動勢能品牌模型2.0:新消費品牌的4大類型與典型打法
2022年,對于品牌而言是重要的一年。
今年我們聽到了很多聲音在唱衰新消費,但是刀法始終相信,中國一定會出現世界級的好品牌。作為「提供品牌解決方案的平臺機構」,越是艱難時刻,我們越是要幫助品牌成長,賦能品牌。
很多人認為新消費品牌是淘品牌的另一種形式,換湯不換藥,只是把渠道從淘系換成了抖音等新渠道,但我認為這并不是新消費品牌的本質差異。
新消費品牌的核心變化是背后運營品牌的思維正在發生變化,從過去的動銷驅動模式,到以人為本、從渠道驅動到品牌驅動、從大分銷到DTC。
于是 4月22日我們舉辦一場「品牌破局」線上峰會,在會上我分享了最新升級迭代的「動勢能品牌模型 2.0」、對未來品牌發展趨勢進的幾點判斷,以及和大家介紹了刀法成就中國好品牌的下一步計劃。
在當天10小時的直播結束后,我的心情久久不能平靜。
于是,我精心整理了這篇當天分享內容的脫水干貨版,希望能夠給更多中國品牌人帶來啟發和價值——
相信有很多朋友還記得,在上一次刀法品牌峰會的時候,我提出了「動勢能模型」,總結了“動能品牌是以渠道為先,勢能品牌是以品牌為先。”并分析了動勢能品牌的不同打法、成長路徑和模式。
我簡單給大家回顧一下,動能品牌就像是品牌屆里的“暖男”,底層邏輯是“多快好省”,消費者想要什么,就更快、更準、更好地提供什么,核心關鍵詞就是“效率”,比如完美日記、Ubras等寶潔系品牌;而勢能品牌則像是品牌屆中的“男神”,剛起步時體量不大,創造出的品牌稀缺感和價值感,讓消費者感到“明明很想要,卻得不到我”的勢能差,非常典型的就像觀夏、NEIWAI內外等lululemon系品牌。
「動勢能模型」
可以點進這篇文章回顧完整版《動能VS勢能:完美日記系和lululemon系品牌的兩種增長路徑》
在此之后,我收到了很多創始人和品牌人的反饋,告訴我這套模型帶來了很多視角和洞察,能夠很好的反思自己的品牌。我很開心我總結的這套「新銳品牌的打法地圖」能夠給大家帶來價值,但與此同時,我也一直在思考和迭代這套模型,因為我發現這其中還是有很多漏洞和不足。
首先,沒有考慮到品類的差異性,不同品類的品牌,有著不同的動勢能打法;其次,這套模型雖然總結了兩種類型的品牌打法,但并沒有給到品牌一個可以借鑒的路徑。
于是,過去一年,我對套模型做了迭代升級。或許它還是不夠完美,有一些漏洞在其中,但是如果能夠給大家帶來一些新的洞察和啟發,那我認為也是很有價值的貢獻了。
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和我多多交流你的看法,我們一起碰撞迭代出更好的想法,共同成就中國好品牌。
接下來的分享將分為 3 個部分展開:
1、 動勢能模型升級:「動勢能四象限」拆解動能和勢能品牌有各自的類目特性
2、2022消費品牌發展趨勢:以人為本做動勢能品牌
3、刀法的下一步計劃:我們將如何進一步挖局動能品牌、勢能品牌各自的機會,成就中國好品牌?
01
動勢能理論升級:動能和勢能品牌各自的機會點與打法是什么?
首先,我想問大家一個靈魂拷問:“品牌是什么?”,或者說,“什么樣的品牌是好品牌,什么樣的品牌是壞品牌?”
相信每個人心中,對“品牌”都有不同的定義,有的可能想到的是品牌企業,有些蹦出來的是“品牌營銷”。
那么今天,我想借用哈佛商學院的一個理念來統一話語體系「一個品牌根本沒有客觀存在:它只是消費者頭腦中現有認知的集合。」也就是說,品牌對消費者而言,是一種心理印記,包含功能聯想和精神聯想兩個層面。
而這兩個層面,恰恰分別對應了動能和勢能模型的底層邏輯。
就像我之前提到的,動能品牌像暖男,勢能品牌像男神。那么暖男和男神的本質上的差別是什么呢?
說白了,暖男的核心本質就是“易獲得性”(Accessibility),也就是只要我需要的時候,你都會出現在我身邊;而男神的本質就是“渴望度”(Desirability),你就是天上的星星,雖然我夠不到,但是我好想得到你。在我看來,這兩種狀態是對立的,就像談戀愛的時候,沒有人可以又是噓寒問暖送藥的暖男,同時又是若即若離令人日思夜想的男神。
經過這樣一番思考后,圍繞品牌的易獲得性 vs 渴望度、功能需求偏向 vs 精神需求偏向,我升級迭代了「動勢能品牌模型 2.0——動勢能四象限」。
為什么我會這樣劃分呢?
首先我發現,無論一個品牌的動能或勢能特性有多明顯,最終還是要歸到品類特性上來。比如內衣、運動服裝等品類,就非常強調功能需求。無論一個內衣品牌多么努力打造精神價值提升品牌勢能,最終消費者對品牌的體感,還是要回到是否舒服、好穿等品類特性上來。
其次,有一天某奶茶品牌創始人跟我說,奶茶這個品類,不管品牌如何去提升勢能,但最終消費者買不到、喝不到,那也是沒有意義的。就像大部分人可能都會很愛茶顏悅色,但只有一部分人會買,其他人不是不想買,而是因為它只開在長沙。因此,“怎么做品牌”和品牌所在的品類特性有很大的關系。
所以,品類特性,是我迭代這套「動勢能品牌模型 2.0」的關鍵因素。
在新消費崛起之前,過去大部分品牌都主打“功能需求偏向”與“易獲得性”,比如紅牛、海飛絲、農夫山泉、老干媽等,我也把這些品牌所在的象限成為“實用剛需大通貨”。
這類品牌在打法上,首先采取品類戰略,也就是定位理論中的,品牌先要找到一個定位,然后做到這個定位的領導者,圈下品類心智。
其次就是“大滲透、大渠道”策略,在線下商超、KA各個渠道鋪貨,目標就是讓消費者不僅能夠記住我,還能買到我,同時走性價比路線,提升復購率。
這其實也是過去大部分中國品牌的常規打法。
但新消費時代來臨之后,新人群、新渠道、新營銷,從各個維度洗刷著這套傳統的品牌策略。
首先,隨著新人群迭代,相較于喜歡囤貨、便宜貨的50-60后,70-80后們更喜歡海外名牌帶來的社交價值,而當下的80-90后們則更加追求個性化、自我認同的精神需求,喜愛國貨、反對營銷套路;而在渠道方面,隨著抖音、天貓、小紅書、B站等平臺的涌現,流量的去中心化、碎片化已是常態,與此同時,新營銷方式從傳統的“有限心智、有限貨架”,到如今內容驅動、去中間商的“無限心智、無限貨架”,如今再做大渠道、大滲透已經很難了。
說白了,去中心化 、消費升級、精神訴求 、國民自信,這四個底層變化,正在驅動品牌戰略趨勢變革,也就是我們常說的“消費升級”。
那么“消費升級”到底該怎么做呢?在動勢能四象限上,我們就能看到一個清晰的路徑。我們可以看到實用剛需大通貨的象限,正在不斷的往右上角遷移。也就是說,消費者想要更好的產品,同時也在加強對精神需求類品牌的渴望度。
于是,隨著這條遷移的動線,我們也能發現新消費有 4 種典型的品牌類目,并有著各自典型的品牌打法。
左上角我稱之為“功效領先”型,圍繞功能需求偏向與渴望度,通常能夠給用戶帶來專業性或科技感,就像護膚類品牌,每年都會有成分、功效等不同細分與迭代,從而殺出強勢的新品牌們。
右下角這個象限,我稱之為“成癮小確幸”型。同樣也是打易獲得性,但更聚焦精神誘惑,也就是讓人上癮。我們可以發現,這兩三年咖啡、奶茶、酒等賽道里的品牌炙手可熱,就是因為這個象限里的品牌,會讓人感到又實用又上癮,就像一個讓人上頭的大暖男,欲罷不能。
右上角這個象限,我稱作“精神領袖”型。偏重精神需求和渴望度,往往是生活方式和時尚類品牌的主陣地。
這四個品牌類目,各自對應著人的 5 大基礎需求的滿足,也就是馬斯洛的需求層次理論,從基礎的生理、安全需求,往自我實現需求一步步遷移上升。
那么,發現了這四個品牌類目后,對我們接下來做品牌有什么幫助呢?
當我把中外老消費、新消費、DTC等等品牌都放到這個四象限坐標中后,我發現,國外消費品牌其實也是遵循著從左下角往右上角遷移的過程。左下角的“實用剛需大通貨”,也就是以前快銷集團慣用的“規模效應”,基于品類積累與渠道資源,展開大滲透、大渠道、大心智的組合拳打法。
而隨著國外消費市場的成長,消費品牌逐漸往右上角遷移迭代后,發生了什么呢?
每個象限都出現了代表性的品牌,比如,左上角“精神領袖”象限出現了 lululemon ;右上角“科技領先”象限,出現了戴森、特斯拉等科技品牌;而右下角“成癮小確幸”象限也出現了Monster等提供情緒價值的功能性飲料品牌。
如果我們對比中國消費品牌的成長軌跡,也可以發現在這 3 個象限,也已經出現了很多有代表性的品牌正在出現,而這也恰恰意味著新消費品牌,區別于老消費品牌走出破局差異化的機會——往這 3 個象限走,可以獲得更大的贏面。
但也不是說左下角的“實用剛需大通貨”這個象限,對于新消費品牌來說就沒有機會了。我們也可以看到,元氣森林、Wonderlab等品牌同樣殺出了一條血路。關鍵還是要回到,你的產品是不是真的滿足了消費者尚未被發掘或滿足的基本需求。
另一方面,針對這四個品牌類目,其對應的品牌打法其實也顯而易見。
左邊功能需求偏向,品牌需要突顯功能價值與利益點。所以我們可以發現,這一類品牌,通常都是走定位理論與USP理論(Unique Selling Proposition,“獨特的銷售主張”)。
右側側重精神需求偏向,品牌重點就不是功能價值,而是情感價值,或是情感需求的場景的打造,比如“情緒發泄”型的浴室場景,“自我探索”的睡眠場景等等,品牌戰略上也會更偏向于采用類似文化戰略的方式,強化品牌的精神屬性。
上方勢能品牌路線,主要是創造渴望度。通常品牌們會使用品牌形象論,來提升品牌的高度與深度,就像女神一樣,讓人心之向往,想要擁有或成為她;而下方的動能路線,講究的是易獲得性,相較于以往的大滲透、大渠道、大分銷,到了當下的新媒體語境中就是大分銷、大鋪量。
大部分品牌都可以從這個打法地圖中,找到自己所屬于的類目,選擇相應的打法。但目前這個打法地圖也存在一些漏洞,這個話題我們可以下一部分深聊,也歡迎大家在評論區和我交流。
我先來和大家分享,我在這套打法地圖中看到的一個更清晰的消費品機會。
我曾經寫過一篇文章:《中國很難再出“寶潔”,但會出現無數個“lululemon”》。按照動勢能四象限歸類的話,我會把寶潔歸類到左下角“實用剛需大通貨”這一類型,雖然寶潔也不能完全這樣定義。但如果我們把視線放到右上角這一類目的品牌,可以發現,這類品牌很少說自己是“類目第一”、“xxx行業的領導者”這種定位策略,而是主打文化戰略。
與此同時,在打法上,右上角的品牌們也不是采取大分銷做銷量,而是往往選擇了DTC路線(Direct to Consumer,直接觸達消費者的品牌商業模式),因為他們更重視與超級用戶中間的關系經營,做好品牌的圈層效應。并且它們也不再打性價比,而是會創造一定的品牌溢價空間。
顯而易見,這兩類品牌走的是完全不同的路徑。這也說明了當下消費品牌正在發生的改變。
但我們在左下角的象限中,其實也能看到新消費品牌的身影,比如元氣森林。元氣森林的“0糖0卡0脂”定位切得非常精細,但事實上在打法上,它跟以前可口可樂等飲料的策略沒有區別。這也注定了元氣森林會走一條比較艱難的道路,因為它在傳統賽道、打法上,與大集團直接對線對剛。但大集團在這些方面,其實已經有很深的積累了,比如我的老東家聯合利華,有個極大的優勢就是,擁有超多的經銷商和網點,有渠道的資源。新品牌和它硬PK,真的是非常難的。
我也曾了解到元氣森林想通過內容營銷來破局,但最終沒有激起什么水花。其實在我看來,在這一象限里的品牌,做精神類的內容營銷作用是不大的,最關鍵的是要把自己的功能利益點、品牌定位心智緊緊占牢。也就是元氣森林的“0糖0卡0脂”,然后拼命鋪渠道網點、投分眾廣告,讓消費者能夠看到買到。我認為這是左下角類目品牌該做的事情。
今天,我們可以也看到,左下角也有很多品牌嘗試走新消費、DTC路線,但是最終沒跑起來,為什么呢?就是因為在這個象限明明最應該做的就是大鋪貨、大滲透、拼效率,但卻拋去做內容營銷打精神需求了,歸根到底是用錯了方式。
而相應的,新品牌要是想和老品牌大集團形成差異化,彎道超車的話,我覺得最好選擇其它三個象限的品牌路徑。因為一方面不用挑戰他們在渠道能力上的優勢,另一方面,這些大品牌一時半會兒也沒辦法往這些品類拓展,這時候正好給了新品牌成長的時間和土壤。
這或許也是我一個不成熟的理解,如果你有不同的想法,也歡迎在評論區和我交流你的洞察和觀點。
02
以人為本的時代,2022動勢能品牌發展趨勢預判
雖然說往右上角遷移是新消費品牌的機會點,但當我們把視線放到海外市場,可以看到很多DTC品牌都陷入了利潤模式跑不跑得通的爭議中,比如Casper 的床墊,賣著賣著也不賺錢,但也沒有那么絕對,Warby Parker 在上市后,目前的盈利模式還是相對健康的。
這也就反應出了另一個話題,消費品牌在從左下角向右上角遷移的過程中,如果我們去看它們的增長模式,會發現一個非常有意思的點,就是不斷地在靠近 DTC 品牌。比如,它們很少做分銷、采用經銷商,沒有左下角這類品牌那樣快速地鋪開網絡,而是花了更大的精力在做深層的用戶關系經營上,離用戶更近,以人為本。
我認為,這也是新消費品牌所帶來的最大的變化,不僅僅是背后的需求變了、人變了,品牌底層的經營模式也在發生變化。
過去,雖然很多品牌都會說,以用戶為中心,以消費者為中心。但其實大部分品牌往往最關注的還是在動銷問題上,核心就是大分銷,思考怎么賣貨?怎么讓渠道給到更好的位置,賣出更多銷量?這是我們以前在快銷集團常做的事,邏輯上主要是以品類為本做品牌,往往通過一個大單品來定義這個品類,然后用圈地邏輯,讓自己的品牌成為品類標桿。
但在以人為本的消費品時代,我們可以發現,現在越來越多品牌開始“以使命為本做品牌”。它們會首先強調做這件事,背后代表著什么樣的使命?代表著怎樣一個圈層?比如我有兩個非常喜歡的品牌,三頓半和蔚來汽車。
三頓半從來不會說“速溶咖啡就選三頓半”,甚至它不會向你強調它的slogan 是什么,但從品牌的每一個動作,都能讓我隱隱約約感受到,它的使命是讓大家喝到好的咖啡。與此同時,通過返航計劃、線下門店等品牌動作,有節奏的圈層運營消費者,做好核心用戶、超級用戶的經營,創造更多消費者體驗場景。
換言之,為了對抗原本大分銷大渠道的品牌經營策略,它們采取的方式是,提升用戶的LTV,并且持續地吸引更多用戶,為品牌創造口碑和影響力。以人為本做品牌,就是新消費和過往以動銷為本做品牌,最大的差異點。
今天的新消費,絕對不是當年的淘品牌換了新的渠道。我認識和交流過的很多新消費品牌創始人,他們是帶著理想、價值觀和使命覺悟投身這個行業的。他們常常會跟我說,“我想要創造什么樣的價值”。就像我在今天的分享一開始就說了,品牌的核心是心理印記,當下做品牌一定是脫離以渠道為本做分銷,回到以人為本的品牌經營中。
讓我們在回到「動勢能四象限」里,我剛剛也提到了,目前這個模型中也有一些漏洞,比如無論是“圈人”還是“圈地”,這兩個概念都帶了點理想主義色彩。因為在中國復雜的網絡和環境,其實很難或者很少見會看到100%純粹DTC 和100%純粹的分銷。
據我們所知,有很多的大品牌也正在開發DTC業務,渴望直接觸達用戶,以用戶為中心做品牌;同時,一些DTC品牌,尤其是海外DTC品牌,到了一定階段后也會進入分銷渠道,因為分銷的效率更高。往往那些還停留在DTC模式的品牌,是因為它覺得自己的品牌勢能還沒有積累到足夠支撐分銷的階段。
我們在回過來看中國,中國復雜的環境,其實會讓品牌經常處于一個中間態。由此,我也產生了幾個預判的觀點,這些觀點可能會不對,也歡迎大家和我交流探討。
第一,中國的快速數字化和文化底蘊,會讓中國產生許多比國外更強的DTC品牌。今天中國有很多品牌,其實沒有去做分銷,它就是DTC,為什么呢?因為中國的數字網絡、支付寶、阿里巴巴、騰訊、抖音、微博等等,讓中國的數字化營銷一定會比外國走得更強。但是中國又有復雜的渠道環境,今天也有很多新出現的拼團等等,我覺得中國復雜環境也會讓DTC和分銷去共生共存。
第二,就是大家別覺得我一直在夸勢能品牌,事實上勢能品牌有牛逼之處,但動能品牌也充滿了機會。中國還有很多人沒有用上好東西,而動能品牌,就是真正把好的產品、好的品牌,以每個人都能買得起的方式提供給市場,提升消費者的生活品質。所以動能和勢能品牌都有各自的機會點,也有各自發展的階段性。
我最后想說一個觀點,動勢能它是一種模型,但它其實也是一種階段。比如,我認為安踏就是個非常典型的正在從動能走上勢能的一個品牌。
再舉個經典的例子——可口可樂。因為我非常喜歡可口可樂,在我研究了它百年以來的slogan后發現,可口可樂1.0的階段,說的是可口可樂美味、清爽、提神醒腦,它打的是USP;到了2.0階段,它說不行我要占領這個品類,我才是真的可樂,往上面那個象限升級了;到了3.0階段,它發現不單單要是真的可樂,還要讓消費者喝可樂的時候,想到一種理念,于是在這個階段,它就開始說就是涼爽和快樂的地方,總是令人心曠神怡。
但這三個時期可口可樂一直是在美國的,沒有在全球化上取得完全的勝利。最后是二戰時期,凱旋而歸的美軍,拿著可口可樂表達勝利的喜悅,并且很多報紙媒體也在宣揚二戰回來美軍都愛喝可樂,讓大家產生可口可樂等于美國,等于勝利的喜悅的這一心智。于是可口可樂逐漸開始在全球市場站穩了腳跟。
套用「動勢能四象限」,可口可樂百年來一直在這 4 個象限中遷移,今天我們搜可口可樂slogan,會發現它仍舊在這 4 個象限中不停的跳來跳去。
因為品牌的動勢能是有階段性的,是動態調整的。刀法的會員可以在小鵝通中找到我的分享的視頻版本。
這就是我今天想和大家分享的「動勢能品牌模型 2.0」,接下來我也會基于這個模型再深研探討,用它幫助中國品牌,成就中國好品牌,這也是我們刀法的使命和我們的愿景。
可能這個模型還是不夠完美,我可能說的都有bug,但是我相信,怕什么真理無窮,進一寸有一寸歡喜。如果用我們自己的思考,能夠給行業帶來更多的啟示,從而誕生好的品牌,給大家帶來希望和信心,那就足夠了。
03
刀法的下一步計劃:今年我們將如何成就中國好品牌?
刀法就像是一棵樹,從2019年成立至今,在行業里各個品牌人的澆灌下,茁壯成長。在這個過程中,我們也越來越清晰自己的使命「成就中國好品牌,帶領走向全世界」。
去年,我們在刀法的全媒體矩陣、刀法的品牌峰會、刀法品牌操盤手會員俱樂部等產品之外,開始了第四條業務線,就是乘就品牌智庫,我們會給品牌創始人,尤其是品牌的決策層、創始人層做核心的認知賦能,以及解決方案。以輕咨詢的方式來幫助企業打造品牌戰略,并且達成內部共識,同時也希望幫助品牌匹配合適的優質的服務商,形成合作伙伴。
這個業務板塊的負責人,是我們刀法新任的合伙人,酸奶哥。
那么今年,刀法的下一步計劃會怎么做呢?
在我看來,刀法的公眾號、媒體、社群,都是我們開始的地方,刀法的會員們,也是我們的超級用戶。但是下一步刀法,也需要開始去做產品化的事情。
我觀察到的一個趨勢是,中國營銷生態正在快速變革,新老變革是當下的一個趨勢點,就是我們今天處于一個很不幸的時代,因為很多大機會沒有了;但是也是個很幸運的時代,因為其實變革就發生在我們這一個年代。
不單單是品牌端正在發生變革,其實大家發現營銷供給端正在發生變革,這短短的三年內,不僅看到了很多新銳品牌出現,我也看到了許多新銳服務商、新銳營銷機構、新銳營銷專家的出現。
我們越來越覺得,以前我是一個營銷人,是一個操盤手,但是今天,我希望自己能夠推動中國新品牌好品牌的出現——我要成為一個平臺,我要讓更多有能力、有想法的營銷服務機構、營銷專家們站到我們的肩膀上來,來為更多的品牌提出解決方案。
所以說我認為如果從終局倒推的話,刀法的下一步定位是希望致力打造全球品牌的營銷智庫,我們希望今天我們沉淀下來的那么多內容逐漸更加聚焦,更加聚焦于如何讓中國的品牌,尤其是品牌和品牌人的營銷和增長問題,能在刀法更高效的被解決。
怎么被解決呢?我們認為有幾套方案。
首先從個體來說,我們希望我們的會員逐漸變成一個智庫,能夠在這里面積累,不停積累營銷的方法論、營銷新的資訊,我們內容團隊會更加多的去采訪和寫一線的操盤手的想法和觀點,呈現在「刀法研究所」公眾號上。我們的刀法乘就俱樂部業務,會聯合更多行業的專家來為品牌提供解決的方案。
所以我們希望刀法能夠成為一個平臺,能夠讓更多的新銳營銷服務商和專家在我們平臺涌現,然后來跟我們一起共創解決方案,來幫品牌解決問題。以前只有頭部的品牌才能得到咨詢服務,而咨詢服務都是要千萬以上的預算,我覺得今天在這個去中心化碎片化的過程中,我們希望更多的品牌出現,我也希望未來一定是去中心化的。
我們今天看到的這個刀法操盤手會員俱樂部,接下來我們會希望把它打造成一個營銷智庫的雛形。我們目前很感激大家一路以上的支持,我們社群內有20000+ 品牌操盤手,70%來自品牌方,24%來自平臺方、流量主和廣告公司,6%來自投資機構,也就是在看這篇文章的你們,感謝你們一路的支持。
我們俱樂部至今其實已經聚集了三大資源,一個是我們會一直請行業專家來分享品牌營銷增長的方法論,聚集品牌戰略、營銷傳播和增長運營三大類目的方法論。
其次我們會每天提供品牌的動向資訊,以及下一步,我們也希望整合更多的優質行業服務商資源進來。今天我們發布了刀法服務商資源手冊,這個服務商資源手冊整合了我們到現在做的14場資源對接會,所整合下來的優質的一些服務商。
我們在品牌營銷增長上已經積累了許多的內容,我們已經做了54期輕分享,14期資源對接會和很多期的社群圓桌,其實我們內部已經有了騰訊文檔,大家如果好奇的話可以掃文末二維碼問小花藤要,把我們今天所有會員的資料庫形成了一個騰訊文檔。
接下來,我們會繼續在品牌營銷、傳播、增長、運營,希望給大家帶來資訊、認知和資源更多的累積!
我們希望做時間的朋友。在此過程中,我們就會積累越來越多的智庫,讓大家只要是做營銷,就能在我們這個智庫里面就能找到你想要的干貨,想要的方法論和資源,是我們希望能達到的目的。
在本次刀法線上峰會上,我們也推出了第一版刀法服務商資源手冊,為新品牌們精選的服務商資源。
刀法Digipont 希望打造全球領先的營銷智庫,為中國品牌人提供更多的服務。
如果你也是行業里面新銳的營銷專家、新銳的營銷機構,想跟我們刀法一起打造這個智庫,一起合作的話,歡迎掃碼加入,也歡迎你加入我們的會員!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