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年節,B站、蕉內、知乎、肯德基如何借勢
五四青年節,因其附屬的“年輕”標簽,成為品牌張揚個性、表達主張的重要傳播節點。
新消費品牌借此放大聲量,傳統品牌要維持“新潮”的調性。群雄逐鹿,如何脫穎而出,成功圈粉新消費群體,搶占用戶心智,擴大年輕群體的市場份額,是營銷策劃時的難點與痛點。
當全世界都在“討好”年輕人的時候,這種難與痛,還包裹著另一層悖論。年輕的叛逆,意味著拒絕被定義,拒絕標簽化。于是乎,青年節借勢營銷,變成了刀鋒上的蜜糖。誰能安全地舔舐?
在此,我們回溯以往五個案例,對今年的刷屏案例,拭目以待。
1 bilibili 《后浪》
2020年五四青年節當天,B站聯合包括央視在內的多個媒體平臺發布了五四青年宣傳片《后浪》,一舉刷屏,全網熱議,成為現象級的爆款營銷事件,一夜之間市值狂漲34億。
有人說內容是1,渠道是后面的0。此次B站青年節營銷成功破圈、聚量,是內容和渠道相互作用的結果。
從內容上看,《后浪》“這場演講的本質是前浪對著后浪,講給80后中浪聽。”一個視頻同時涵蓋了70、80、90和00后的群體,讓原本不熟悉B站文化的70后、80后對B站產生了好奇,去下載、去轉發、去了解,成功做到破圈傳播。
從渠道上看,《后浪》憑借與主流價值觀相融合的視頻內容,在央視黃金時間段進行廣告投放,為其突破年齡層圈提供了最強有力的保障;其次,以微博作為發布端與輿論主陣地,各大主流官媒、垂類KOL、明星網紅轉發、快速沖上熱搜,迅速聚集流量;再次,話題霸屏微信、B站、知乎等平臺進行深內容討論;最后,在抖音、快手等短視頻平臺二次創作,持續發酵,在社交媒體平臺全鏈路傳播。
2 蕉內 《底線》
往年的青年節營銷品牌方們都絞盡腦汁從年輕人的視角謳歌青春、奮斗、激情與拼搏,試圖博取年輕消費者的好感度,搶占心智,為品牌賦能。但新消費品牌蕉內則反其道而行之,其在去年五四青年節那天在央視做了一場別出心裁的招聘,為新國貨畫底線,獲得了2021年金投賞創意獎、中國廣告長城獎在內的諸多大獎。
表面上看這則“招聘廣告”與青年節風牛馬不相及,但從深層次看,作為一個國內新消費品牌,選擇在青年節當天發布“新國貨底線”的宣言,十分契合新青年們追求進步,積極表達自我、并將新理念、新思想、新潮流付諸實踐的五四精神,同時,強調國貨的定位也與青年節傳遞的民族自豪感、民族自信心相吻合。
這是一則一箭三雕的營銷廣告,不僅展示了品牌理念,塑造了品牌責任感,同時還做了一場招聘pr。
從渠道上看,蕉內“下血本”在央視做投放,同時跟人民網、中國新聞周刊、鳳凰網和中國青年網進行合作,引起一眾KOL的分析解讀,引爆話題熱點,再與自嗨鍋、御泥坊等國貨品牌聯合,發起“新國貨聯盟”,成功破圈,獲取不同圈層的國貨愛好者的心智。
3 知乎 《重逢》
相比起其他品牌喊口號似的謳歌青春,知乎從更深遠的層次去思考五四精神,并在一眾以青年的視角的演講中脫穎而出,與共青團中央聯合出品了五四微電影《重逢》。從內容上看,影片是對有人舉手發問「這一代年輕人,還有不計生死的血性嗎?」這一問題進行回答,與知乎「有問題 就會有答案」的品牌主張相契合,同時化公關宣傳為公益價值內容,結合了品牌特性和品牌優勢。
從渠道上看,《重逢》獲得了共青團中央核心資源的推薦,并得到各地團省委、學校共青團等新媒體矩陣的轉發,還作為優質內容登上了團中央五四云團課全網大直播,知乎成為直播合作伙伴。在主流媒體的造勢下,《重逢》上線后全網刷屏,上線3天播放量超1億。影片在各平臺口碑一路攀升,在微博、微信、抖音等平臺獲得大量自來水傳播。
4
肛泰 有“痣”青年
相比起海報加slogan的營銷方法,以視頻為載體的故事化的內容表達更直觀、更有情緒感染力、也更容易出圈,但肛泰卻僅憑一句優秀的文案絕殺全場。
看似簡潔的一句話,卻用了年輕人最喜歡的諧音梗,將節日主題和產品功能契合,用年輕人的語言與之對話,做到語境共融。其實肛泰的文案水平一直在線,江湖人稱開車不過杜蕾斯,賞菊不過肛泰。肛泰善于用各種文學體裁加以妙用諧音梗,令人忍俊不禁,甚至不少人為了找樂子而關注肛泰。
誠然,一個走心的圖文,足以引發用戶的共鳴,自然就會被轉發擴散,達到四兩撥千斤的效果。
5 肯德基 “塔可青年,絕不低頭”
肯德基塔可U型雞排,因產品需要抬頭吃的特質,從而衍生“絕不低頭”的人生態度,同時發布了青年偶像王俊凱合作的新品廣告片“塔可青年,絕不低頭”,給消費者傳遞一種不隨便,不跟風,擊碎平庸,逆風向前的“塔可青年”形象,精準鎖定年輕圈層。同時收獲了5.1億閱讀量,20萬用戶討論量,累積覆蓋1.2億青年。
在此次的青年節營銷中,肯德基跨界聯合今日頭條,依靠今日頭條的新聞媒體屬性和影響力,攜光明網等數十家媒體以及蔣方舟、柯潔、武磊等100位影響力青年,最大化地將熱點發酵。
不難看出,繼20年B站現象級營銷《后浪》出圈后,品牌方們開始注意到了青年節這個“香餑餑”,加大了不少對該節日營銷的力度,引發了營銷圈的模仿潮。21年的青年節相關的視頻內容扎堆出世,如B站《我不想做這樣的人》、京東《新少年說》、小紅書《走著瞧》、快手《不要粗暴地定義年輕人》、高途《路人》、網易云音樂《這場青春值得驕傲》等,但都沒有得到像《后浪》一樣的效果,可見年輕人并不會為復刻式營銷買賬。且看今年青年節誰能真正洞察青年用戶的心理,與青年價值共融、語言共融、情感共融,成功推陳出新,脫穎而出。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