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才是引爆輿論的第一要素?
近日,一起不足5萬元的民生糾紛案件,連續6天沖到了微博熱搜前三的位置。
在微博上引起了上千萬次的瀏覽、數十萬次的討論,多位大V也爭相轉載評價……
究竟什么樣的熱點事件才能在輿論場上激起如此巨大的轟動?
引爆輿論的第一要素又究竟是什么?
想弄清這兩個問題的答案,我們還要從“150份熟肉事件”的經過說起。
1.賣出150份熟肉 被索賠5萬元
去年,作為老顧客的邵先生聯系到了賣家王女士。邵先生向王女士表示此前在店里購買的3份熟肉很好吃,便以買給同事的名義一次性訂購了150份熟肉。
在熟肉送達后,邵先生通過視頻記錄了自己收貨及開箱的全過程。
根據雙方的描述,王女士雖然為這150份熟肉進行了真空包裝,但沒有標注產品相關信息。因此邵先生舉報這批熟肉為三無產品,并將王女士告上了法庭。
經過二審判決,王女士敗訴并被判決需退還4500元,并給予十倍賠償,合計約5萬元。
隨后,被告王女士的回復視頻和其家人毛老太的哭訴視頻被傳到網絡上,這一事件在網民中引起了巨大的爭議。
面對媒體,王女士表示懷疑邵先生為職業打假人。從去年就已經盯上了自己,自始至終都是為了索賠而購買熟肉。并解釋自家作坊雖小但證件齊全,這批熟肉之所以沒有附上產品相關信息,是由于這份訂單數量過大,難以在短時間內完成標注。
一些媒體也對王女士的描述進行了證實。經調查,邵先生為職業打假人,涉及多起糾紛,他不去碰那些大企業,而且專挑小作坊、小副食店下手。
邵先生也在接受采訪時承認了其在重慶至少發起了19次對三無產品的訴訟。同時,邵先生交代了自己的情況。邵先生沒有固定工作,平時兼職送外賣,他是通過網絡自學的法律,主要以打假為生。
邵先生認為自己并不是刻意針對小經營者,有兩家被他控訴的小超市,實際規模不亞于大型超市。自己作為懂法的消費者是在做正義的事,在此前的了19次訴訟中,共拿到了1萬多元的賠償。
面對輿論,邵先生表示不愿意從道德層面討論自己的問題。邵先生的說法是:“法律并沒有規定,我買了8次過期食品就不是消費者了。”
2.正當維權or敲詐勒索
針對這一事件,網友們的觀點呈現出了明顯的兩極分化特點。
部分網友認為,無論邵先生的主觀意愿如何,王女士的產品不符合食品安全法是客觀事實。社會需要邵先生這樣的人來監督食品安全,促使商家守法經營。
而更多的網友則站在邵先生的對立面給出了他們的觀點。
比如:“邵先生不是職業打假,是職業敲詐”、“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這是假英雄干著真敲詐”……
經過網民們6天的激烈爭論,這件事目前還沒有得出一個足以令所有人信服的觀點。
在此,我們暫不討論事件中邵先生與王女士孰是孰非,而是要討論這件事中蘊含的一些問題:這一事件為何能引起全網的關注?為何6天過去其熱度仍居高不下?究竟什么才是引爆輿論的第一要素?
3.什么才是引爆輿論的第一要素?
在此,我先給出結論。
蒸肉事件引起了全網關注且熱度仍居高不下的根源,是這件事從多個角度激起了最廣大群體的強烈共鳴。而“群體的共鳴”也正引爆輿論的第一要素。
在舒楊的《共鳴·內容運營方法論》一書中,作者給出了引起共鳴的8個內容要素:情緒、聯系、標簽、角色、壓力、情結、落差和發酵劑。
以熟肉事件為素材,我們可以對這8個內容要素中的3個做出解釋。
(1)情緒
無論任何輿論事件,最終受到其影響都是人,是最廣大的群眾。而情緒是影響大眾立場的根本要素,是調動大眾情緒的不二法門。
幸福、憤怒、悲傷、憐憫等情緒都可以讓人們體內的激素迅速飆升,刺激到大眾的表達欲,讓人們參與到事件當中,站在各自的立場上,為涉事的某一方站臺、吶喊。
同時,情緒還具有極強的傳染性,而互聯網則幫助情緒的傳播與交流最好的平臺。
在熟肉事件中,無論是邵先生的“敲詐”行為,還是王女士的“三無食品”問題都能引起大眾的憤怒情緒。而雙方網友的線上博弈,則可以被理解為一場“因兩種原因引起的的憤怒情緒”之間的博弈。至于王女士能博得更多人支持的一個重要原因,便是她們在毛老太的哭訴中,得到了大眾的憤怒之外的另一種重要的情緒——同情。
(2)聯系
我們可以將“聯系”理解為,是否與自身相關。
對于絕大多數人來說,物理學家們在弦理論中取得的突破性進展絕不會比門口超市的雞蛋降價更值得關注。因為越貼近人們生活的東西,越能觸動到大家的感官。
每一個人都要吃東西,所以食品安全被稱作永不過時的話題。在以社會基層為主體的社交平臺上,恃強凌弱的現象被大眾格外的憤恨,因為這一問題很容易降臨到每一個底層人的身上。而作為保護老百姓的最后一道屏障,司法的公正性及其對公民的保護能力也是大家關注的焦點。
熟肉事件中出現的很多問題都與大眾息息相關,而這些與自身相關的話題一定更能引起大家的關注,也更能引起大眾的共鳴。
(3)標簽
在您點進這篇文章時,一定是標題中的某個關鍵詞吸引到了您,正因如此,您向下翻閱到了這里,看到了這一段話。
這就是標簽的力量。
對于這篇文章的讀者而言,“150份熟肉事件”是標簽,“輿論”也是標簽。而對于參與到“熟肉事件”的網友們而言,“社會性事件”、“職業打假人”、“三無食品”、“哭訴”、“法律”等詞條構成了足夠寬廣的輻射面,它們促使著關注點各不相同的人們走入了同一個故事當中。
當一個故事擁有了足夠多的吸引人的標簽,它會自然而然地走向輿論的中心,成為社會的焦點。
綜上所述,正是憑借著情緒、聯系和標簽這三個能引起充分的大眾共鳴的內容要素,熟肉事件才得以持續引爆社會輿論。而能將這引起共鳴的8個內容要素熟練運用的發聲者,也就自然而然地掌握了引爆輿論的密碼。
而在這一事件中,輿情之所以能夠持續發酵,涉事雙方及相關媒體的引導也堪稱經典。
在明天的文章中,我將繼續剖析這一事件,來解讀涉事各方是如何將輿論引向對其有利的方向之上的。
關注我,帶你探知輿論背后的秘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