抖音企微“下手”收費,支付寶在發流量補貼!
作者 |楊佩汶 鄭宇軒
編輯 |楊佩汶
設計 |晏談
近日,運營社注意到互聯網大廠們在 ToB 的業務上“打”得如火如荼,不少平臺都推出了一系列的新政策:
今年的五月初,企業微信宣布調整服務商平臺的收費模式,向商家收取平臺接口調用許可費,也就是對開發接口按照企微賬號數量進行收費。
無獨有偶,抖音在巨量引擎(字節跳動旗下的數字化營銷服務平臺)上宣布告別“零傭金”,將從 6 月 1 日開始,對本地生活的商家開始收費。
不過,相比前兩者,支付寶卻反其道而行,選擇對 B 端商家進行流量補貼,推出“繁星計劃2.0”。
三個舉足輕重的平臺都對商家“下手”了,但在政策上卻截然相反,這背后到底有何信號?本期,運營社就來梳理一下。
01
“逐鹿”B端,大廠都有哪些動作?
互聯網大廠“逐鹿” B端市場,搶奪企業和商家已經不是什么新鮮事了。
早在 2020 年,企業微信就開展了“企航計劃”,推出 12 億數字基金扶持中小型企業,激勵區域合作伙伴,意圖爭奪 B 端市場。
圖源:企業微信官網
從 2020 年至今,企業微信的商家數也在逐漸增長,在今年的 1 月 11 日,企業微信披露了 B 端企業/商家的最新數量,真實企業與組織數超 1000 萬,相比之前已翻了一番,活躍用戶數超 1.8 億,增長了 5000w 人次,連接微信活躍用戶數超過 5 億,較之 2020 年增長了 1 億人。
同企業微信一樣,抖音也加大了對 B端的投入。據 @消費日報網 報道,抖音 2021年抖音生態大會上也公布了三大服務商扶持政策,將投入近億級資源激勵服務商提供優質服務。
但企業微信和抖音,最近都不約而同的選擇在今年年中向 B 端用戶“下手”。
在抖音發布的《2022 年生活服務軟件服務費標準說明》中,公布了最新的收費標準,將抖音生活服務業務的服務費分為 9 個類目,不同類目的服務費率有所差異,各類目最高費率為 8%,平均費率為 3%。
同樣,企業微信也宣布,5 月 16 日開始,服務商平臺收費模式將進行調整,原有按照應用交易額收取的“平臺技術服務費”,將變為按服務商接口調用收取的“平臺接口調用許可費”。
具體來講,企業微信之前采用的收費政策是“抽成制”,B 端服務商在達成與其用戶交易后,企微從中進行抽成;而在政策更改后,則采用“過路費制”,服務商里的商家只要使用企業微信的開發接口就要付費。
據@36氪 報道,不少服務商表示,此舉讓自身的服務成本上升了 15%-35% 不等,在這種形式下,一部分 SCRM 廠商不得不選擇漲價來抵消這一成本。
然而,和其他平臺采取的“收費”不同,支付寶卻開啟了新一輪的「流量扶持」計劃。
在 2019 年,支付寶就曾推出小程序“繁星計劃”來激勵生態開發者。而這次的“繁星計劃2.0”升級版,未來半年面向商家補貼超過百億的公域流量。
這次流量扶持,主要是面向小程序的商家,商家通過引導用戶訪問小程序,可以獲得激勵點數,該點數則可以免費換取公域流量的曝光。
不難發現,此舉支付寶意在和商家共同打造一個流量的“良性循環”,有更多的用戶搜索進入商家的界面,商家可以抵換的積分就更多,也就更容易換得公域曝光,從而獲得更多支付寶的扶持流量。
今年開年以來,互聯網大廠裁員的消息不斷,意在“節流”,同時,又頻頻在 B 端動作,希望“開源”。這些動作背后,釋放出怎樣的信號呢?
02
互聯網平臺ToB調整,意味著什么?
近期,互聯網大廠紛紛發布財報,可謂是有人歡喜有人憂。面對環境的變化,各家也采取的不一樣的發展策略,大廠對 ToB 業務的調整,可以說是發展策略和重點的映射。
1)平臺:調整 ToB 業務策略
盡管各家平臺都在爭奪 ToB 的藍海生意,但現階段的政策導向顯然不同。
一方的政策好似在收緊,例如企業微信、抖音向商家和服務商收費;而另一方的政策好似在擴張,例如支付寶宣布百億流量補貼計劃,進一步扶持商家在支付寶上布局私域。
怎么理解各平臺不同的策略呢?大家可以參考貨幣金融學中的「貨幣政策」:
基于當時經濟情況,央行會采用不同的政策進行宏觀調控,當市場過熱,就采用「緊縮型」貨幣政策幫助降溫;當市場遇冷,就采用擴張型貨幣政策幫助回溫。
如果說我們把「流量」「補貼」這件事類比成貨幣,就比較好理解,平臺試圖通過不同的策略來釋放有關 B 端業務的信號。
無論是 5 月 9 日企業微信向外界發出了向服務商「收費」的公告,還是抖音宣布 6 月 1 日起對生活服務類商家收取服務費,運營社認為,這都是平臺對外釋放的「緊縮性」信號。
過去,平臺通過燒錢爭搶 B端用戶,推出各項扶持政策、吸引用戶入駐平臺。例如,抖音生活服務業務也一直采取“ 0 傭金”政策。
這些政策無疑會帶來一波流量,“炒火”市場、吸引企業商家入駐。這樣的做法,效果也很顯著,比如 2022 企業微信新品發布會上就曾披露,企業微信上企業與組織數超 1000 萬,相比 2020 年翻了一番,且活躍用戶數超 1.8 億。
而現在,平臺通過“漲價”來完成收縮,一方面會給過去「燒錢獲客」的 B端流量市場“降溫”,“免費的午餐”終將結束,有企業會因為上漲的經營成本“步履維艱”;另一方面也能為平臺真正留下高凈值用戶,推進商業化進程,提高變現能力。
而另一端支付寶則采取了不一樣的「擴張性」政策:未來半年面向商家補貼超過百億的公域流量,并向服務商進一步開放流量代運營能力,支持商家私域數字化經營。
這一信號無疑是支付寶對企業和商家放出的利好信息。
支付寶通過對商家的「流量」扶持的背后,運營社猜測,是釋放其積極布局 B端業務的信號。
一位大廠員工告訴運營社,平臺發展 ToB 其實很不容易,要花費大量的人力物力財力,在當下的市場環境中,如果還能繼續加大對企業的流量扶植,還是能看出誠意的。
2)商家:新挑戰 or 新機遇?
在此政策趨勢下,商家又應該如何應對?這些政策對于商家而言,是新挑戰還是新機遇呢?
「收費」其實是一個“優勝劣汰”的篩選過程。
收費上漲,會增加企業的經營成本,這對于部分中小型商家來說是不小的挑戰。一些商家和企業表示擔憂,畢竟平臺收費,意味著需要原本并不理想的市場環境下,又要多出新的成本支出。
另一些企業則表示,收費會倒逼平臺發展 ToB 業務、 SaaS 產品,能夠更好地提供服務,長遠來看是好事。與此同時,也逼迫企業們真正提高自己的核心競爭力,找到核心變現增長點。
不過,運營社認為大廠們在 B 端業務的競爭,總體對來說對商家提供了機遇。
當一個平臺的運營成本增加,就會倒逼商家將目光轉向其他平臺。商家若是可入駐多個平臺、獲得多次流量曝光的機會,也未嘗不是一件好事。
03
結語
互聯網過冬,巨頭們轉向 ToB,為了爭搶這塊蛋糕,大家都各顯奇招。
無論是漲價收費,還是繼續流量扶持,平臺在「商業化」進程推進和「獲客」上都有所得。
而對商家來說,機遇和挑戰時刻并存。關鍵是抓住機遇的速度要足夠快,在實踐中擇優發展。
轉載請在文章開頭和結尾顯眼處標注:作者、出處和鏈接。不按規范轉載侵權必究。
未經授權嚴禁轉載,授權事宜請聯系作者本人,侵權必究。
本文禁止轉載,侵權必究。
授權事宜請至數英微信公眾號(ID: digitaling) 后臺授權,侵權必究。
評論
評論
推薦評論
暫無評論哦,快來評論一下吧!
全部評論(0條)