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粉蒸肉事件看,輿論對社會的價值是什么?
沸沸揚揚了一周的“150碗粉蒸肉”事件已基本落下帷幕,無數的網友在這一事件中給出了自己的看法。
在前兩篇文章里,我們分析了引爆輿論的要素和王女士贏得輿論支持的方法。
期間也出現了一些不同的聲音,表示大眾的看法并沒有對原告邵先生產生什么干擾,如此沸騰的民意也無法對社會造成實質的影響。
那么在這篇文章中,我們就來聊一聊:對于粉蒸肉事件乃至整個社會而言,輿論到底有著什么樣的價值。
1.輿論有沒有可能影響到判決結果?
在二審判決前,粉蒸肉事件未曾得到媒體的大肆報道,法庭自然也不會受到輿論施壓。然而王女士在接受采訪時曾表示,她不會接受當前的判決結果,會繼續向上審訴。
那么在后面可能出現的三審中,洶涌的民意是否會對案件造成影響,有沒有可能在一定程度上干擾到最終的宣判結果呢?
從過往的案件來看,這個可能是存在的。
在2010年10月20日,曾發生過一起駭人聽聞的案件。西安音樂學院的學生藥家鑫駕駛著雪弗蘭小轎車將被害人張妙撞倒,為避免張妙記住車牌號找其麻煩,藥家鑫持尖刀在張妙胸、腹、背等處捅刺數刀,將張妙殺害。
由于性質過于惡劣,此事在社會上引起了軒然大波。無數的網民在各大社交平臺發聲,呼吁立即處死藥家鑫,還死者以公道。
值得注意的是,在一審開庭前,西安中院給每個記者發了調查問卷,其中有個問題是——你認為藥家鑫應該怎么判?
而在審判結束后,法庭給出了這樣的判詞:“藥家鑫殺人滅口……雖然有自首情節,但……社會反映強烈,如果不判處死刑,可能會對社會的道德價值觀念造成負面影響。”
由此可見,雖然輿論不會成為判決的主要依據,但其仍會成為司法機構考量的因素之一,對審判結果會產生一定的影響。
輿論是公眾意見的集合,如果公眾對某一案件特別關注,意見特別強烈,傾向性特別一致,就會產生群情激奮的輿論場。在“眾口一詞”、“眾曰可殺”的輿論氛圍下,司法就很有可能在法律允許的范圍內,作出迎合民意的判決。
過去在審判文書中出現的諸如“民憤極大”、“不殺不足以平民憤”之類的判詞就是這一論點的明證。
2.輿論還有哪些的附加價值?
如果在三審判決中,法院依舊判王女士敗訴,那么輿論是否就沒有對這一事件產生影響呢?
答案仍然是否定的。在此,我們就要提到輿論的附加價值了。
我們知道,法律是用來約束一些傷害他人的行為的。而粉蒸肉案件卻較為特殊,原告邵先生將法律由盾牌變作了刀劍,反倒利用法律了漏洞牟取到了私利。
當出現這種法律與道德的平衡點并不完全重合的情況時,輿論就能促使群眾通過法律之外的手段去懲惡揚善。
在粉蒸肉事件中,由于王女士博得了大多數網友的同情,她的在各大平臺的粉絲數量迅速暴漲,店內積貨也被搶購一空。
而在另一邊,邵先生則遭受了網友的大量辱罵,其真實姓名也被網友扒出。據邵先生本人表示,他的實際生活已經因此受到了影響。
3.輿論會產生哪些更長久、更廣泛的影響?
輿論是一柄擴音器,它會把能引起大眾共鳴的事件傳向世界的各個角落,也讓他人看到故事中的教訓,警惕類似行為的發生。
對于商家而言,他們可能會因為看到了這一事件,而去了解食品法,以防遭到職業打假人的敲詐。
對于想成為職業打假人或正從事這一行業的人來說,邵先生被網爆的遭遇也會對他們起到震懾的效果。
除此之外,輿論還有可能會對立法產生影響。
在全國人民代表大會中,人大代表們所提的意見,大多會反映出一些群眾的困擾。法律也就是在這一過程中,不斷地得到完善的。
有一位專家曾分析過輿論對法律的意義,并將結論凝結成了一句話。
他的前半句是“民意影響審判結果是司法的退步”,這一點當下尚存爭議。
他的后半句是“民意影響立法是司法的進步”,無論從哪個角度來看,這一點是沒有什么問題的。
輿論是民意的集中體現,它代表了絕大多數人的觀點與期望。在輿論的作用下,社會就可以更輕易地朝著人們理想的樣子不斷的進化。
這便是輿論的重要意義。
可以說,輿論對社會有著重大的影響。正視輿論的能量、領悟輿論的內涵、善用引導輿論的方向,才能對整個世界產生更獨到的見解,在這個紛雜的社會中,處于不敗之地。
關注我,帶你探知輿論背后的秘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