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叫做體系化思維?
“我干了這么多年,發現體系化思維真的太重要了。”最近與不少專業品牌人士溝通的時候,大家都得出了這樣一個共性結論。80后忍了這么久的「今天策劃明天要」,在新加入的00后和95后的質疑中,變得突然很奇怪。
年輕人,也許不懂什么是對的,但是年輕人知道,什么是不對的。既然不對,就不服,不服就不想干。這是時代進步
1體系化思維的重要性一:打造全局觀
全局觀,說起來會有點虛。但是,干活的人,一定會有感受。那些大多數混亂的項目,都是沒想明白。問,就說摸著石頭過河,要,就是明天要。這讓人想發問,你家是采石場的么?天天摸石頭么?
問題的根源在于:有不少企業,知道自己亂,卻不知道自己亂在哪里。知道自己不明白,但是不知道自己不明白什么。
這就要說體系化思維的重要意義。所謂的體系化思維,是線性的,是網狀的,是流程的,是邏輯的,是關系清晰的。所謂的體系化思維,最害怕發散,最害怕拍腦袋。不是不能拍,而是不能一直拍。
舉個例子,互聯網公司思考體系化,大概是這樣的結構:
1,我的生意模式是什么?
2,我的業務戰略是什么?
3,我的品牌戰略是什么?
4,我的品牌結構和品牌策略是什么,品牌基建如何做?
5,我的短期業務阻礙是什么?
6,我的目標人群是誰,需求是什么,解決問題的切入點是什么?
7,我的核心解決傳播打法是什么?
8,我如何做到長期知行合一,長線又做什么?
很多項目,爛,爛在根源。問題經常出現在第二點。業務戰略是什么?市場人和品牌,常常追隨品牌,很少能脫離業務的控制完全出圈兒。一個企業的業務挑戰不清楚,長期發展目標不明確。連做人還是做貓都不知道,那如何進行化妝呢?這么描述,道理最為粗淺。
所以,企業常常需要外部人士,尤其是乙方進行梳理。當局者迷旁觀者清,這就是乙方業態常年存在的原因。因為,醫者不能自醫。
我們梳理的是什么?是全局觀。
品牌咨詢業,往往是帶著品牌的面具,試圖貼近業務,梳理從業務到品牌的線性邏輯。比如下圖:找到愿景目標和現狀的核心挑戰,猜測品牌的戰略意圖,在落回到生意存續的思考維度,找到創意原點進行溝通落地。
虛擬示例:如何在0情報的前提下,盡量推測出brief的根源思考在哪里,并找到核心人群的痛點
雖然常常會誕生「A公司片子拍得很好」VS「B公司策略很對」的討論,但其實,我們知道,最重要的是做對事。對,是好的前提。缺少體系思維,評判標準必然淪為執行考量,這往往是本末倒置,與優秀企業的做法相差很多。
2體系法思維的重要性二:指導落地的方法
策略這東西,沒有10年,不跟大神,不做實操,很難理解。但是執行,天天都在做。
執行,如何變得有效,其實執行不是在于勤奮。我們可以每一次都7天拍個片子,但是如果我們一年四季都是7天拍個片子,你說最后的口碑是執行方能干,還是指揮方傻逼呢?答案顯而易見。所以,為了規避這種口碑,體系化的意義就更加重要。
舉個例子:全年內容營銷作為核心打法,就意味著,我們不再會做TVC,我們會以內容創作為核心,這間接地指導我們去儲備創作力量。這就會呈現《后浪》這種作品,讓品牌站得出來。
再舉個例子:我們要成為社交媒體最厲害的品牌。這個全局觀是定下來的,就意味著,我會不遺余力地做長線內容和短線內容戰役,讓內容、互動、關系,成為品牌的資產核心。而交互H5、海報、段子,也都有了為什么要做的意義,以及需要做什么樣的指導的目標。這就是體系化的力量。
一個勤奮執行的人,不是勤奮思考的人,而是一頭驢,它做的事情是在原地轉圈。不管走多少路,走多快,都沒有為價值做實質貢獻。
而體系化思維,是一種思考武器,即便我是驢,我也能把磨盤拽下來,帶著思考的武器,拖著它踏平四方。
BTW,祝天下再沒有,經常臨時取消的項目、經常反復的項目和經常想不明白的項目。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