監督與執行,還要在社群里進行相應的話術溝通,如新人進群、創造文化、活躍氣氛、群體接龍、付款交貨等等。
這一系列emoji表情包的橫空出世,以一種更加貼合當下語境的溝通方式,打破了團購群代際之間的溝通壁壘。表情包本身散發的可愛力量,肩負著營造輕松社群氛圍的使命,也在某種程度上,以一種具象化的方式訴說著居民與團長之間共進退的革命情感,緩解了上海民眾對于“后天能吃什么”問題的焦慮。
魔都頭像生成器:隊形不整齊,思想有問題
當封閉管理遇上集體團購,為了方便在團購群里清晰找人,大家都將自己的微信名稱改成了“樓棟-室”的統一格式。
但是上海人民覺得光改名字只局限在群里,出了團購群,“我還是原來的那個我”。于是就有暖心的網友制作了一款魔都專屬頭像生成器,讓大家的身份與定位都有了更加直觀的展現。
這是一位廣告行業的程序員花了不到一天時間做成的,其背后的動因,除了一眼可見的信息,也同樣想讓大家從焦慮的情緒中脫離出來。
溫暖明亮的配色,標注著不同的靈魂渴望——“我想吃肉”“想喝咖啡”的口腹之欲,“川沙妲己”“頂流男神”的內在向往,甚至還有與疫情相關的流行熱梗,“橙團啦”的興奮、“不焦綠”的撫慰……
即便大家身處一個不確定性的環境,也一定要讓自己在通訊錄好友里,傳遞一種格外的陽光與治愈呀。
如果在平日,或許這類頭像生成器只能流行幾天。但是在封控時期的上海,在微信通訊錄里清一色的樓層、團長頭像持續了快一個月的情形之下,就不難發現,魔都頭像本身已經成為了一種群體主義的象征,一種樂觀頑強、帶有幽默與希望精神的象征。
黑人舉牌:男團接單,僅上海人可見
除了身邊經常出現的上海團長,在網絡端也活躍著一群神秘的“唱跳男團”,他們橫掃了上海的大半片局域網,也是上海人最近新交的好朋友。他們就是曾經風靡全網的非洲舉牌小哥。
黑人舉牌營銷,早在2017年就已經在全網盛行過一段時間,如今疫情之下,又一次“死灰復燃”。以上海的行政區、街道、小區,或個人為祝福對象,團隊會錄制一段魔性又具有地域特征的祝福視頻,可以是祈禱小區早日解封,也可以是祈愿社會面早日清零,甚至還有五彩繽紛的個人祝愿。
有意思的是,視頻中背景音樂、舞蹈形式、文案,甚至連著裝要求,都可以一一定制。
先是齊聲朗誦一段祝福,自帶喜感的斷句,搭配上非洲腔的中文;說完了祝福便開始跳舞,憑借著黑人得天獨厚的平衡感與韻律感,把土搖風的舞蹈也拿捏得風味十足。
伴隨著黑人舉牌舞蹈的漣漪式傳播,上海人開始了進階版的瘋狂下單,這也讓非洲小哥一度陷入“接單爆倉”。沒有內卷,只有更卷,畢竟,論排隊買東西,誰能熬得過上海人。
而除了下單方爭先恐后地為情緒買單,作為接單方的祝福團隊,也開出了比多年前非洲小朋友送祝福更高的“出場費”,甚至,還推出了如非洲黑富美等其他衍生項目。
一場盛大的祝福狂歡,一次跨越國界的守望,雖然是一次營銷界的“炒冷飯”,但是上海民眾將這種外國人×舉牌營銷的綜合模式,注入中國特色,又一次拉回了歷史舞臺。黑人舉牌祝福,這個在上海封控下誕生的定制化服務,不僅將眼球效應發揮到了一種極致,也讓這個氤氳著歡樂氣息的形象,成為了上海人心中渴望自由、安康的情感寄托。
陽臺種菜:樓下的綠化帶終于保住了
以前上海人的苦惱是拍滬牌、堵車、早高峰,現在上海人的苦惱是土豆長芽了還能吃嗎?水培小蔥的正確姿勢是什么……當城市開始停擺,囤積的糧食在一天天地變質,蔬菜價格也水漲船高,種菜似乎成為了大多數上海年輕人眼中解壓又實用的新愛好。陽臺,則成為了種菜的最佳場所。
“在家的日子,很多快樂都是種菜給的。看著它們逐漸冒出新芽,長出新菜,感覺生活又有盼頭了。“這是現如今居家的上海年輕人最真實的寫照。
一個月前,這群年輕人可能還不會做飯,沒去過一次菜市場,在社交媒體上曬著貓狗、加班工作、吃喝玩樂。而現在,都不約而同地曬起了自己的菜。
這種多米諾骨牌的連帶反應,也引發出一連串社交媒體的回應。在小紅書搜索陽臺種菜、種菜攻略等筆記已多達4萬多篇;抖音關于“種菜”的相關視頻播放量也達到了60億次。
在家種菜,成為上海青年的生活坐標,與其在游戲與睡眠中沉淪,不如在種菜中共赴天光與月明。每種一顆菜,便多了一份希望與期盼。當然,種菜也不是一上手就能成功的,更多還是需要合適的容器、合適的溫度、以及合適的水位。從某種程度上來看,這也是一種生活態度的培養方式、一杯舒緩壓力的情緒器皿。
上海可樂:愿望生成器,一物降萬物
如果給你一瓶可樂,你是拿來喝掉,還是以物換物?位于上海的可樂,成了大家口中當之無愧的溢價之王。這個站在食物鏈頂端的珍貴飲料,憑借強大的“販賣快樂”功能,正在逐漸掌握人們交易場景的絕對話語權。
有網友開了一個趣味互動體驗區,將之前囤的星河漫步版可口可樂放在公共區域。本意是希望大家前來自取,但一會兒功夫就被兌換出了好多商品。整個事件引發了大家關于「上海可樂換萬物」相關話題的熱議。
據不完全統計,可樂至今已經成功兌換出牛排、紅酒、蔬菜、雞蛋、電池、泡面……更有甚者,可樂甚至成為換物界的愛馬仕。當然,以上這些功能僅對可口可樂開放。百事可樂可能就只是,一瓶普通的可樂而已……
以物換物本身就在創造一種新型的社交場景,也是一種局限環境中,人際之間創造溝通機會的方式。而可樂成為整個環境里高頻出現的物質,自然在人與人的互動中產生了不可逆轉的正相關作用。結合現在的上海,大家都處在居家隔離的狀態,與外界溝通、交流的體感直線下降,可樂換萬物這個新模式的出現,無疑是撬動了大家想要社交的心,也讓每個人心里始終繃著的那根弦,得到了適當的放松與松弛。
停擺的是城市,喚醒的是人群
人類學家項飚提過一個很有意思的概念,叫作「附近的消失」,這種說法承自德國社會學家齊美爾的原子化理論。工業城市的建成,讓居民之間的關系變得日臻疏離,個體普遍孤獨慎言,對自我的功利要求取代了對他人的冗余興趣。
而這次的上海疫情,大家開始在被動的形勢下,慢慢感知到「附近」的呼吸與溫度。那些以前不認識的鄰居、那些以前不熟悉的蔬菜,那些以前沒概念的物價,逐漸被喚醒。每個人都在自己有限的區域里,努力學習生存技能、自食其力、重建鄰里關系。
連載漫畫固然好看,但是斷更的漫畫,給予了讀者更多的想象空間與期待價值,這種體驗,也顯得珍貴。在上海斷更的這段時間,個體們都在積極融入群體,以自己的方式保持樂觀、收集快樂。在最質樸的人際關系中相互依存,在最簡單的生活里修身養性,無論如何,保持一顆躍動的心、擁有一份能量和堅韌感,挺住就意味著一切。面對在上海用力生活的每一位,我們,要相信光。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全部評論(2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