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假人vs三無食品,為何輿論會站在商販的一側?
如果你聽說有人出售了150份三無產品,你一定會感到憤怒。
如果你聽說打假人將售賣三無食品的商家告上法庭,你大概會表示支持。
然而,在“王女士賣出150碗粉蒸肉,被職業打假人索賠5萬元”的事件中,主流輿論卻與我們這份猜測大相徑庭。
依法控訴的邵先生為何會遭到全網的辱罵?輸了官司的王女士又憑什么在輿論場上占盡上風?
想弄清這兩個問題,我們可以從事件的原委和涉事雙方的應對予以解讀。
1.行事的動機是輿論的風向標
在打假人邵先生的描述中,自己的打假行為不是為財為利,而是為了對不法商家予以監督。當所有的商家都依法依規,自己也就不需要做打假人了。
如果我們只聽邵先生的描述,他的職業打假行為是似乎在“行俠仗義”。然而,這一觀點卻經不起半分推敲。
司馬遷在《太史公自序》中,曾對俠義精神做過這樣的注解:“救人于厄,振人不贍,仁者有乎;不既信,不倍言,義者有取焉。”若以此為標準,那邵先生的所作所為,顯然當不起這個“俠”字。
邵先生在購買3份150碗粉蒸肉后如果能立即對商家發起訴訟,我們還可以相信其控訴的目的是在維護消費市場的食品安全。可他當時對這3份粉蒸肉給予了好評,卻在購入150碗粉蒸肉后發起訴訟索要賠償,其真實意圖就實在難以被褒獎了。
職業打假人出現了很多年,他們也曾做過很多大快人心的好事,可卻從未贏得大眾的支持。其根本原因就在于這一群體中的大多數人的目的并不單純。
貪財圖利的動機無法博得輿論的支持,利字當頭的職業打假人們也就很難獲得大眾的認可。
在事件發酵后,邵先生表示:這個錢必須要,但會將這筆錢捐給有需要的人。
這顯然也是邵先生在向大眾表明自己動機的純良,可即便是邵先生真的會將這筆錢捐出,那這種拿走一個人的錢來救濟另一個人的做法,也顯然不能被主流輿論所接受。
2.示弱定律——獲取輿論同情的良方
數千年來,無數官吏豪紳魚肉百姓的故事時有發生,恃強凌弱也成為了大眾最為痛恨的行為之一。
正因如此,人們往往會對處于弱勢的一方予以同情,對其賦予輿論上的支持。
網友們對粉蒸肉事件的了解,大多數都是從毛奶奶的哭訴視頻開始的。也就是說,從輿論發酵的那天開始,王女士和毛奶奶就是以弱者的形象出現在大眾面前的。
當一位老奶奶哭著描述自己的遭遇時,屏幕前的觀眾的同情心很難不被觸動。比起巨額的處罰,她們的那些小過失,自然就很容易被大眾所諒解了。
相對于王女士和毛奶奶,作為買家的邵先生在媒體前則可謂是兇態盡顯。
面對鏡頭,邵先生不僅承認了自己19次起訴商家的事實,還表示要準備材料,繼續起訴王女士誹謗他敲詐勒索。同時邵先生還表示,當前有多家媒體私自以職業打假人稱呼他,對事件報道不實,他還會收集資料,起訴媒體。
邵先生的這一論調可以說是徹底將自己擺在強勢的一方,將大眾的同情心徹底推給了王女士。而邵先生威脅媒體人的言論,更是媒體人們的好感徹底打碎。迄今為止,無論是每日熱搜、九派新聞等權威媒體,還是新聞胖哥、小強快評等意見領袖,在評述事件時,沒有一位站在邵先生一側。
人性,喜歡逞強、討厭懦弱;可輿論,鄙夷蠻橫、同情弱者。
一味的強硬只會增加別人心中的戒備和抵觸情緒。適當地示弱,反倒讓人覺得親切,并愿意賦予更多的支持。
百科對“示弱定律”給出了這樣的解釋:
示弱定律,在人際交往中,降低姿態,放低自己位置,在他人面前謙虛謹慎的一種態度。 示弱能夠化解沖突,示弱也可以贏得他人的喜愛,示弱也是一種處世的謀略。恰當其時地示弱并不是妥協,而是一種審時度勢后的理智、忍讓。示弱更不是倒下,而是為了能夠更堅定地站立。
這一定律不僅能作用于人際交往之間,在品牌的博弈中也同樣適用。
當年,加多寶和王老吉的那場“紅罐之爭”可謂是打得曠日持久。而在20多場官司中,將紅罐涼茶做大做強的加多寶卻無一勝訴。
但加多寶后續的一波示弱廣告,卻成就了一起經典的營銷公關案例。
“對不起,是我們太笨,用了17年的時間才把中國的涼茶做成唯一可以比肩可口可樂的品牌。”
“對不起,是我們太自私,連續6年全國銷量領先,沒有幫助競爭隊友修建工廠、完善渠道、快速成長。”
“對不起,是我們無能,賣涼茶可以,打官司不行。”
“對不起,是我們出身草根,徹徹底底是民企的基因。”
正是靠著這波示弱,加多寶輸掉官司卻贏得了市場,收獲到了客戶的喜愛。
弱者,喜歡用“強大”來贏得他人的尊重和崇拜;強者,才敢于用“示弱”來發展強大自己。
可以說,邵先生無法辯駁的“向錢看”的動機讓他在輿論場上處在了天然的下風,而王女士和毛奶奶的這波示弱,則是擴大了她們的優勢,讓這場輿論戰大體上失去了懸念。
贏了官司的邵先生遭到萬夫所指,甚至遭到了人肉搜索;而輸了官司的王女士則憑借這場輿論戰的勝利而爆火,其店內商品被網友們搶購一空。
如果誰能將示弱定律運用自如,那么他就會在隨時可能遭遇的輿論戰中,多了一把制勝的利器。
那現在又有了一個新問題,數不清的網友在這一事件中義憤填膺的發表了自己的看法,形成了一番巨大的輿論浪潮。那么對于這件事或者這個社會而言,這些輿論有用嗎?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將繼續剖析這一事件,來解讀輿論對這一事件的影響。以及在這個社會中,輿論所擁有的巨大價值。
關注我,帶你探知輿論背后的秘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