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將品牌打造成國民信仰?——可口可樂的情懷營銷
那一紙秘方被描述為與《圣經》一樣不容更改,那一枚商標同上帝一般被奉為國民信仰。
而可口可樂能擁有這樣的崇高的地位,都源于它們那些精妙的營銷活動。
這樣善于塑造品牌力的品牌,大概就屬于營銷界的天花板了吧!
在這幾篇文章中,我們會對可口可樂百年來的營銷攻略進行分析,來探索可口可樂取得成功的奧秘,并將得到的觀點一一列出。
最終,找到一些具有普適性的營銷方法。
在這篇文章中,我們首先來分享幾個可口可樂的經典營銷案例,來了解其為產品注入情感價值的能力。
1.鄉情
1941年,伴隨著珍珠港那震耳欲聾的爆炸聲,美國加入了反法西斯的戰爭之中。
大量的美國大兵被派往歐洲戰場,而每日處在炮火之中的他們,迫切地需要一種可以讓他們舒緩壓力的東西。
可口可樂便抓住了這一機會,向政府和國民做出了“保證每位戰士只用花5美分就能喝到一瓶家鄉的可口可樂”的承諾。
憑借其冰爽且能令人感到愉悅的屬性,可樂成為了美軍在戰火中最大的慰藉。美國大兵們將其視作美國的象征,通過喝可樂來緩解思鄉之情,激發戰斗意志。自此,可口可樂在士兵乃至美國人心中建立了一種高不可攀的忠誠度,甚至成為了美國人的信仰。
2.平等
1971年,可口可樂推出一段視頻:“I‘d Like to Buy the World a Coke!(我想為世界買一杯可口可樂!)”
在鏡頭中,來自世界各地,不同膚色種族的人們聚集在山頂上,每人手舉一瓶可口可樂,共同高歌。
可口可樂借此表達了他們的觀點,即共同暢飲可口可樂的人們,跨越了種族、階級、地位和地域,種族矛盾和階級差異在那一刻逝去,世界上的人因此而變得更加平等。
就像安迪·沃霍爾說的那樣:“貧民窟的孩子喝可口可樂,富商們喝可口可樂,坐在白宮的總統也喝可口可樂,但最厲害的是,從沒有人因為更有錢而喝到更好的可樂。”
3.友誼
在2014年的圣西羅球場上,代表和平與友誼的可口可樂販賣機出現了。
這些販賣機被放置在球場兩側的入口處,而機器的設定是:只有這一方按下去,另外一方才會吐出可口可樂,同時他們可以通過販賣機上的視頻和音頻,直接與對方的球迷對話。
這讓一見面就分外眼紅的兩隊球迷,受到了一次前所未有的溫情沖擊。
在這一波營銷中,可口可樂首次向人們提出了“友誼第一、比賽第二”的概念,在綠茵場上留下了充滿溫情的元素。
自此,這一口號被用在了各個領域,可口可樂也成為了球迷們共同觀看球賽時,必不可少的飲品。
4.溫情
2015年,可口可樂將目光放在了迪拜。
每年,數萬東南亞勞工去往那里謀生,可他們卻面臨著一個扎心的問題。在迪拜,打往東南亞的一個電話,每分鐘就要0.91美元,可他們每天的工資卻只有6美元。所以為了省錢,勞工們只能強忍著思念情緒不和家人聯系。
于是,可口可樂發起了“你好,幸福”的公益主題營銷。他們搭建起電話亭,并讓可口可樂的瓶蓋化身貨幣,用戶只需要拿著可口可樂瓶蓋來到特殊的電話亭,就可以和家人遠程相聚。
憑借這一活動,可口可樂再一次火出了圈,不僅是東南亞勞工,全世界聽說這一營銷活動的人都為此而感動,可口可樂的品牌價值觀也因此添上了一份溫情。
從以上的幾個例子中,我們會輕易地發現它們的相似之處。那就是每一個活動中,可口可樂都在努力地為其品牌注入情感價值。而這些情懷營銷則普遍具有強共鳴、多互動、重創意、正能量的特性,這也是可口可樂的營銷活動,能持續引發積極反響的根源。
用活動凝練情感,憑情感塑造價值。掌握了情懷營銷,也就擁有了塑造品牌價值的第一利器。
在下一篇文章中,我們來探究可口可樂的全球化戰略,來分析它是如何一步步征服全世界的。
關注我,帶你探知品牌營銷的秘密~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