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東、騰訊歷經最難Q1
以裁員、降本開啟2022的互聯網大廠們,注定要有一個不喜人的業績開頭。
5月17號和18號,京東、騰訊先后發布2022Q1季報,拉開了互聯網大廠今年一季度的業績披露帷幕。
在連續高壓監管、宏觀需求受挫等不利因素影響下,外界早已對大廠們的Q1業績降低了預期,但是真實業績出來之后,市場還是有不少聲音表示“暴雷了”。京東、騰訊財報日后的第一個交易日股價下跌,也充分反映了市場的擔憂。
京東、騰訊的Q1業績到底怎么樣,是否真的很差?還是說,大家對互聯網大廠期望太高,并低估了大廠們面前的困難?
(配圖來自Canva可畫)
寒意撲鼻
從少數核心財務數據看,京東、騰訊的Q1財報的確顯露出不少寒意。
比如京東Q1非公認會計準則下歸屬于普通股股東的凈利是40億元,和去年同期持平,沒有增長;騰訊Q1總營收1354.7億元,和去年同期基本持平。
再結合其他核心數據看,業績就更不好看了。比如京東Q1營收2396.6億元,剔除新計入的達達板塊,營收為2389.7億元,同比增長17.6%,結合前面的利潤來看,是增收不增利。
而騰訊更難看,Q1非國際財務報告凈利潤為255.5億元,同比下滑23%,結合前面營收看,是減利不增收。
除了整體性財務數據外,在具體業務表現上,兩者亦有疲軟之勢。先看京東,Q1零售、物流、新業務三大板塊的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17.1%、22%、11.8%,而去年Q4增速分別為21.3%、27.6%、45.6%。
騰訊方面,各業務的速度也不理想。2022Q1,增值服務、網絡廣告、金融科技及企業服務營收同比增速分別為0.4%、-17.6%、9.6%,2021Q4分別為7.4%,-12.7%、24.6%。
從業務變現角度看,京東、騰訊都慢下來了,而且是所有業務都在變慢。另外,和去年Q4比,京東、騰訊Q1的業績表現更差,表明業績疲軟不是單一季度的特殊情況,業績向下的趨勢可能已經形成。
不全是壞消息
雖然一些核心財務數據表現不佳,但京東、騰訊的這兩份季報里,也透露了一些業務發展上的亮點。
第一,降本有成效。京東、騰訊此前均被新聞曝出裁員,兩家也均對燒錢多的業務進行了戰略調整,比如京東的京喜、騰訊的在線視頻和云業務。
從Q1財報看,這些降本措施正在奏效。先看京東,2022Q1營銷開支、研發開支、一般及行政開支分別為87.1億元、43.8億元、24.6億元,分別同比增長24.4%、-3.3%、11.3%。而去年Q4對應項目的開支增速分別為28.2%、-8.7%、88.9%。
騰訊的優化更為顯著,2022Q1銷售及市場推廣開支同比下降6%,環比下降30.6%。
第二,業務有改善趨勢。京東2022Q1零售業務雖然經營利潤增速環比下降,但是經營利潤率從2021Q4的2.1%增長到3.6%,另外,最燒錢的新業務上,經營利潤增速也有大幅改善,從2021Q4的-232%上升到-4.8%。
騰訊方面,一個是數字內容吸金能力變強,2022Q1付費會員總數同比仍然增長了6%,達到2.39億,比2021Q4多了300萬,其中在線音樂付費會員規模達到8000萬,環比增加400萬。
另一個是視頻號變現能力突出。2022Q1視頻號直播頂住了音樂和游戲直播收入下滑的頹勢,使得社交網絡營收實現了正增長。
第三,現金儲備改善。2022Q1末,京東各類現金(現金及現金等價物、限制性現金)總額為900億元,比2021Q4末增加133億元;騰訊2022Q1末各類現金(現金及現金等價物、定期存款及其他)總額為3040.7億元,環比增加227.8億元。
加速觸底
Q1財報喜憂參半,但是失速明顯,而且不得不承認的一個事實是,京東、騰訊的業績底大概率還不是一季度,而可能是即將結束的Q2,甚至是下半年的Q3、Q4。
一、核心業務陰云密布
國內最近一輪大范圍疫情發于4月初,目前仍未結束,對消費的影響頗為明顯。國家統計局數據顯示,4月社零總額同比下降11.1%,形勢比較嚴峻。
對京東所處的電商零售行業來說,宏觀消費疲軟是最大的業績風險,而消費需求的恢復并非一蹴而就,而是要看收入預期及當前的消費需求,短期來看,收入預期受疫情影響不容樂觀,而消費需求也受疫情明顯壓制。
騰訊所處的游戲、廣告、企業服務行業,同樣承壓明顯。游戲方面,雖然國內版號已經恢復發放,但騰訊在Q1財報中提到,海外游戲業務受疫情影響處于下行趨勢,Digital Development Management發布數據顯示,2022Q1全球游戲產業投資總額35億美元,同比下降10.3%。
國內游戲市場雖然處于恢復期,但仍不算樂觀。從上市公司來看,完美世界Q1營收同比下降4.6%,吉比特Q1扣非凈利潤同比下降6.1%,三七互娛Q1營收僅同比增長7.1%。
廣告方面,騰訊在Q1財報提到二季度開始,快消品、電商、旅游等行業廣告主在大幅削減廣告支出,導致廣告業務收入疲軟。
Questmobile報告顯示,2022Q1互聯網廣告投放規模同比增長3.9%,增速明顯放緩。
受疫情沖擊的行業未來對廣告預算支出會更加謹慎,一方面源于疫情對收入、需求壓制未曾結束,投放效率可能變低,另一方面源于流量越來越貴,但營銷回報對他們而言不一定更高。
企業服務方面,雖然上云是宏觀大趨勢,Canalys報告顯示2022Q1全球云基礎設施服務支出559億美元,同比增長34%,但自2021Q3以來,增速已連續三個季度放緩。
短期來看,由于疫情對絕大多數企業都帶來不利影響,在SaaS、PaaS等云服務的支出和數字化升級戰略上,也會有相應的延緩動作,尤其是中小商家。
二、收縮優化未結束
互聯網大廠們普遍由攻轉守,主動砍掉燒錢或現金流風險更高的業務,目的一是要保證健康的現金流,二是要保住核心業務底盤。
從京東、騰訊的Q1財報來看,優化收縮的確有作用,但是也帶來一些負面反饋:第一,變現能力下降;第二,業務整合成本增加。
以騰訊為例,其在Q1財報提到由于主動縮減虧損業務和季節性部署減少,企業服務收入環比下滑。
也就是說,優化收縮的代價就是業務收入貢獻減少甚至抹零。目前,京東、騰訊的收縮優化還未有終結信號,過去為其貢獻營收的一些戰略性虧損業務,未來可能會全部歸零,也會持續抵消整體營收的增量部分。
綜上,Q1無論是從宏觀環境,還是從企業戰略來看,都不是一個絕對的拐點,所以京東、騰訊們的業績或許還未見底,但和去年Q4相比,好消息是京東、騰訊們的業績離真正的底部,可能越來越近了。
大廠韌性考
雖然部分財務數據不太好看,未來業績不確定性仍然存在,但京東、騰訊在第一季度,還是展現出了互聯網大廠獨有的韌性。
比如京東在Q1業績電話會中提到了三個數據:一是用戶購買頻率和ARPU(單個用戶平均收入)均在加速增長,處于或接近歷史高位;二是北京地區自疫情后,社區團購業務日均GMV和新增用戶規模幾乎翻倍;三是日用百貨收入同比增長21%,快于電子和家電類別。
而騰訊微信小程序DAU第一季度成功實現超5億規模,視頻號播放和時長均有大幅增長。
大廠的業績韌性,一方面來自于業務布局廣泛,像京東的社區團購、騰訊的視頻號,都是近兩年才開始發力,但是在疫情特殊時期,正是這些業務的布局,為他們帶來了額外的增收機會。
另一方面則來自于長期建設的基礎設施,像京東的物流和供應鏈能力,支撐了所有的零售類別業務,也使其在疫情地區能夠快速調集運力,保證業務運轉正常,而騰訊以微信和QQ為底的超級社交基礎設施,成為其承載小程序、發揚視頻號,不斷獲得全新變現能力的基石。
可以說,疫情出現這兩年多年時間以來,大廠們正是靠多元業務、穩固基礎設施、內生的技術能力等優勢扛住了一波又一波的考驗。
目前來看,政策正在對宏觀環境持續托底,比如發放消費券、降低企業融資門檻、加快留抵退稅等等,這有助于改善大廠們所處的行業環境。
但大廠們面對的不確定性還未消失,一季度的零增長已經是這種不確定性在業績層面的直接反饋,已經過半的二季度,短期內可能是大廠們最為險峻的一個業績周期,所以仍然不能松懈,繼續執行優化策略,投入核心業務,是必行之事。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